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瑋瑋
【摘 要】抓住幼兒養(yǎng)成教育的關鍵期,利用民間故事中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養(yǎng)分,從幼兒園的環(huán)境、課程構建、一日活動組織、家園共育等多平臺、多層次、多角度來影響幼兒的道德認知,喚醒幼兒關心周圍世界的天性,幫助幼兒理解并形成終身受益的道德行為習慣。
【關鍵詞】民間故事? 教育
教育,是一個民族的立身之本,道德品質教育更是幼兒人生之初的“必修課”。 在幼兒園中加強幼兒道德品質教育,不僅是培養(yǎng)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塑造幼兒健全人格、奠基人生最佳開端的工作,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質,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因此它更需要“正能量”的推動,我們緊緊抓住幼兒養(yǎng)成教育的關鍵期,充分挖掘民間故事中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養(yǎng)分,讓幼兒通過民間故事的啟蒙得到道德的感召,幫助幼兒形成終身受益的道德行為習慣,促進幼兒認知和情感的良好發(fā)展,形成從善、從真、從美的良好品質氛圍。
一、在濃厚的環(huán)境中感受道德品質教育“正能量”
“處處是教育之地”是我們力求讓校園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體現(xiàn)出特有文化底蘊的校園建設原則。環(huán)境就像一面隱形的鏡子,它可以折射出幼兒園的教育理念,促進孩子的發(fā)展。幼兒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將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
我們注重墻壁文化、走廊文化、辦公室文化建設,讓校園每一處都成為教育的場所,為幼兒園實踐道德品質教育提供環(huán)境支撐。在樓梯上布置溫馨的“童心畫故事”圖片和話語;在大廳布置圖文并茂的民間故事“微景觀”,通過不同的景中趣活動幫助幼兒遷移生活經(jīng)驗表達對民間故事品質的認識。在走廊上、轉角處,設置溫馨的提示話語、文明禮儀圖片,引導孩子講文明、懂禮貌;在活動室,創(chuàng)設由教師和幼兒各種活動照片組成的“關心”環(huán)境,讓幼兒潛移默化地接受“愛的教育”;在樓梯上,布置孩子們的各種繪畫作品:主題有“幫助別人”“團結友愛”“保護環(huán)境”“熱愛國旗”等,讓幼兒從中得到啟蒙和熏陶。
在積極營造道德文化磁場的活動中,我們把經(jīng)典的、富含教育品質的民間故事內(nèi)容整理成冊,開展“我讀民間故事”系列活動作為新教師的園本培訓第一課,讓教師從我做起,做孩子道德品質學習的榜樣。新生家長會上引導家長提高禮儀教育的認識,請家長一起參與到“爸爸媽媽講民間故事”活動,鼓勵家長以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到幼兒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活動中。這些隱形的教育環(huán)境對幼兒產(chǎn)生出一種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無痕、靜態(tài)地傳達著道德品質的知識。
二、在豐富的課程中推進道德品質教育“正能量”
在民間故事游戲活動的課程中,老師、孩子是最有力的推進者。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以“民間故事”為載體,挖掘其中道德品質教育價值、主流價值觀等教育元素,甄選“感恩、勤勞、勇敢”等主要關鍵詞內(nèi)容,根據(jù)民間故事的主題寓意,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鮮明的人物形象,進行分層目標的制定,在園本課程中整合了幼兒社會性情感教育的目標,并結合游戲活動利用周圍真實世界的豐富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主,注意潛移默化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及各項活動中。道德品質教育學習活動強調的是實踐性,讓幼兒自己在實踐中經(jīng)歷,在體驗中學習。在真實場景中的體驗活動對幼兒道德認知的形成具有重要價值。圍繞在幼兒身邊的各種形式的愛,除了親情以外,小伙伴之間的親密和友愛是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寶貴經(jīng)驗。比如在《快樂做客? 友愛同行》項目活動中,我們?yōu)楹⒆觽兇罱艘粋€“去朋友家做客”的平臺,用意在于促進孩子們進行伙伴交往,喚起孩子與社會行為的情感共鳴,懂得要學做一名愛、善、禮、信的好孩子……孩子們在前所未有的多彩活動中 ,親身體驗了友情的可貴,懂得與同伴交往 ,學會照顧他人的需要,提高了他們樂群 、親友、合作、共享等積極交往的能力。伴隨著這一溫馨的親歷體驗過程,孩子們收獲的不僅是有關與人交往的豐富道德禮儀認知,更有價值的是他們對同伴那份濃濃的情感。
