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9日,踏著一片朝暉,記者采訪了寶應縣氾水鎮(zhèn)中心小學的張宏軍校長。低調(diào)謙和、儒雅而又不失風趣,如水一般平易近人,這便是張校長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從聊天中得知,張校長是土生土長的氾水人。這里地處揚州市北部,京杭大運河之畔,悠悠運河水不僅哺育了他,還形成了他靈動、善良的品性。從事語文教學32年來,張校長堅持人本理念,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工作中,提出并逐步完善了“文化語文”的教學主張,用心打造浸潤著文化的書香校園。
與“文化”結緣:催生教書育人夢
在張宏軍幼小的時候,他夢想著長大能成為一名解放軍戰(zhàn)士,可當小學畢業(yè)時,卻有了當教師的信念。這一重大改變都是緣于自己上四年級時遇到了寶應名師李明皋。在與李老師相處的兩年中,發(fā)生的兩件事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這也是自己與文化的最初結緣。
一件事是1979年春天的一節(jié)作文課,李老師讓大家寫一個小動物。兩天后,作文本發(fā)下來,哇!竟發(fā)現(xiàn)老師在自己寫小雞的作文中,“每天放學,它們只要一聽到我的腳步聲,就趕忙從雞寓里跑出來。”這句話中的“寓”字下點上了著重號,還在旁邊加上了批注:“好一個‘雞寓!你真了不起,還會用擬人化的手法。精妙傳神!”自己當時既激動又緊張,激動的是老師這么夸自己,緊張的是其實當時寫的是“雞窩”,因為粗心,寫成“雞寓”了。張校長說,自己后來才知道李老師是將錯就錯,但正是這一點為自己后來酷愛閱讀與寫作打下了基礎。
1980年初夏,張宏軍有一次犯了錯,李老師在班上批評了他,后來他發(fā)現(xiàn)李老師原本是兔唇,于是他給李老師起了個綽號叫“八一”老師。不久,綽號便傳到李老師耳朵里。一次語文課,李老師走進教室,用急促的語氣問:“誰第一個叫我‘八一老師的?”接著動情地說:“我要感謝這位同學,是他又讓我想起我慈祥的母親,讓我再一次沉浸在深深的母愛中!”然后,他仔細地講起兔唇的由來,因為兔唇所受到的各種委屈,以及母親對他的呵護。李老師在講述時,眼睛里一直充盈著淚水,在黑板上寫下四個字:“母愛偉大!”老師的愛和寬容深深地觸動了張宏軍,他立志長大要當一名老師,一名像李老師那樣扎根鄉(xiāng)村、對學生擁有著博大的愛、以育人理念為根本的好老師!
李老師不僅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了學生們愛和幫助,更啟發(fā)了學生們對文化的重視和關注,尤其是對當?shù)匚幕睦斫狻@罾蠋熣f氾水自古文化繁榮,地處京杭大運河之畔,水的靈動、善良深深地影響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上善若水”“滴水穿石”從那時就印在了張宏軍幼小的心里。張宏軍在從教語文以后,積極主動地將“文化”與“語文”相銜接,他進一步體悟到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語文教學需要文化的浸潤,語文教學更是弘揚文化的憑借,進而提出了“文化語文”的教學主張。
此后,張校長全身心地投入了教學研究工作,逐步豐富并完善“文化語文”的教學內(nèi)涵。他先后主持了與“文化語文”相關的10多項國、省、市級課題研究,至今已有近百篇論文發(fā)表。張校長十分謙虛地告訴記者,自己讀書很少,只看了一些教育類經(jīng)典書目和四書五經(jīng)等傳統(tǒng)典籍。但記者環(huán)顧辦公室里擺放著密密麻麻書籍的兩排書架,還有書桌上厚厚的幾沓讀書筆記,記者不由感嘆,一項課題研究,其背后正是長期的學習和堅持。
踐行 “文化語文”:豐富學生精神世界
