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威 李國金
摘? 要:高校是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傳承之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傳承和發(fā)展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職責,高校體育教學應高度重視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與傳承工作,讓民族傳統體育進校園,保護和發(fā)展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文化項目。目前衡水學院為河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做出一定貢獻,但仍然存在許多不足,需進一步完善,本研究以衡水學院為例,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體育協同發(fā)展的途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校體育? 協同發(fā)展? ?途徑
中圖分類號:G80-05?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1(c)-0198-02
近年來,在政府和各地文化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黨的“十八大”中再次強調各地政府要構建有代表性傳統文化的傳承體系,弘揚和發(fā)展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體育文化。河北省是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省,非物質文化傳播的重要基地離不開高校,豐富的人力資源、課程資源、學生資源、場地資源為其傳承創(chuàng)造條件,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體育協同發(fā)展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1?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體育接軌現狀
河北省共有高校41所,隨機抽取8所作為調查對象,其課程開設情況:調查顯示學生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較高的學習興趣,項目開展情況。項目主要包括楊氏太極拳、八極拳、滄州武術、井陘拉花、邢臺梅花拳等25個項目,衡水學院開設五項蹴球、板鞋競速、高腳馬、秋千、射弩、押加等項目。僅有河北科技大學把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公共體育必修課,河北體院民傳系把部分課程作為專業(yè)必修課,這些課程其他學校是開設在專業(yè)選修課程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邯鄲學院建立的太極學院實現了體育非物質文化接軌高校。
活動組織情況,河北高校都有關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競賽與表演,但每所高校舉辦次數有差異。調查結果顯示,8所學校均有表演機會,比如迎新生會、專業(yè)展示會以及各種節(jié)日表演,目前比較專業(yè)的比賽就是省級和國家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河北師大、河北體院、衡水學院取得優(yōu)異成績。社團情況,通過走訪了解到高校里體育社團活動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接軌高校體育做出一定貢獻,每所學校都有相關的體育社團,組織效果較好,河北體院有太極社和武術社團,河北科技大學有 4 個社團分別是太極社、武術協會、井陘拉花表演團、雜技人生;邯鄲學院武術社團開展較好,為河北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接軌高校體育教育做出一定貢獻,但是缺乏專業(yè)老師的指導,絕大部分是學生管理,學生專業(yè)水平不高,限制其發(fā)展。
衡水情況:衡水學院社會體育專業(yè)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推廣和發(fā)展作出貢獻,衡水市民族宗教事務局高度重視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比賽,衡水學院作為衡水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承擔起少數民族活動的傳承工作,獲得國家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比賽金牌,建立培訓基地,促進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fā)展。衡水學院作為河北省蹴球、高腳馬、板鞋競速等多項少數民族傳統項目的訓練基地,曾在全國少數民族比賽中奪得金牌,在2018年河北省第十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上獲得11金、12銀、7銅的優(yōu)異成績,板鞋競速包攬7塊全部金牌,蹴球、高腳馬都獲得多塊金牌,在每四年一屆的少數民族運動會上成績領跑全省,2018年蹴球、高腳馬等項目又一次被河北省選為代表隊,代表河北參加全國比賽。這些成績的取得與衡水學院部分傳統體育項目已經進入社會體育專業(yè)選修課程和學校公共體育選修課程是分不開的。為河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做出一定貢獻,但任然存在許多不足,需進一步完善。例如社團開展發(fā)展較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社體、進俱樂部需要進一步落實。豐富衡水學院人力資源、課程資源、學生資源、場地資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傳統體育項目傳承創(chuàng)造條件具有重要價值意義。
2?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體育協同發(fā)展途徑研究
2.1 課程體系建設
