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夢城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合適妙用各種音樂元素,能為語文教學的高效性帶來舉足輕重的作用。把音樂帶進語文課堂,讓語言美和音樂美融合,不僅能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還能創(chuàng)設情境,活躍氛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操。
【關鍵詞】語文課堂;音樂 ;情感體驗;審美情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直以來,筆者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反復思考、研究、實踐,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該如何做到既有濃厚的語文味又有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既有獨特的教學藝術又有扎實的教學效果。無疑,既是語文課,語文味必須濃厚方顯“語文本色”,可對于小學生而言,對語言文字的各種品、析、賞的能力有限,語文課往往缺乏趣味,變得枯燥乏味、機械刻板,尤其是在關注“情感熏陶、價值引領”方面,更像是犯上了“喪魂落魄癥”,全靠教者的“喋喋不休”在苦苦支撐,學生卻是茫茫然“置身事外”,不知所以然,淪為“空課”的大有所在。筆者在近兩年的教學實踐中,嘗試著把音樂有效地引入課堂,收獲了意外之喜,就像一股靈動鮮活的清泉注入了沉悶的深潭中,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我國自古以來,語文就有樂教的傳統(tǒng)?!霸娧灾?,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講述的是古人把詩歌與音樂的結合;孔子在《論語·泰伯》中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人”,更是把詩樂的人文教化作用推到了“成人”的高度,正所謂“真情訴諸言,則為詩;真情形諸聲,則為樂”,可見詩樂同源的一致性。動人的音樂,不僅能給人美的享受,更能陶冶心靈,振奮精神,乃至提升境界,培養(yǎng)高尚情操。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都有著和音樂巧妙結合的契機,那么,如何發(fā)揮音樂這塊“他山之石”的“攻玉”作用呢?
一、音樂為媒,為“情”穿針引線
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文里,有不少“情感型”的課文,這種題材的課文,很多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文中之情時,都顯得蒼白無力,學生無法理解,更無從談體會了。筆者曾聽過一位年輕教師送課下鄉(xiāng)講授《懷念母親》一課,頗有爭議。該教師做了充分的準備——精美的課件、完整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豐富的拓展等等,還在課前和學生進行有趣的互動游戲。課上,教者激情講述,學生熱烈響應,默契配合,一節(jié)課就熱熱鬧鬧、滿目繁花地結束了??墒锹犕旰螅P者總感覺心里空落落的,越琢磨越不是滋味。于是,在評課的最后,筆者還是提出了這個問題:“《懷念母親》一文,季羨林老先生要表達的是思念母親、懷念祖國的情懷,學生在這一課結束后,理解這種情懷嗎?他們感受到這種思念之情了嗎?”一石激起千層浪,于是,關于這篇課文該用怎樣的情感基調來教學,就成了熱點,大家紛紛議論。誠如該教者所說的,學生沒有這種失去母親離開祖國的經歷,無法體會作者的心情,只能是由教者在結尾時強調講述??烧媸沁@樣嗎?那語文不就失去了“抒情言志”的本質了嗎?
筆者也教授本文多次,季老先生的思母懷國的心情,筆者從最早對學生“強行灌輸”到讓學生“感同身受”,這改變就是巧妙借助了音樂。課前,筆者在教室播放《母親》一曲,讓學生的心靜下來,為學生醞釀情緒;課堂上,教者用《故夢》一曲伴奏朗讀,把季老的縷縷幽思、輾轉反側的心情娓娓訴來,一文誦畢,早有不少學生雙目含淚;課中,在品析重點句段時,適時地點綴背景音樂;當把人物情感從思母推向念國的高潮 時,一曲《我的中國心》讓學生無不動容,深情跟唱。課堂上,學生并沒有因為文中淡淡的憂傷而消沉,反而沉醉其中,或讀或議,見解獨到,深刻地剖析了人物的情感。學生為情所動,因情而悟,緣情會文,融情于心,自然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筆者認為,這才是對課文重難點的突破。
此外,筆者在講授《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借用了《火柴天堂》凸顯小女孩的悲慘遭遇,不少學生流著淚上課;而在《祖父的園子》一課,則用《尤利西斯》把作者那種快樂、自由、天真的心情淋漓盡致地傳染給學生……可見,音樂能有效奠定課文情感基調,為教學效果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音樂為景,為“文本”造勢設境
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是對“文本”的解讀,一切意象均隱藏在文字之中。所謂“言之有象,象由心生”,人們在閱讀時,通過文字在腦海中描繪出一幅幅相匹配的畫面,由字生畫,由畫解字,是最基本的閱讀意義。所以很多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以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殊不知,在情境中加進音樂元素,靜止的畫面瞬間有了靈性。情境有聲即活,讓學生身臨其境,達到與文同在的境界。音樂,很適合造勢設境。
筆者在教授《橋》一文時,曾多次利用音樂的素材,為文本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帶回了那個山洪暴發(fā)的可怕的夜晚。首先在課前播放《為了誰》,并點明旨意,這首歌是為了歌頌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們,讓學生初步感受共產黨人無私的情懷;而在解析課文時,與暴雨和山洪相關的句子,均用雨聲、洪水聲來相襯,使得整個課堂氛圍緊張而又有節(jié)奏;在指導朗讀時,以洪水的咆哮聲作為配樂,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在“有聲有色”的情境里反復體驗,感受山洪暴發(fā)的可怕場景;而在講老漢和小伙子的“揪”“推”時,用《命運交響曲》來襯托簡短有力的文字、緊張有度的氛圍,讓學生在激烈的音樂中感受人物的矛盾和沖突;最后用愛爾蘭風笛《勇敢的心》融入課文的“祭奠”環(huán)節(jié),激情澎湃過后的深深哀傷與感動,在課堂中緩緩流淌,學生情難自禁,潸然淚下。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坦言,用音樂渲染的種種情境,深深烙入他們的心里,觸發(fā)他們對文字的敏感,似是度過了一個震撼人心的山洪之夜。那這因音樂而帶來的感受,不正是“樂為景,景入文,文在心,心在動”的境界嗎?