記者觀察到,在張校長辦公室的工作議程上有幾處都標有“文化語文”的字樣,于是好奇地問,“到底什么是‘文化語文呢?”一提起“文化語文”,張校長的臉上便流露出了自豪感,從教32年,他對于語文教學很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堅定地說道:“一定要用文化語文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薄啊幕Z文解決的不單單是割裂的字詞篇章,而是要用文化的眼光解讀文本,發(fā)掘文化品質(zhì);用文化的理念構建課堂,進行文化滲透。比如‘床前明月光,那便是思鄉(xiāng);‘兩個黃鸝鳴翠柳,那便是暮春等等。在‘文化閱讀中,學生可以在美讀中領略文化意蘊,在品讀中積淀文化底蘊,在研讀中孕育文化情懷?!?/p>
張校長接著說道,“文化語文”觀點的提出首先源于一則教學案例。
他說自己在從教之初教學《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一課時,發(fā)現(xiàn)在理解題意的過程中,學生都認為“發(fā)憤”與“發(fā)奮”意思一樣,自己就緊抓這一資源,引導學生深入地閱讀理解。同學們繼而認為好像“發(fā)憤”的意思比“發(fā)奮”更深一層。自己進一步引導,那么,“發(fā)憤”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與“發(fā)奮”有什么區(qū)別呢?同學們分別展開了深入思考和想象。
最后他總結道:“憤”用得是那么地貼切和精妙傳神。盡管痛苦和恥辱時刻像刀割一樣折磨著司馬遷,但他還是選擇這樣一種比死更難看、難堪的“生”。因為父親的囑托沒有完成,因為自己一生的抱負沒有完成。他必須“生”,他必須在恥辱中“生”,這就是為什么用“發(fā)憤”而不能用“發(fā)奮”的原因。由此,“文化語文”這個概念便在張校長的語文教學中初現(xiàn)端倪。
記者追問到,文化語文在實踐中有什么樣的具體意義呢?張校長回答說,“文化語文”的實施需要強化文體意識和表達輸出。這是因為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他逐漸發(fā)現(xiàn),如今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和新教師,甚至很難流暢而又完整地形成自己的一段口頭表達。他想,語文教育的核心目標不正是“理解”與“表達”嗎?
張校長接著說,當自己靜下心來審視當前的語文教學時,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因理解和實踐操作中的偏差,把那些具有豐厚文化承載和濃厚審美意味的文學語言,等同于平面化的信息符號。這里不得不提及一些過去的語文教學情況。以前,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語文老師文體意識缺失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語文教學總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上兜圈子,在情感體會上做文章。教師文體常識的缺失,導致學生對文本特點和相關知識缺乏認知,閱讀和表達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升。
交談中間,張校長起身隨手拿起一沓正在批閱的作文本,欣喜地表示,“文化語文”的分文體教學也取得了看得見的效果,小學生在寫作上大大地開拓了思路,記敘、說明、議論、抒情等文體都會出現(xiàn),語言表達的豐富性和文化意味的多樣性都有所提高。
張校長動情地回憶到,有一天自己正在加班,突然收到了一位學生家長的電話。那位家長興奮地介紹說,自己孩子過去在講話的時候總是吞吞吐吐,但這一次在爺爺家過生日、去參加小姑的婚禮時,孩子都能講出很多得體的成語、詩句等,語言表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非常感激張老師……
如此理論指導實踐,記者也發(fā)現(xiàn)校園里的文化閱讀氛圍確實厚重了不少。孩子們在小小的留言板和家長群里紛紛寫道:“最喜歡上語文閱讀課”“朗讀課文真是一種美的享受”“我愛中國的語言文化”……
以文化潤校:打造書香校園
在聊天之后,張校長帶領記者參觀了校園。學校的校園文化頗具特色,“大家可以稱得上是每天都浸潤在富有文化的語言文字學習之中了。”
