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霞
摘 要:清代《郭風惠行書條》因年代久遠、環(huán)境影響及人為的原因,表面整體出現(xiàn)水漬、污漬、折痕、斷裂、脫落等病害問題,情況非常嚴重,不利于科學保存和陳展,亟待保護修復?,F(xiàn)將修復中運用的傳統(tǒng)修復裝裱技藝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進行簡要描述,請專家和同仁們批評指正。
關鍵詞:郭風惠;檢測;清洗;揭裱;修補;裝裱
書法和繪畫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中國書畫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聲譽,古老的書畫裝裱技藝是伴隨著書法和繪畫的發(fā)展產生的。從史料中得知,書畫裝裱技藝最早源于古人觀賞、收藏繪畫的需求。它最早起源于什么年代,古代的歷史文獻沒有具體記錄。文獻記載所見最早的記錄大概是在晉代以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人物鳳夔圖帛畫》[1]上發(fā)現(xiàn)殘留有與書畫裝裱中類似的裝飾形式,書畫實物的出土印證了古老的書畫裝裱技藝的歷史年代可追溯到2000年以前。傳統(tǒng)書畫修復裝裱技藝經過漫長探索、演變和發(fā)展,已形成一整套獨具特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它主要是對歷代書畫類文物的修復還原,使我國歷代書畫作品能夠代代相傳。也是依靠這種技藝的可逆性,使受損后的古舊書畫能夠再現(xiàn)昔日的光彩[2]。目前,修復裝裱技藝在紙質文物,尤其是書畫類文物保護修復中已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保護修復手段,并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
本文以紙質文物清代《郭風惠行書條》修復為例,對傳統(tǒng)修復技藝和現(xiàn)代科技結合進行分析研究。
1 修復的前期工作
1.1 文物的基本情況
這幅作品是清代書法家郭風惠寫給他的仁兄文溪的一首描寫春天美景的七言詩,字體為行書,現(xiàn)藏于開封市博物館,是一件三級品珍貴文物(圖1)。對作品進行信息采集得知,這幅作品畫芯為紙質,天桿及軸頭缺失,裝裱形式為綾裱一色式立軸,原始尺寸:裱件長225厘米,寬38.5厘米;畫芯長130厘米,寬32.5厘米;天桿長38.7厘米,地桿長39.1厘米;立柱3厘米;天頭61厘米,地頭32厘米。由于該作品破損較嚴重,影響其留存,也影響了作品的藝術價值,亟需修復。
郭風惠(1898—1973),又名貴瑄,字麾霆,號堞廬、不息翁。河北河間人,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是著名學者、詩人、教育家、書畫藝術家、愛國民主人士,有“北方健者”之譽,是“北學”的領袖人物,在文學、歷史、法學、哲學、美學及醫(yī)學、軍事、文字學、書畫藝術等方面都有精深造詣,被稱為“中國第一書法家”“書法入畫最為成功者”“前后五百年,亦恐無敢與之爭席者”。
1.2 病害狀況
書畫由于歷史年代原因出現(xiàn)了老化的現(xiàn)象,保存環(huán)境及人為因素也會對其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通過目測觀察,發(fā)現(xiàn)書畫上有大量水漬,約占整幅作品的2/3,有大量折痕,有微生物病害,有大量霉斑,整個裱件變色,天頭糟朽,畫芯脫裱、斷裂,書畫上的撒銀被氧化,整幅字被酸化,還有少量墨色脫落(圖2)。
1.3 檢測分析
修復前要對書畫的原始信息進行采集。一是對書畫進行拍照。拍照不但要對全貌拍照,還要對局部有破損、褶皺、污漬、霉斑等部位進行拍照留存。二是采用先進的高科技儀器對原件進行檢測分析。使用的儀器主要是便攜式小型儀器,如溫濕度計、照度計、紫外輻照計、筆式pH計、白度計、色差儀及便攜式顯微照相機等。用紙張測厚儀測量紙張的厚度;用pH測定儀測定紙張的酸堿度;用白度測定儀來測定紙張的白度;還有寫印色料溶解性檢測及保存環(huán)境溫濕度、照度等檢測分析。這些檢測一方面為科學地制訂修復保護方案提供數(shù)據(jù),另一方面也為修復實施過程中材料的選擇提供依據(jù)(圖3)[4]。
在書畫的不同部位檢測出的數(shù)據(jù)是:
