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鳳
2014年9月,因工作調(diào)整來到了分園工作。分園和大自然融為一體,是個只有4-5個班的農(nóng)村幼兒園,園內(nèi)有桔園,園外有古村。分園環(huán)境令我憶起童年生活:跟著大人除草、插秧、采桑葉喂蠶寶寶;和同伴一起割豬草、玩泥、挖山芋……。大自然是我們兒時的大課堂,我們認識了草、昆蟲,知道哪里可以找到蜂蜜吃,小花、小草、小樹枝、小石頭是我們的玩具,大自然給了我們健康、快樂和認知。無論生于哪個年代,喜歡大自然是孩子的天性,教師有義務(wù)帶著孩子走進自然、親近自然。于是,我和老師們進行了村野嘗試。
“村野”中的村,指農(nóng)村、古村,包括本地自然風光、民居名勝、農(nóng)民的勞動生活,以及農(nóng)產(chǎn)品、水產(chǎn)品、菜地、果園等。野,泛指戶外野外般自由輕松的環(huán)境氛圍。村野,就是指與農(nóng)村生活有關(guān)的、崇尚自然而然的學習和游戲活動。
一、種植——開啟了幼兒的村野生活
我一直認為,一個農(nóng)民的后代,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不了解農(nóng)耕,那他的童年生活是有缺憾的。來到分園的第二個月,我們就嘗試種植,從此開啟了幼兒園的村野生活之旅。
1.關(guān)注種植,幼兒產(chǎn)生了自主觀察的行為
離教學樓最近、可以種植蔬菜的只有旗桿下的花壇,于是把花壇里的幾株月季移栽別處。孩子們路過,看見我和阿姨在松土,停下、看看;看見我們在種青菜、芹菜,在撒菠菜籽,停下問“你們在干什么,這是什么呀”“這個我奶奶也種的,叫青菜”;看見阿姨在澆水,停下問“在給青菜喝水嗎?老師,這里沒有菜,為什么要澆水” ……慢慢地,入園離園時,孩子們拉著大人去看花壇里的菜;慢慢地,經(jīng)過花壇時總要問這問那;慢慢地,孩子的步伐變慢了、話變多了,“你們看,泥土里鉆出了芽,這是什么芽?”“為什么這個葉子會癟掉、會發(fā)黃?” “青菜的中間是什么”“青菜開了黃色的花” ……
雖然旁觀,但孩子們對這些場景并不陌生,因為爺爺奶奶經(jīng)常會帶著他們?nèi)サ乩飫谧鳎谛÷放?、院子里、果樹下也都能看到這些。老師和阿姨的行為喚起了他們的經(jīng)驗,引起了他們的關(guān)注,自主地觀察花壇里的變化,發(fā)現(xiàn)芽從土里鉆出來、在慢慢地長大,了解了種植中要除草、澆水、施肥……這些不正是孩子的學習嗎?于是我們把另一處花壇也更改為了菜地。
2.參與種植,幼兒成為了自留地的主人
關(guān)注已滿足不了孩子們對種植的興趣,他們想自己動手挖土、種菜,于是我們把菜地延伸到了離教學樓較遠的桔園里。每個班級領(lǐng)了一塊自留地,孩子們和老師一起整理菜地,一起商量和制定種植方案,和家長一起收集種子、菜秧,每人種上自己喜歡的菜。每天,孩子們?nèi)ゲ说刈咭惶?,看看蔬菜的長勢,澆澆水、拔拔草,和他們說說話。現(xiàn)在,種植成為了課程,我們利用晨間體鍛后、午餐后、專題種植等時間段進行勞動、觀察、談話,我們在自留地里寫生,自留地成為了孩子們最牽掛的地方。
從旁觀到參與,孩子們與植物、泥土、水、以及簡單的工具進行了互動,對植物與泥土、陽光、水等要素的關(guān)系有了一定的認識。種植使孩子發(fā)生了變化:觀察植物,幼兒主動地關(guān)注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產(chǎn)生了親近自然的情感和行為;照顧植物,幼兒在規(guī)劃、協(xié)作、表現(xiàn)、責任感等方面有了提升。種植也使幼兒學會主動關(guān)注家人,了解了勞動的辛勞,產(chǎn)生了尊重勞動的情感。
二、遠足——豐富了幼兒的村野生活
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分園幽靜又安全,學校旁邊是明善堂,學校后面是農(nóng)民的果園,周圍有青石小路、石板橋、山潭,有粉墻黛瓦的建筑群,還有大片青山。“帶孩子走進自然”的愿望越來越強。
