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鏡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高考改革的推進,在普通高中階段開展生涯教育勢在必行。因此,對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課程形式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因為語文的學科本質是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其工具性影響著學生綜合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的形成;其人文性特征決定了語文學科蘊含著大量生涯教育元素,有助于學生在獲得學科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指導自己的生涯規(guī)劃,所以語文學科更具備滲透生涯教育的優(yōu)勢。本文以人教版(2003)高中語文教科書的教學實踐為例,研究了在語文學科中滲透生涯教育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生涯教育;高中語文教學;學科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9)03-0106-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3.020
對生涯內涵的解釋,學界廣泛認可的是世界職業(yè)規(guī)劃與生涯教育領域權威人物唐納德·E·舒伯提出的觀點,即“生涯是生活中各種實踐的演進方向和歷程, 它統(tǒng)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種職業(yè)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fā)展型態(tài)”[1]。普通高中生涯教育旨在促使學生在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下,認識自我、了解生存經驗、規(guī)劃未來發(fā)展方向,從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高中學習,并為下一階段學習、工作與生活做好必要準備,幫助學生成人成才,實現人生理想和社會價值。
我們需要明確,學生的生涯規(guī)劃意識與技能是在長期的學習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絕非依靠幾節(jié)宏觀的輔導課就能完成。另外,由于多數普通高中的生涯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單憑幾位心理老師開展工作,可謂勢單力薄。舒伯曾說:“生涯發(fā)展教育不應是在傳統(tǒng)的課程外增加一個額外的科目或單元,而應該把生涯發(fā)展的理念融入到現有的課程當中去?!盵2] 相比之下,語文學科課時較為充裕,教育資源也更為豐富,因此,把生涯教育滲透到語文學科教學之中,是實現中學生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生涯教育觀,深入分析學科內容,在不違背學科本質、教學規(guī)律的前提下,發(fā)揮語文學科自身優(yōu)勢,尋找教學內容與生涯教育目標的最佳結合點,靈活、合理地將生涯教育理念融入語文課堂,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一、在語文教材中發(fā)掘生涯教育元素
語文的學科本質是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其工具性影響著學生綜合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的形成;而其人文性特征決定了語文學科蘊含著大量生涯教育元素,有助于學生在獲得學科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指導自己的生涯規(guī)劃。挖掘語文教材中生涯教育的元素,能讓教材文本成為生涯教育的源頭活水。
首先,依托課文,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深入了解生涯規(guī)劃。比如人教版必修五課文《歸去來兮辭》,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如下問題:(1)陶淵明為什么要歸隱田園?請結合文本內容回答。這個問題在考察學生理解語言、篩選概括信息能力的同時,也指向了生涯教育的意義。由小序中“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及辭中“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可知原因有二:其一,人之本性,勉強不來其第二,官場失意,感慨萬千。所以陶淵明對自己的生活(生涯)進行了及時的調整。(2)“質性”是“本性”的意思,向往自然是作者的本性,在《歸園田居(其一)》中,作者也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正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現自己“性本愛丘山”的? 學生在探究答案的同時,也會得到啟發(fā):我們需要適合自己本性(性格、興趣)的生活方式,進而明確生涯規(guī)劃中的自我認知的重要性。(3)陶淵明是不是一直就這樣消沉,不想做官呢?下面我們看陶淵明另外的一首詩《雜詩》(節(jié)選):“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詩人回憶自己少壯時代,即便沒有遇上快樂的事情,心里也自然地充滿了欣悅,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使他升華出奮發(fā)而凌厲的志向,這遠大的抱負超越四海,有如大鵬展翅,志在高飛遠舉,表現了陶淵明的樂觀和理想之遠大。學生通過知人論世,可知陶淵明出身官宦之家且接受儒家教育,這是他早年想要積極謀仕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原因,即生涯規(guī)劃的社會因素。(4)但是陶淵明最終改變了自己青年時的志向,選擇了隱居田園,在自寬自慰、自娛自樂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陶淵明還有沒有其他的路?如果你是陶淵明,你會怎么做?學生的回答是多樣的。比如:可以像柳宗元、林則徐一樣,學會適應,奮勉努力,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可以像孔子一樣,退而從教,興辦教育,培養(yǎng)人才,以圖實現“廓清寰宇”之志;可以像辛棄疾一樣,利用人脈經商致富,再做造福百姓的慈善家;“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還可以投靠一個更賢明的君主,實現自己的理想等等。這時教師的需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必要的點撥和總結:“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進亦憂,退亦憂”,憂國憂民憂天下,才是一個負責任的知識分子。以上內容則涉及到生涯規(guī)劃的決策調整。
