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昆,王建民,李 明,朱 競,陳 力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31;2.合肥市濱湖醫(yī)院,安徽 合肥 230001)
盆底松弛綜合征(relaxed pelvic floor syndrome, RPFS)是1992年由國內學者李實忠[1]第一次提出的病名。其認為盆腔是一個整體結構,盆底的組織器官的位置會因肌肉、筋膜、韌帶的松弛而下降,引起多種盆底松弛性疾病。目前,盆底分為前盆、中盆、后盆3個部分,盆底松弛可造成前盆張力性尿失禁、泌尿系統(tǒng)感覺障礙、排空不全,中盆子宮陰道脫垂、會陰下降、膀胱陰道前膨出、陰道后壁病,后盆直腸內脫垂、直腸內套疊、直腸前突、直腸前壁黏膜脫垂等疾病。RPFS主要表現(xiàn)為排便困難、排便周期延長、張力性尿失禁、性交痛、會陰下降、排空不全等癥狀。在肛腸科,RPFS患者多以排便困難、肛門墜脹、大便不盡感等癥前來就診[2]。目前,RPFS引起的便秘首選生物反饋治療,其具有安全、有效、簡便、費用低的優(yōu)點。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肛腸科在生物反饋療法的基礎上聯(lián)合針刺治療該病,取得滿意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符合《中國慢性便秘診治指南》[3]。同時,通過鋇劑灌腸或結腸鏡檢查排除結直腸及肛門器質性疾?。唤浗Y腸透射實驗、排便造影及肛腸壓力測試證實盆底松弛型便秘。
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盆底松弛型便秘診斷標準者;②排糞造影符合盆底松弛征象,如顯示直腸脫垂、會陰下降、內臟下垂、直腸前突、直腸黏膜前壁脫垂等表現(xiàn)者;③年齡20~90歲患者;④治療時間不少于1個療程者;⑤中醫(yī)辨證為氣虛證;⑥依從性較強者。
1.3 排除標準 ①診斷不符合盆底松弛型便秘者;②年齡小于20歲,或大于90歲者;③治療時間不滿1個療程者;④有精神障礙或依從性較差患者;⑤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肝腎功能不全、心腦血管疾患者;⑥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⑦有長期吸毒史。
1.4 一般資料 將2013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肛腸科治療并符合納入標準的60例盆底松弛型便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研究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21~71歲,平均年齡(48.43±12.52)歲;病程3~240個月,平均病程(60.63±58.37)個月。對照組:男8例,女22例;年齡21~82歲,平均年齡(50.33±15.19)歲;病程4~240個月,平均病程(72.60±62.60)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性別:χ2=1.200,P=0.273;年齡:t=0.529,P=0.599;病程:Z=-0.869,P=0.385),具有可比性。
2.1 治療方法
2.1.1 研究組
(1)針刺治療 針具選擇3寸、1.5寸云龍牌針灸針,針刺支溝穴(雙)、天樞穴(雙)、大腸俞(雙)、腎俞(雙)、長強穴、八髎穴。囑患者取俯臥位,予以局部常規(guī)無菌操作。大腸俞(雙)采用直刺法;八髎穴進針,將針與皮膚呈約75°角刺入,患者有針感后停止進針,留針20 min,每日1次;長強穴采用直刺進針,深度約為3 cm,應至肛管直腸環(huán)肌群,同時予以小幅度捻轉行針,至患者出現(xiàn)針感(酸、麻、脹、痛等)時為止。囑患者仰臥位,充分暴露取穴處,予常規(guī)無菌操作,取雙側支溝穴、雙側天樞穴、氣海穴、關元穴進行針刺,留針15 min。
(2)生物反饋治療 采用江蘇省南京偉思SA9800生物刺激反饋儀,分兩個部分進行治療。①盆底神經肌肉肌電觸發(fā)電刺激:采用incontinence stress 01+模式,刺激強度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宜,收縮、放松各10 s,交替進行,持續(xù)治療15 min。②Kegel模板訓練:囑患者按照模板進行收縮、放松訓練,調整盆底肌肉協(xié)調性,從而縮短恢復時間。
針刺治療與生物反饋治療同步進行,每周連續(xù)治療5次,5 d為1個療程,至少連續(xù)治療1個療程。
2.1.2 對照組 僅采用生物反饋治療,治療方式同研究組生物反饋療法,每周連續(xù)治療5次,5 d為1個療程,至少連續(xù)治療1個療程。
2.2 指標觀察方法
2.2.1 臨床癥狀評分標準和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按照文獻[4]方法,治療前后分別對臨床癥狀(包括排便費力、排便間隔、排便不盡感、糞便性狀、肛門直腸阻塞感)進行評分(見表1),癥狀總積分為各項評分之和。根據(jù)癥狀總積分變化計算療效指數(shù)(therapeutic index,TI)。TI=(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痊愈:患者無不適主訴,便秘癥狀完全消失;顯效:66.7%≤TI<100%;有效:33.3%≤TI<66.7%;無效:TI<33.3%。
表1 便秘癥狀評分標準
注:Bristol分型之1型為分散的硬塊,2型為團塊的臘腸狀,3型為干裂的臘腸狀,4型為光滑柔軟的臘腸狀,5型為軟團狀,6型為糊狀便,7型為水樣便
2.2.2 肛管壓力測定 分別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肛管靜息壓、最大收縮壓、排便感覺閾值及盆底肌運動最大耐受量,對比兩組患者數(shù)值變化。
2.2.3 Glazer評估 將患者治療前后表面肌電進行對比,包括測試前基線值、快速收縮值、持續(xù)性收縮值、耐受測試值。