1.初嘗遠足,幼兒愉悅了身心鍛煉了體能
2014年年底,我產(chǎn)生了帶孩子去遠足的想法。在當時,因涉及安全問題,人們對外出活動很敏感,一般不建議組織。但對孩子來說,無論是體能、智能、還是社會性、審美性,遠足活動都利于孩子的發(fā)展。為了確保遠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我進行了實地查看,結(jié)論是我們不用過馬路,只要沿著學校門前的青磚路走即可。往左有古廟、古路、古樹、古門、古宅,往右有軒轅宮、靈源寺等名勝,一路還有農(nóng)民的果園、菜地。頂著壓力,我們進行了首次遠足嘗試。遠足前我們制定好詳細的方案;遠足時園長親自帶隊,并分批進行。在遠足中,無論是大班、中班、還是小班的孩子,他們都很開心,那種開心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然而然的;在遠足中,孩子的行為沒有危險動作,只有好奇的眼神、為達目的地而努力和堅持的行為。
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增強了我們組織遠足活動的信心,于是就定下了一月一次遠足,途中邊走邊觀察邊互動,路程也逐漸增加。參與遠足的第一批小班孩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二年級的學生了,這些孩子的體能較前面相比有提升,腿力也不弱于老師。
2.多元遠足,幼兒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和感受
隨著遠足活動的深入,單一的體能遠足變成了多元化的遠足。一月一次體能遠足:以腿力訓練為目的,結(jié)合季節(jié)變化進行觀察活動。秋季親子遠足:太湖邊,家長和孩子一起寫生太湖一角;青山下,家長和孩子一起尋找大自然寶貝。春季全園春游遠足:大班孩子去靈源寺找古樹、采野花、編花環(huán)、挖春筍;小班孩子去古村尋找小船、牌坊、找古銀杏樹。寫生遠足:春天來了,大班孩子遠足尋找梅花、桃花、大片菜花,并進行村野寫生;中班孩子寫生黃石墻、拱形古墻門等。課程實踐遠足:秋天的古村是最美的,我們帶孩子走進古村,圍繞茶樹花開、金黃色的銀杏葉、紅桔子黃桔子、枇杷花香等進行語言、美術(shù)、綜合等教學活動,我們還帶著大班孩子爬山探尋各種神奇的植物;春天的古村是最有生機的,我們帶孩子走進果園挖野菜,走進茶園采茶葉,然后和老師一起揀茶葉、做紅茶、賣紅茶,最后用賺到的錢買學習用品。
遠足,豐富了幼兒的村野生活:我們和孩子一起探尋大自然的秘密,比如樹根、松果、桃膠、樹菇、各種石頭等;我們和孩子一起見識了古老的建筑和植物,觀察農(nóng)民栽種的果樹、蔬菜。遠足,促進了幼兒的發(fā)展:我們的孩子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好奇心、親近自然之心,表現(xiàn)出了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質(zhì),表現(xiàn)出了對大自然的喜愛、對家鄉(xiāng)的喜愛;我們的孩子學會了合作,學會了堅持,學會了觀察,學會了表達。
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村野嘗試,為幼兒園開展村野畫話的實踐研究提供了良好的途徑和豐富的素材。村野嘗試,打開了我們的腦洞,發(fā)散了我們的思維,改變了我們的行為。 村野嘗試,成果豐碩。村野路上,我們將繼續(xù)探索前行。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東山中心幼兒園幼山分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