其次,拓展教材,創(chuàng)設跨時空的情境,讓學生多角度地體驗生涯教育。比如人教版必修一課文《鴻門宴》,分析人物形象時可拓展《史記·項羽本紀》中的內容:“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边@里他人勸項羽定都關中的理由是進可一統(tǒng)天下,退可保其身家的最佳方案,但項羽光宗耀祖、衣錦還鄉(xiāng)的心態(tài)驅使他要還鄉(xiāng)建都,而非立足關中。定都關中,明顯具有大局觀念。劉敬勸說劉邦定都長安也是基于同樣的理由。而《史記》卷九九《劉敬傳》中有一個與發(fā)生在劉邦身上相似的故事:“婁敬曰:‘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賜姓劉氏,拜為郎中,號為奉春君?!北M管理由相同,但是兩個建議者的結局卻大相徑庭,一遭項羽烹殺,一得劉邦賜姓。這是因為項羽并無天下之志,而劉邦卻相反。可見領導者理想抱負的確定決定了他們的成敗。再比如人教版必修二中《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一文,可以引導學生理解蔡元培作為一個教育家的辦學方針和教育理想;《我有一個夢想》可以讓學生體悟馬丁·路德·金的崇高獻身精神,明確自由、平等、民主是人類追求的一個永恒主題,而每一個人都應該為崇高而偉大的事業(yè)奮斗;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長恨歌》一詩的教學,可以在探究主旨時將問題引向深入,為什么詩文中作者對李隆基的評價有批判如“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等,又對其遭遇給予了同情如“翡翠衾寒誰與共”“此恨綿綿無絕期”等,讓學生思考李隆基家庭角色與社會角色的失衡;其他文本解讀時也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作家生平,如魯迅棄醫(yī)從文的經歷、詩圣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人生追求、詩人艾青對祖國的熱愛和勞動人民的深情等等,都與他們最終取得的人生成就密不可分,進而觸動學生在規(guī)劃生涯時從“小我”走向“大愛”。
總之,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有機整合其中生涯教育的元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涯規(guī)劃的內涵、意義和原則,從而能夠基于對自我的認識、對社會的認識,選擇合適的發(fā)展之路,實現人生價值,感受人生幸福。
二、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體現生涯教育理念
語文教學主要立足于“聽說讀寫”活動,而聽說讀寫的語言材料本身又是思維、審美和文化的載體,所以在設計語文教學活動時,教師如果能有意識地關注社會生活,重視學生情感體驗,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滲透生涯教育,讓語文教學活動成為生涯教育的最佳途徑。
如我在新聞單元《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中設計了如下寫作訓練活動:本文獲普利策新聞獎,頒獎詞中稱:“《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在恐怖與快樂、戰(zhàn)爭與和平、歷史與現實的反差中,它召喚起人們關于災難的記憶、關于生命的思考、關于人性的自省。它的發(fā)表充分地表現了一個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魄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為新聞史不朽的名篇。”請據此為本文記者羅森塔爾寫一段頒獎詞,學生在習作中寫道:“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記者應該給后人留下可資鏡鑒的信史,而非稗史逸聞。一名優(yōu)秀的記者必須有秉筆直書、為民請命的社會良知和濟世情懷,要有憂國憂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而羅森塔爾正是站在廢墟與繁榮之間,以對歷史的忠實,對和平的守望,將弘揚一種人文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讓‘普世價值得以融入人民的心靈?!睆倪@個教學案例中不難看出,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啟發(fā)學生對某一個職業(yè)的關注,深化他們對該職業(yè)的理解和認識,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對其積極工作態(tài)度的形成也會起到重要作用。
三、在經典閱讀中增強生涯規(guī)劃意識
讀書可以增長見識,豐富心靈,帶給學生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的快樂。朱永新所謂“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3],而經典名著閱讀更有助于學生自主的人格建構與文化建構,它對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生活品質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滲透生涯教育也可以充分并恰當地落實在閱讀過程之中,讓經典名著成為生涯教育的優(yōu)質土壤。
如新課標指定篇目《約翰·克利斯朵夫》就呈現一個強健的生命反抗厄運,實現人生突圍的宏大畫卷。主人公作為一個音樂天才,對音樂充滿了至高無上的熱愛與純粹的追求,這份熱愛與追求又成為源源不斷的動力,讓他永遠充滿活力、激情與抗爭命運的力量,不斷促使他去接觸新的東西,沖向一個又一個藝術生涯的巔峰?!澳悴槐睾ε鲁翜S墮落,只消你能不斷地自拔與更新”。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展示了一種超功利的人生追求,他向往的是自由的生命體驗,恰如作者羅曼·羅蘭對他的概括:“無論你何時看見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你肯定不會在這一天死于非命。”我們該如何理性地認識自己,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又怎樣規(guī)劃邁出的每一步,在現實的逆流中泅渡,在命運的風雨中前行,相信這本書會給予學生所有的答案。
當然,在經典名著的閱讀實踐中,教師必須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指導學生根據自己興趣的轉移、個性的完善和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將讀書作為一種生活習慣,使之成為充滿思辨價值的有意識的行為,才能使生涯教育更好地根植在學生心中。
四、在任務群教學中豐富生涯教育內涵
在開展生涯教育時,不能將其簡單地視作職業(yè)教育或就業(yè)指導,致使生涯教育的內涵走向狹隘,生涯教育應著眼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有研究者指出: 生涯教育要打破國界, 回答個人要求、社會要求、時代要求, 希望人們在改造社會的同時改造自己, 從改造自己的成功經驗中使他人受到啟發(fā), 產生彼此合作的觀念、信心, 最終達到自己解放自己的目的, 使自在的人變成自為的人, 使被動的人變成主動的人[4]。
