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慧
摘要:班子和諧、干群和諧、師生和諧,這“三和諧”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基礎。其中班子和諧是前提,干群和諧是關鍵,師生和諧是根本。作為學校管理者,應合理組織學校管理中的各個構成因素,實行整體管理,實現(xiàn)和諧生美的管理目標。
關鍵詞:班子和諧;干群和諧;師生和諧;整體管理;學校管理
中圖分類號:G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05-0129-02
緊緊地把握住“和諧”的主旋律,把學校各個構成因素都組織到學校整體的“合唱隊”里,實行整體管理,學校之“美”自在其中。
一、班子和諧是前提
學校領導班子和諧是建設和諧學校的前提,班子建設要緊緊圍繞“學習、合作、賦權、服務”四方面展開。
1.學習。學校領導帶頭讀書學習,從各類報紙雜志、教育專著中汲取營養(yǎng),提倡班子成員每天思考1個教育問題;每天讀書1萬字(或讀1小時);每學期閱讀1-2本教育專著;每天寫一篇教育反思日記。還可以從教育類書籍報刊中摘錄優(yōu)秀文章供全體教師借鑒學習。
2.合作?!昂献鞴糙A”是班子建設必須遵循的原則。學校領導班子成員中,既有長于思考、善于謀劃的,又有率先垂范、管理有方的,更有勤于實踐、精于研究的成員,大家應互補互助,通力合作,形成“黃金組合”,充分發(fā)揮領導班子在學校管理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3.賦權。在學校管理方面,領導班子成員要學會賦權,根據(jù)實際情況下放權限,給予一線教師充分的教學活動自主權。領導應具備開闊的氣度、長遠的目標和較強的管理能力,要懂得充分調(diào)動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同時也為自己拓展調(diào)研思考的空間。
4.服務。組織班子成員學習、討論“怎么搞好為學生、老師、學校、家長、社區(qū)、社會服務”。班子成員要切實搞清服務的“全方位”含義:不僅是物質(zhì)條件層面的排憂解難,更是精神層面的引領。學校領導除了有服務意識外,還要先行一步,掌握服務的本領,服務于人。
以龍巖紫金山實驗學校為例,它是一所新辦九年一貫制學校,“全面發(fā)展,各造其極”是學校的辦學理念,班子成員是全新的組合,團隊成員的和諧共處最重要。針對小學部和初中部教育教學工作的不同特質(zhì),班子成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周堅持學習教育專著、教學雜志等;每周班子議事會上統(tǒng)一思想認識,圍繞辦學理念和發(fā)展規(guī)劃制訂詳細的周工作安排;各部門負責人認真執(zhí)行學校工作計劃,為一線教師提供教育教學活動所需保障。領子班子和諧共處,精心營創(chuàng)學校文化,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育工作,努力辦成品牌學校。
二、干群和諧是關鍵
干群和諧建設實質(zhì)上即學校領導班子對教師群體進行以人為本的智慧引領。學校對教師群體的引領,可以圍繞“民主、關懷、容錯、賞識”四點展開。
1.民主。民主管理即在學校管理方面,領導班子要充分考慮教師群體訴求,善于吸納良言。在制度制定及實行、辦學體制改革等學校建設與發(fā)展重大事項上,要堅持集體商議、民主決策,學校領導班子要有胸懷、有擔當。
2.關懷。學校管理要做到“目中有人”。面對學校的人與事,校長要善于轉(zhuǎn)換視角來思考問題,多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將心比心,體驗他人的情感。工作中,校長應少一點強制,多一點尊重;少一點疑慮,多一點信任;少一點“不準”,多一點自由。多看人的長處,多念人的好處,多想人的難處,多給人益處。
3.容錯。學校領導班子要能有廣闊胸襟“容錯”,不能過于嚴苛,一味懲戒。在日常管理和教學活動安排方面,應積極主動聽取教職員工意見建議,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加強情感溝通,切實解決問題,引導教職員工自覺自愿投入學校建設。
4.賞識。任何個體都希望自身工作價值得到他人的認可,賞識教育不僅適用于學生,在學校管理方面,還適用于教職員工,因此學校領導班子在日常管理中應注重對一線教師予以賞識激勵。對教師的賞識既要真誠,即不夸飾不溢美,力求賞識符合實際;也要傾注感情,以誠懇打動人心,以真正發(fā)揮賞識的激勵作用,增強教師隊伍凝聚力。
學校要創(chuàng)新教師人才培養(yǎng)機制,加速“名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隊伍建設。積極鼓勵、指導青年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學評優(yōu)、技能大賽。學校為每位奮斗者鋪就發(fā)展平臺,引導教師認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民主、關懷、容錯、賞識的和諧文化中,潤澤生命,靈性生長。
三、師生和諧是根本
師生和諧實質(zhì)上是教師遵循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教育是復雜的,它不是依葫蘆就能畫瓢的事情,也不像地圖那樣一切都標示得清清楚楚,從某一點出發(fā),一定會抵達目的地。教育過程中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是教育在人的發(fā)展過程中的啟迪、召喚、激勵、點化的作用是始終存在的。學校要做的就是讓教育更富含個陛,更貼近每個學生。真正的教育從來都是“潤物細無聲”的。如果能夠在學生成長的每個細節(jié)中,允許其質(zhì)樸、純真,教師就能夠了解孩子的真實狀態(tài);如果在一些學生活動中,教師能夠耐心地啟發(fā)學生,給學生提供原始思維的表達空間,甚至順著孩子的想法教孩子如何表達,而不是替代,那么,就能夠看到孩子們的原始想法中可貴的創(chuàng)造性的萌芽。而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事情。
聚焦課堂主陣地,讓教師放下“分數(shù)”包袱,真正轉(zhuǎn)換角色,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快樂不快樂。凡是學校、年級、班級組織的活動,盡量讓更多的學生參加,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沒有被忽視。如學校的體育節(jié)、讀書節(jié)、科技節(jié)、藝術節(jié)等活動,都做到全員參加。在各項德育活動和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中,在養(yǎng)成教育過程中,始終牢牢把握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時時有事做,事事有時做”。
學校開設高爾夫球、游泳特色課程,需要小班化教學,沒辦法讓全班學生同時上課。為保證學生可以全員參與,同時保證特色課程的教學效果,學校把同一個班的學生分成兩個班,把體育課改為長課時,交叉排課,隔周交換上課項目。雖然課時量增加了,但孩子們的特色課程學習有了保障,家長和孩子都滿意。在課程匯報演出時,每個項目都要參加展示,每個學生都是演員,邀請每個家長親臨現(xiàn)場,熱情地為孩子們鼓掌、加油。小小的一方舞臺,承載了全校每一個孩子靈性生長的美好期待。孩子高興、家長滿意,而師生和諧、家校和諧就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