3.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臨床療效分布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3.2 兩組治療前后便秘癥狀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排便費力、排便間隔、肛門直腸阻塞感和糞便性狀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前排便不盡感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排便費力、排便間隔、排便不盡感、肛門直腸梗阻感、糞便性狀積分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排便費力、排便間隔、肛門直腸阻塞感積分降低程度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肛門直腸壓力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肛管靜息壓、最大收縮壓、排便感覺閾值和最大耐受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對照組治療后肛管靜息壓、最大收縮壓、排便感覺閾值顯著升高(P<0.05),研究組肛門直腸壓力測定值均顯著升高(P<0.05);研究組最大收縮壓和最大耐受量升高值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盆底表面肌電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盆底表面肌電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測試前基線值、快速收縮值、持續(xù)性收縮值、耐受測試值均顯著升高(P<0.05);研究組患者快速收縮值、耐受測試值及持續(xù)收縮值升高程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便秘癥狀積分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肛門直腸壓力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盆底表面肌電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功能性便秘分為出口梗阻型便秘和慢傳輸型便秘,根據(jù)盆底松弛型便秘所表現(xiàn)出來的癥狀,可以將其歸類于出口梗阻型便秘。RPFS型便秘是以排便困難、排便周期延長、排便梗阻感等癥狀為表現(xiàn)的功能性、慢性頑固性便秘。目前,國內外學者已經對該病進行大量的研究,在病因、病理、診斷等方面均有系統(tǒng)的認知,但該病的治療效果仍然欠佳。盆底松弛型便秘因其病程較長、癥狀反復、治療效果不明確,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生物反饋治療是將心理學、精神生理學與物理醫(yī)學相結合,運用專門的儀器捕捉人體內某些生理活動相關的生物學信息,并將其擴大處理,通過可視及可聽的信息釋放出來。患者可以根據(jù)這些信息,有針對性地調節(jié)自身生理運動,在長期訓練下,形成特殊的生物反饋通路,經過大腦皮質、下丘腦產生神經體液變化,以糾正不正確的生理動作,從而起到治療的目的。盆底生物反饋通過接收盆底生物電信號,反復對盆底肌訓練,形成有效的排便反射通路,對出口梗阻型便秘具有顯著療效[5]。目前,生物反饋是治療出口梗阻型便秘的首選治療方法,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便秘癥狀,其治療效果已得到廣泛的認同[6]。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患者治療后,測試前基線值、快速收縮值、持續(xù)性收縮值、耐受測試值均顯著升高,生物反饋治療可以改善盆底肌肉功能,并對盆底肌肉的穩(wěn)定性、持久性及瞬時力量具有明顯的效果。同時,中醫(yī)針刺聯(lián)合生物反饋治療后,快速收縮、耐受測試及持續(xù)收縮的升高程度較單純采用生物反饋治療更加顯著,表明通過針刺干預,可以增強盆底肌肉的力量性、穩(wěn)定性及持久性。
中醫(yī)學認為,便秘主要和臟腑功能及大腸的傳導功能有關,臟腑功能失調致大腸傳導失約,致大便秘結,不能順利排出,當屬虛實夾雜證。本研究選大腸俞配天樞穴,大腸俞為大腸背俞穴,天樞為大腸之募穴,募俞相伍,能暢大腸之氣機、通調臟腑功能。支溝穴為治療便秘之要穴,《扁鵲神應針灸御龍經》云:“大便閉塞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溝來瀉動,方知醫(yī)士有神功?!爆F(xiàn)代不少學者也證實支溝穴治療便秘的療效顯著。如張智龍等[7]對255例便秘患者予以針刺支溝穴,其中有效率高達94.4%。支溝穴能夠宣暢三焦氣機,三焦通則臟腑氣機順暢,有利于大腸傳導,大腸功能恢復,大便得通,便秘則解。八髎穴分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各一,共8個穴位,最早見于《素問·骨空論》之“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有學者對古代文獻分析后發(fā)現(xiàn),針灸治療便秘時多選用膀胱經穴,八髎穴便是其中最常用的穴位之一[8-9]。本研究的盆底松弛型便秘以中氣無力為主,運用八髎穴與腎俞相配,補氣益腎之氣海與關元相配,共助提升中氣之功,同時運用大腸俞配天樞穴,募俞相伍,再添便秘之要穴支溝,辨病與辨證治療相結合,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表明,生物反饋聯(lián)合針刺與單純采用生物反饋治療盆底松弛型便秘均有明顯療效,兩種方法均能達到治療該型便秘的目的。但是,兩種治療結果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研究組患者便秘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便秘癥狀評分、肛管壓力測定、Glazer評估數(shù)值分析結果均表明,傳統(tǒng)針刺與現(xiàn)代生物反饋相結合,相輔相成,能顯著提高盆底松弛型便秘的療效。本研究病例數(shù)偏少,且僅為初步的臨床療效分析,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來證實。例如,單獨采用針刺治療,療效如何?加入中藥內服、穴位敷臍、艾灸等中醫(yī)綜合治療,療效如何?今后將繼續(xù)優(yōu)化盆底松弛型便秘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