行走在廊道中,張校長坦言:“擔任校長以來,面對全校2000多名學生和120多位教師,如何帶領他們向前走,是我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學校管理既要靠制度規(guī)范,更要靠文化引領?!睆埿iL認為,要想辦一流的學校,育一流的學生,必須做一流的文化,而“水育文化”正是我們氾小的特色。充分利用當?shù)氐乃Y源,以水潤校,打造書香校園,進而引導學生們?nèi)姘l(fā)展,善讀書,讀好書是緊要的路子。
張校長把一進校園的主干道定名為“上善大道”,上善大道采用深藍和淺藍的底色,深藍代表大海,淺藍代表運河,大道上面標寫了從甲骨文到楷行草的字體變遷,使學生每天都能浸潤到文化的閱讀和行走之中。
漫步在校園的廣場中,張校長用手指著臻善樓與至善樓之間,說這是學校打造的書香廣場,取義“最是書香能致遠”, 借以彰顯“積細流,成江海”的韻味,塑造學生“博覽群書,博采眾長”的品質(zhì)。
圍繞著書香文化主題,全校師生形成了別具特色的閱讀文化,包括小小圖書角,小小漂流卡,由學生自己填寫借閱信息和書籍評價,評選出最受孩子喜愛的圖書,然后師生共讀共賞。翻閱寫滿孩子們認真而又稚嫩的筆跡的評書卡,內(nèi)心里滿是感動。全校的樓梯廊道、班級的角落到處都是書籍,校圖書館更是有“揚州市示范性圖書館”的美名,氾小的圖書文化可謂異彩紛呈。
張校長深受水的影響,他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像水這樣,潤物細無聲,于無聲中給孩子們以最深厚的滋養(yǎng)。張校長不僅為學校打造了這樣的水育校園文化,而且積極編纂有關水育的校本教材。
首先,編纂“古運河文化”系列讀本,探尋古運河文化。學校東側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 2014年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其次,編寫先秦諸子等古今名人有關水的精辟論述,挖掘“水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以及,進一步完善了《走進金氾水》的校本課程?!八苯o了這個千年古鎮(zhèn)最核心的文化元素和最鮮明的符號,深厚的歷史底蘊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是引導孩子們愛家鄉(xiāng)的寶貴資源。
校本課程在孩子們中間收到了顯著的效果。教學樓四層樓的每個主題展板中都貼滿了學生制作的海報和用心書寫的文章,滿溢著學生們對家鄉(xiāng)、校園的熱愛,對江河、湖海的廣博靈動的智慧體悟。
在推廣閱讀的道路上,為培育出最優(yōu)秀的學生,張校長十分注重整體提高教師素養(yǎng),所以組建了張宏軍名師工作室。
張校長作為工作室領銜導師,他以“文化語文”課題研究為抓手,以“關注文體、聚焦表達”為切入點,開展讀書交流、赴外研修、專家培訓等活動,提升成員的人文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他積極與教育專業(yè)期刊合作,與鄉(xiāng)村骨干教師培育站、其他名師工作室進行互動交流。張宏軍欣喜地看到近5年來,有3名成員被評為市特級教師,十多名教師在國省市賽課中獲特等獎、一等獎,多篇萬字以上論文在核心期刊發(fā)表,“寧鎮(zhèn)揚”工作室聯(lián)盟享譽省內(nèi)外,工作室連續(xù)4年被評為縣“先進名師工作室”。這一舉措還大大地提升了學校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從教32年以來,張校長一直堅守在鄉(xiāng)村小學語文教育的第一線,即使在獲得諸多榮譽后,也絲毫沒有改變自己的初心。在采訪的最后,張校長動情地說:“如今,我雖已成為省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小學高級教師,鋪在前方的道路似乎更寬闊。但作為一個在農(nóng)村長大的孩子,我更明白農(nóng)村孩子對優(yōu)質(zhì)教育的渴求。正如歌曲所唱‘為你甘心情愿付一生,風風雨雨艱險去共存,我愿扎根鄉(xiāng)村小學語文,努力打造書香校園,我感到很快樂,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