三、音樂為趣,為“讀”錦上添花
葉圣陶先生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 字?!惫P者認為,在小學語文的基礎教學中,葉老先生這話正切要害!將書面語言轉為聲情并茂、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口頭語言,不僅能傳導濃烈的感情因素,而且能讓學生養(yǎng)成將自己的情感與作品情感融合為一體的習慣。為了把學生的朗讀引向至善至美的境界,讓“讀”成為一種美的享受,我著力嘗試將音樂元素運用到課堂的朗讀中,將音樂和文字融合,通過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想象,在追求審美中,感受文字和音樂碰撞的美妙,把朗讀推向一個更高的境界,讓學生身臨其境,心馳神往。
如在教學《荷花》一課時,我用小提琴協(xié)奏曲《沉思曲》來配樂。曼妙的樂曲,讓學生個個化身荷花仙子,讀得如癡如 醉;而在朗讀《伯牙絕弦》時,《高山流水》的高雅琴音是必不可少的,曠古知音的情誼在琴聲中流傳……還有更多的輕音樂,只要教者用心篩選,必能做到珠聯璧合,琴瑟和鳴,樂韻和文心相得益彰。配樂朗誦,使冷漠者動容,無情者有情,敏感者遐想萬千。
音樂在誦讀中的妙處還在于各種“讀”的形式,如“教師配樂范讀”,宜放在課堂開頭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模仿學習;而“分角色配樂讀”,能激起學生的表演欲,有利于學生發(fā)揮情感;“全體學生配樂齊讀”,則適合朗讀氣勢磅礴、壯闊豪邁的課文,調動每個學生的情感參與;“二聲部讀”,可以分為男聲、女聲,運用一唱三嘆的節(jié)奏之美,適用于詩歌教學;“唱讀”這個方式很適用于古詩教學,把古詩的吟誦加進古詩教學中,輕松又有創(chuàng)意。
需注意的是,在配樂時,對音樂的輕重、節(jié)奏快慢要熟悉,而且音樂聲不宜太響,以免喧賓奪主。
四、音樂為輔,為“課堂”調味增色
借用音樂,我們常常能感覺到授課時妙趣橫生、如魚得水,而在“教學之外”的“課堂”之中,音樂也有它的獨特魅力。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小學低年段。一、二年級的學生年紀小,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一節(jié)課上到中途,要么“蠢蠢欲動”,要么“呆若木雞”,教師總要使出渾身解數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此時,課中如果停下幾分鐘,來一首活潑的兒歌,讓孩子們在座位上拍拍手、搖搖頭、握握拳,隨著旋律動起來,既消除疲勞,又愉悅身心,豈不妙哉!又如,炎炎夏日的午后,課前,學生已很多無精打采,此時,一曲快活的歌兒唱起來,既調節(jié)氣氛,又放松大腦,豈不樂哉!再如,一課授完,來一首歌曲作為課堂的結尾,既能再現主題,又能升華情感。如授完《七律·長征》時,用《十送紅軍》再次讓學生感受革命先輩的堅定不移 的品質。
好的音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而一節(jié)好課,就如一首好的樂曲,有序曲、主旋律和尾聲。教師在教學中利用音樂,或渲染情緒,或創(chuàng)設意境,或激活想象,或誘導沉思,或加強感受,或活躍氛圍,但不管哪一種,都應該定位在“輔助”上,教者需要把握好分寸,要適用、精用、妙用,不能適得其反;而在選擇音樂的原則上,不能違背育人宗旨,選擇的音樂應有益師生的身心健康,有高雅的情趣。就讓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一起體驗把音樂帶進語文課堂的高效性,善用音樂這塊“靈石”,打磨更優(yōu)質的語文課堂吧!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