羅曉峰
家訪是一項傳統(tǒng)的班主任工作,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展的今天,很多人是是否有家訪的必要產生了疑問。本文通過對家訪工作的現(xiàn)狀,家訪工作存在的問題,家訪工作的必要性和家訪工作的實踐策略進行信息時代背景下的家訪工作。
家訪的作用。曾有研究指出,家訪是具有特殊效果的教育方式,能夠拉近教師、家長和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當甲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孩子的發(fā)展,能夠幫助教師加深對學生的理解程度,同時也能夠了解到學生的表現(xiàn),因為孩子的表現(xiàn)或多或少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家訪能夠有效的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教師能夠通過家訪與學生和學生家庭建立更加和諧的關系,此外,還能夠加強與家長的交流,更加全面的了解學生。
家訪的模式。塔瑪爾·梅爾(Tamar Meyer,1990)提出了一套兒童中心的家訪模式,這種模式并不是簡單的對家庭和家長進行考察,而是對兒童進行訪問,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該模式提出如果家訪得不到家長的接受,就應該放棄。梅爾在對不同家庭背景的350個兒童進行家訪后,提出改善與兒童的關系能夠提高兒童對教師的信任程度,在此基礎上更加有利于得到好的家訪效果。
家長拒絕家訪的原因。家長拒絕家訪的原因主要有八個方面的愿意:第一,家里比較亂,會給教師留下糟糕的印象;第二,家長的時候會因為言行舉止,給教師留下不好的印象;第三,家訪會對家長產生不好的印象;第四,由于家庭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會讓教師引起誤解;第五,經(jīng)歷過消極的家訪,認為教師家訪是因為孩子犯了錯誤;第六,認為家訪并沒有重要性;第七,教師會試圖教育家長如何與孩子相處;第八,因為工作忙碌,無暇顧及家訪。對此,克羅夫提出了幾個改善的建議:首先就是需要通過非正式的談話,與家長建立比較和諧的關系;其次,告知家長在家訪過程中會談及的內容和家訪的方式;最后,需要尊重和理解家長的生活方式。
信息時代的發(fā)展和電子設備的發(fā)達,社會中普遍使用的是網(wǎng)絡交流的方式,教師進行家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家訪不僅僅是提高教師與家長的了解程度,更是能夠與家長達成教育共識,促進孩子的全面發(fā)展。但有研究結果表明,在當前的家訪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一些學校逐漸淡化了家訪這種傳統(tǒng)的方式,用信息技術手段的電訪代替了家訪,雖然有一些教師進行了家訪,但是大部分學生都對家訪有抵觸情緒,認為家訪就是告狀。王有年提出家訪的問題,認為家訪有很高的隨意性,缺乏計劃,只是單純的教師單方面的灌輸,缺乏合作。范玉琴提出,隨著電子信息科技的發(fā)展,教育的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革,家訪也逐漸被淡化。
班主任在家訪過程中必須要有藝術性的體現(xiàn),訪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家訪時要合理家訪。家訪是一個很重要的輔助手段,通過家訪告訴家長更加合理科學的教育方式,達成教育共識。龐俊寶認為家訪需要處理好孩子的問題行為,但是也要少告狀。羅愛平在《班主任家訪的類型及藝術》中提到,家訪分為了解性家訪、目的性家訪、溝通性家訪三種。了解性家訪是針對學生家庭實施的一般性家訪,目的性家訪是對少數(shù)學生展開的特殊家訪,一般針對學生的特殊表現(xiàn)進行家訪,溝通性家訪是針對學生的表現(xiàn),與父母溝通達成教育共識的家訪。劉敏認為家訪有五種類型:一是學生階段取得進步時的匯報式機房;二是學生出現(xiàn)異常情況時的了解式家訪;三是家庭教育出錯時的指導式家訪;四是教育出現(xiàn)困難時的協(xié)調式家訪;五是面對學困生時的輔導性家訪。
中共中央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重視和發(fā)展家庭教育”,《意見》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各級婦聯(lián)組織、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要切實擔負起指導和推進家庭教育的責任?!倍苿蛹彝ソ逃淖ナ殖思议L學校以外,家訪的作用也不言而喻。
我們需要分析學生出現(xiàn)問題行為,家訪需要做充分的準備,家訪時需要教師做的內容,家訪后的分析也跟進。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緊密結合,使得家訪工作能夠有效開展。在家訪過程中能夠取得家長對學校的理解與支持,從而更好的處理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行為。針對學生問題行為的家訪能夠挖掘學生問題行為背后的冰山,更好的解決問題行為,幫助孩子健康發(fā)展。也在家訪的過程中,形成有效的家訪前準備、家訪過程中的技巧和方法、家訪后的跟進觀察,通過相對合理的家訪流程,解決學生的問題行為。
家訪工作的實踐策略需要圍繞以下三個問題進行:一是學生的各種問題行為的家訪如何進行?如何設計、組織和開展與評價家訪工作?二是在設計、組織、參與和開展家訪過程中遇到了哪些經(jīng)典案例?有什么收獲?三是針對學生問題行為的家訪有沒有發(fā)展形成可供后續(xù)參考和學習的模式,這種模式是如何指導家訪工作的發(fā)展與成長?
家訪是一項傳統(tǒng)的班主任工作,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展的今天,很多人是是否有家訪的必要產生了疑問。
依托于家訪現(xiàn)狀,開展針對學生問題行為的家訪實踐活動,旨在尋求學生問題行為背后的冰山,找尋問題行為的根源,從而幫助教師更好的解決問題,也幫助家庭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針對學生問題行為我們采取的教育策略往往是多種多樣的,然而并沒有哪一種教育策略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經(jīng)常也出現(xiàn)教育效果不持久的情況;為了能夠讓家訪影響更多的家庭教育,給更多的學生創(chuàng)造好的家庭教育氛圍,作為家長學校的補充,家訪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探究一個高效而有深度的家訪模式,對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很有幫助,也能夠讓家訪成果讓更多的教師受益。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華區(qū)同勝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