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忻
在寶寶出生后的一年多,父母比較苦惱的問題就是怎么對待寶寶的哭。寶寶哭了,要不要去抱?一哭就抱會不會把寶寶慣壞了?不抱又會不會給寶寶留下心理陰影?這個問題,可不是一兩句話能解釋清楚的。
嬰兒從0~18個月期間,他們的重要社會心理任務(wù)是解決“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這個階段,寶寶需要完全依賴父母,如果父母能夠?qū)殞毜男枰容^敏感,能夠有規(guī)律地、及時地滿足孩子的需要,他們就會形成基本信任感。依戀理論的研究表明,和父母(或主要照料人)建立安全依戀感非常重要。如果寶寶和主要照料人的依戀是安全型的,他們能夠把照料人當(dāng)作一個安全堡壘,作為他們大膽探索外部世界的后盾,對陌生人也比較友好。
6~15個月,大部分孩子會體驗和主要照料人分離的焦慮,我們稱之為分離焦慮。不同的是,有安全依戀感的孩子適度表達分離焦慮,比較容易被安慰,有比較強的探索性和獨立性。而焦慮型的寶寶不能接受分離,難以撫慰,獨立性和探索欲較差。
再說說寶寶哭這件事。首先,寶寶的哭有與其他人溝通交流的作用。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0~3個月期間,如果父母對嬰兒的反應(yīng)比較及時而恰當(dāng), 等這些孩子長到8~12個月的時候,比那些父母反應(yīng)不及時的孩子,哭得少多了。
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需求不敏感,對寶寶的哭聲有時候反應(yīng)及時,有時候又不管,這種不規(guī)律的方式讓寶寶無法判斷父母到底會不會來滿足他的需要,這樣的寶寶無法信任父母,反而會哭得更多,比較難撫慰。
有很多父母會產(chǎn)生疑問,如果寶寶一哭,我們就去抱或者有求必應(yīng),會不會把寶寶寵壞了?這個顧慮很常見,不過希望父母能打消這種疑慮。
研究人員現(xiàn)在的普遍看法是,0~3個月的寶寶,他們的哭聲是真實的信號,反映了他們的生理狀況,也就是說,這個階段,寶寶哭了,肯定是有真實的需要。這個階段的小寶寶還沒有能力通過假裝哭來控制父母,因為他的認(rèn)知和思維沒有發(fā)展到理解“行為和后果”這樣的邏輯關(guān)系的階段。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的及時反應(yīng),并不會把寶寶寵壞。
7~9個月,寶寶的認(rèn)知和情緒飛速發(fā)展,啼哭也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變得 “有意識”了——因為他們慢慢明白哭聲所帶來的后果。 這個階段你會發(fā)現(xiàn),嬰兒喜歡對著某個特定的人哭。而到了9~12個月,他們更是能夠把哭聲和一些身體語言結(jié)合起來,比如,一邊哭一邊看向主要照料者,向他們做一些手勢等等,來“訴求”他們的需要。啼哭逐漸成為了有指向的社會行為。
12個月以后,孩子的啼哭真正逐步變得有意識起來。他們開始知道怎么利用哭聲來控制大人了,而且通過前半年的練習(xí)和聲帶的發(fā)育,他們對哭聲的控制更加嫻熟,不僅會大哭,還會尖叫,變著調(diào)子哭,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個時候才需要注意,不能被孩子的哭聲所控制,不能孩子一哭就抱。
要記住,建立安全依戀感并不是靠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來實現(xiàn)的。對于哭聲父母要怎么反應(yīng),要根據(jù)孩子的月齡和具體的情景區(qū)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