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了18個學習任務群,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內容,努力呈現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社會、生態(tài)等發(fā)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實豐富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等相關內容[5]。如學習任務群2“當代文化參與”、學習任務群9“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研習”中的內容有助于促進師生關注社會生活,讓學生內化生涯教育;再如學習任務群12“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學習任務群18“學術論著專題研討”有利于實現學科間橫向配合,形成生涯教育合力,等等。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群的過程是調整、完善甚至重構自身言語經驗的內隱過程,每個學生在相同的學習任務群中都會有不同的自我感知、思維過程和方法習慣[6]。任務群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都有助于深化生涯教育的內涵,將訓練學生的學習力、思考力、創(chuàng)新力納入生涯教育范疇, 從而幫助學生挖掘自身潛能,使生涯教育將重心由功利視角轉向“立德樹人”的視角,真正關注學生規(guī)劃人生、成就未來、服務社會、實現價值的能力和品格。
五、在實踐與反思中關照生涯教育未來
隨著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和新高考改革的全面展開,在中學教育階段實施生涯教育對學生、學校及社會無疑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分析生涯教育現狀、找準生涯教育目標、探索生涯教育方法則是當務之急。當前還面臨著學生自我認知不足而生涯教育需求較高、教師本身能力欠缺、教育內容缺乏頂層設計等諸多問題。單就語文學科而言,在設計教學時如何優(yōu)化教學程序結構;在實現學科教學目標的同時兼顧生涯教育,如何在滲透生涯教育的同時避免教學形式化、低效化現象,如何避免偏離語文的教學本質、違背漢語言學習規(guī)律等問題的出現;在教學過程中怎樣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生命體驗去感知文本、對話文本,進而形成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怎樣抓住時機自然滲透生涯教育、及時與學生溝通并調整教學行為,怎樣檢驗和評價生涯教育的效果等,也都需要謹慎地斟酌。
近年來,國內有關生涯教育的研究逐漸增多,為生涯教育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作為教育的實施者教師也要在學習中探索,在實踐中反思,不斷積累經驗,總結教訓,突破生涯教育的困境。學校要對學科教學中滲透的生涯教育內容采取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學科組要確立能與學科知識相結合并切實可行的生涯教育目標,教師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學和生涯教育理論知識,最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福祉。
其實廣義上的生涯教育是一個漫長而持久的過程,在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科滲透生涯教育也許只是杯水車薪,但我們堅信滴水穿石的力量,只要每一個語文教師都能以人為本,將“培養(yǎng)健康、有理想、有規(guī)劃的學生”作為工作目標,在豐富而生動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開發(fā)優(yōu)質課程資源,不斷提高課程實施水平,推動課程改革不斷深化,在語文課堂上播下生涯教育的種子,使之生根發(fā)芽,讓學生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收獲一片蔭涼。
參考文獻:
[1]沈之菲.生涯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3.
[2]周羽全,鐘文芳.我國臺灣地區(qū)中小學生涯教育及其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0 (12):11-13.
[3]朱永新.讓閱讀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J].江西教育,2007(Z1):1.
[4]孫一峰.生涯教育:來自第六屆國際生涯教育研討會的報告[J].甘肅教育,1997(1):22-24.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4.
[6]徐鵬.語文學習任務群的實施路徑[J].語文建設, 2018(25):15.
(責任編輯:趙淑梅)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advancement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it is imperative to carry out career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s. Therefore, thinking about the curriculum form of career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s has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the subject of Chinese is both instrumental and humanistic, and its instrumentality influences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lifelong learning ability. Its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that the subject of Chinese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career education elements, which helps students to form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while acquiring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so as to guide their career planning. Therefore, the Chinese subject has the advantage of penetrating career edu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se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published by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2003) as an example, and studies 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infiltrating career education into Chinese subject.
Key words: career education;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discipline infil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