幼兒主要的學習方式是游戲,為提高幼兒道德品質教育的游戲趣味性,我們還將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通過不同的游戲方式浸潤幼兒心靈,鼓勵幼兒通過自主自發(fā)的創(chuàng)作來表現(xiàn)美。比如在“民間故事戲趣節(jié)”主題活動中,通過“童心看故事、童心說故事、童心繪故事、童心玩故事”等游戲主題,生動而詩性地展現(xiàn)兒童視角下的民間故事情節(jié)。在表演民間故事《阿福阿喜》活動時,他們心中有著自己對角色的定位,有的就直接扮演著故事中一塊大石頭,他說,我會像大石頭一樣一動不動,我還可以站在旁邊為阿福阿喜打斗青毛獅子喊加油……就這樣孩子們把這些人物形象加上奇幻、美妙的想象,通過形象生動、充滿情趣的表演,寓教與樂,使抽象的道德品質概念在幼兒頭腦中整體化、形象化,趣味化,從而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情緒、情感體驗中養(yǎng)成正確的道德觀念。
三、在一日活動中踐行道德品質的“正能量”
幼兒園的一日活動是幼兒踐行道德品質行為的關鍵。我們把道德品質養(yǎng)成教育貫徹于幼兒日常生活環(huán)節(jié)之中,充分捕捉各種教育時機,將幼兒良好的品質教育、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融入日常生活,在晨間談話中、在區(qū)角游戲中、在外出參觀中……逐步地養(yǎng)成孩子生活自理的初步能力,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習慣。如:進餐習慣培養(yǎng)時,我們利用平時的生活活動,通過圖片、視頻等,講述一些關于餐飲禮儀方面的小故事,在餐前,注重對幼兒進行盥洗能力的培養(yǎng),使幼兒知道飯前、便后要洗手,學習洗手的正確方法。在進餐時,指導幼兒獨立進餐,提醒幼兒保持桌面、地面的干凈,不浪費糧食,吃完后能自覺地將餐具放好等,對于個別進餐習慣不好的幼兒,教師就利用身邊好的同伴的榜樣鼓勵他們,要求他們向好的同伴學習。我們從民間故事中挖掘道德品質的元素融入分解為幼兒可操作的日常行為,如“每天擦桌椅、每天照顧花草”進行“勤勞”的日常習慣養(yǎng)成教育;“我會一個人進幼兒園、我不怕黑、摔倒了爬起來”等“勇敢”的日常行為養(yǎng)成教育。用“兒歌誦唱”“圖標教育”等形式讓幼兒開心的養(yǎng)成習慣。同時我們將道德品質教育納入綜合評價體系,為每個幼兒建立“成長檔案”,積極采用敘事性的評價方式用照片和文字記錄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
四、在家園合作中傳遞道德品質的“正能量”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家庭、幼兒園、社會應共同努力,為幼兒創(chuàng)設溫暖、關愛、平等的家庭和集體生活氛圍,在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及文化熏陶中學會遵守規(guī)則,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將教育延伸到家庭中能夠很好地傳遞道德品質的“正能量”,注重家園聯(lián)系,使家庭、社會和幼兒園有機配合,共同實施對幼兒的道德品質的教育。我們結合各類傳統(tǒng)節(jié)日如三八婦女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敬老節(jié)等,設計適合幼兒的親子活動,以項目親子游戲為主,滲透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如重陽節(jié)來時,帶領孩子們來到惠山區(qū)頤養(yǎng)院開展活動。孩子們給爺爺奶奶們敲敲背、揉揉肩、捶捶腿,說說祝福的話語,通過活動不僅讓老人們度過一個溫馨快樂的重陽節(jié),更是讓孩子們進一步了解“重陽節(jié)”的傳統(tǒng)文化,他們是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達自己對爺爺奶奶的真實情感。
教育的價值是“喚醒”,課程的價值是“滋養(yǎng)”。我們期望通過民間故事融入課程,給幼兒以美德熏陶和體驗,滋養(yǎng)童心,涵養(yǎng)童趣,充盈孩子們的認知情感。道德品質教育是一項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我們將深入道德品質教育活動,將教育和環(huán)境形成合力,勇于實踐,努力讓我們的孩子成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參考文獻:
[1]周垂仁.讓品德教學回歸生活.新課程.上旬,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