我國傳統體育逐漸走向現代化、規(guī)范化途徑,需盡快構建少數民族體育相關的學科框架,建立完備的知識體系,豐富其課程體系,豐富學校課程設置,讓傳統體育項目在校園有一定的空間去開展,納入日常教學,優(yōu)勢項目重點培養(yǎng),既健身心又保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衡水學院傳統體育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和衡水學院課程設置是分不開的。衡水學院部分傳統體育項目已經進入社會體育專業(yè)選修課程和學校公共體育選修課程。目前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課程完整性建設、學科框架構建、課程體系建設、相關書籍、相關科研等基本處于空白,這些問題急需解決。盡管河北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項目的傳承人不少,但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少數民族傳統體系的建設急需加強。高校體育教學應高度重視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讓民族傳統體育進校園,發(fā)展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文化項目使其逐漸進入課堂教學。
2.2 擴大師資,引進人才
目前,河北省大部分學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教師非常稀缺,大部分高校僅有兩到三名教師,且傳統武術項目教師較高,其他項目人才嚴重不足。我沒有充分借助社會力量,引進相關人才進高校,完成培訓、輔導等工作,解決傳承人緊張等現狀。高校要繼續(xù)加強人才培訓,加強對體育教師進行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培訓,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總結工作及學習中的不足,逐漸培養(yǎng)一支集教學、科研、管理、保護和傳承為一體的專業(yè)教師隊伍。不斷挖掘新的相關人才,完成體育非物質文化項目的傳承工作。
2.3 融入學校文化、社團組織學生資源
多舉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講座、培訓等活動,建立傳統體育項目傳承月等。舉辦傳統體育相關活動不僅可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而且可以通過活動達到愉悅身心、增進健康又對傳統體育起到了傳承作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社體、進俱樂部,建立蹴球協會、武術協會等,從大學一年級開始招賢納士,通過社團活動來傳承體育文化,使傳統體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不能僅為比賽來學習和訓練,使非物質文化項目進入到大學生的日常體育鍛煉活動當中。
2.4 加強宣傳工作,普及非物質文化知識
部分高校大學生對傳統體育項目聞所未聞,嚴重阻礙了傳統體育項目在高校中的傳承。高校體育相關部門,除了傳播基礎體育之外,適時傳播傳統體育文化。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系列活動,建立興趣小組,為其提供場所、機會、服務、師資等,營造濃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氛圍。
2.5 場地建設進一步加強
絕大部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需要特殊場地資源,例如蹴球場地、秋千場地等都要運動項目特殊要求,完善的運動場地不能僅為比賽來準備,能夠滿足日常課程學習和訓練之外,還能滿足組織校園文化活動的需求,使傳統體育文化真正意義地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
2.6 開發(fā)體育非物質文化市場體系建設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受阻,主要原因是缺乏一定規(guī)模的市場。緊靠政府被動的保護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要有效的保護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要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產業(yè)。通過政府投入、比賽運作、通過旅游開發(fā)等市場化運作以及企業(yè)贊助,通過宣傳、合作與共同開發(fā)的形式與企業(yè)、非政府組織、事業(yè)單位等合作,多途徑相結合才能有效拓寬資金的來源,引入資金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推廣順利進行。開拓表演體系,經常組織非物質遺產項目進行高校之間、城市之間、鄉(xiāng)村之間的巡演,達到有效宣傳目的,加大競賽體系完善,對一些具有競技性的項目,成立高水平運動隊,參加市級、省級、國家級的比賽,在比賽中可適當列入地方運動會,通過競賽活動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命力。
3? 結語
衡水學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國家級和省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比賽中創(chuàng)造了奇跡,完成了傳統體育項目在高校中的傳承和接軌,但還存在許多問題,豐富衡水學院其相關人力資源、課程資源、學生資源、場地資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傳統體育項目傳承創(chuàng)造條件,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體育協同發(fā)展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巨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及其保護的再認識[J].社會科學輯刊,2006,5(2):33-36.
[2] 李依霖.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
[3] 楊冬娜.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fā)現狀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4] 歐陽正宇.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fā)研究[D].蘭州大學,2012.
[5] 麻晨俊.論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8(2):186-188.
[6] 李鳳梅.論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與保護原則[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11,26(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