為了解該書畫的本體結構信息,取作品下端邊緣部分的小塊紙樣,運用XWY-VII型倫華智能纖維分析儀對該畫作中的纖維結構進行了分析。圖4為作品X20物鏡下纖維結構分析顯微照片。通過分析選取纖維配比含量、色度、強度均與原托芯紙相近的宣紙托畫芯。
2 字幅的修復步驟
書畫界流行有“三分畫,七分裱”的說法,書畫與裝裱相結合才能稱之為書畫藝術。古舊書畫的修復揭裱是一件繁瑣、細致的工藝過程,每個步驟之間的連接都絲絲相扣,稍有疏忽就會給古舊書畫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更不利于古書畫更好地延續(xù)保存。古字畫修復的步驟很多,最核心的是洗、揭、補、全四個步驟。當今的修復步驟在原有的步驟上加入了現(xiàn)代科技元素,“修舊如舊,不改變原狀”,使修復過的古字畫最大程度地恢復文物原貌,能夠再現(xiàn)昔日風采。
2.1 除塵、清洗
字畫的除塵方法是用雞毛撣子撣、吸塵器吸,還可用面團或面包屑清理,這些方法都是根據(jù)字畫的污染程度選擇。這幅字就是先用面團在畫芯上豎向、橫向有規(guī)律地滾動而把上面的灰塵除去;然后再用刀剝離畫芯上殘留的動物糞便;最后裁去不用的舊裱進行清洗。清洗是對古舊書畫進行去污的一種傳統(tǒng)方法,用水洗去字畫上的污染物和塵垢。在清洗前要先用毛筆蘸清水試驗墨跡是否掉色,如發(fā)現(xiàn)有掉色的現(xiàn)象,就需要先在掉色處用毛筆涂上一層明膠(淡膠水)固色。晾干后再試驗一下掉色情況,如不掉色就可以在洗畫機或洗畫池進行清洗。這也要根據(jù)字畫的污染程度來進行清洗,對于污染嚴重的字畫,為了避免字畫的二次污染和字畫糟朽嚴重就需要用洗畫機清洗?!豆L惠行書條》就是用洗畫池清洗的。清洗時要在畫芯上、下墊紙,上面墊很薄、透明度比較好的皮紙,下面墊白報紙。把字畫放在水池中浸泡一下(圖5),使用60~70攝氏度的弱堿性水并用排筆遮擋水流進行淋洗,然后用排筆在畫面上輕輕壓敷,向邊緣處驅趕污水,重復多次,使黃褐色污水顏色逐漸變清。清洗后用毛巾把紙面上的水吸干,減輕水的拉力和紙的伸張性,然后小心安全地把字畫正面朝下放在案上進行揭裱。
2.2 揭裱、修補
揭裱是困擾古字畫修復重裱的千年難題,其中最困難的是揭去畫芯背部的覆褙紙和托芯紙。對書畫影響最大的就是托芯紙,它直接關系著書畫的命運,故也稱“命紙”。這道工序是整個揭裱工作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明代周嘉胄的《裝潢志》中記載:“書畫性命全關于揭。絹尚可為,紙有易揭者;有紙質薄,糊厚難揭者,糊有白芨者尤難。須仗良工苦心,施迎刃之能,逐漸耐煩,致力于毫芒微渺間,有臨淵履冰之危一得奏功,便勝測水之捷?!盵5]從以上的描述可知,“揭”的水平高低將會給書畫壽命帶來決定性的影響。通常的揭裱是先揭覆褙紙,再揭托芯紙。相比之下,前者稍容易些,后者因緊依貼畫芯,難度和風險較大?!豆L惠行書條》具體的操作方法有以下幾種:①揭:將褙紙和托芯紙化整為零,順勢一塊塊地掀揭。這要求動作緩慢,大面積用手指捏住紙的一角,朝反方向斜扯;小面積用鑷子夾住褙紙和托芯紙的一角,朝反方向斜扯。如果揭到畫芯,就要立即停止,把揭起的部分蘸稀糨糊返復原位,墊紙用棕刷排實,然后再換另一方向掀揭。②摩:將中指或者食指平放在字畫背部,輕輕進行摩拭,摩拭下呈小細卷狀的褙紙。這種方法是在不適合掀揭的情況下采用的,必須小面積摩拭。③搓:這種方法和摩拭有些相似,搓拭的關鍵一是要勻,二是不傷畫體。搓拭的力度要比摩拭的大,有時搓和摩也是交替進行的。
原裱畫芯經過洗、揭工序后,畫芯上的大小破洞、斷裂殘損都顯露出來了。對于字畫缺失部位,在已經產生裂痕縫隙的中間位置貼上宣紙墊條,用手的側面直上直下地輕敲,起到粘連加固的作用。補洞時,補紙和原紙的紋理方向要一致,以防收縮方向不一致引起皺縮。這里修補用紙的質地、紋理、顏色、厚薄都應該接近畫芯紙,以便能達到“修舊如舊”的目的。
2.3 全色、接筆
畫芯經過前面的工序后,重新托裱畫芯紙上墻掙平。在修復古書畫作品過程中,字畫上的破洞要使用質地類似的材料修補,更為重要的是要將絲絹、紙張染上與破洞周圍接近的顏色,這就是全色。全色時要對四個面進行觀察,使全色部位墨色及筆的技法與整個畫芯協(xié)調一致[6]。接筆是對字畫上因殘損而失去的筆墨給予添補。接筆的關鍵是掌握筆墨的準確性,不僅要筆法逼真、風格相同,其墨色也須與原作相同或相似。全色和接筆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美學修養(yǎng),根據(jù)原來的字畫意把殘缺地方的顏色補全,使整體視覺協(xié)調。
2.4 重新裝裱
完成上述工作后,就要對該字畫重新裝裱。首先,把綾子和包首托出來,把覆褙紙也準備好;其次,在綾子上計算好天頭、地頭、立柱的尺寸;最后,把掙平、封正的畫芯下墻,方裁畫芯。《郭風惠行書條》采用的是挖鑲一色裱的形式。為了與字畫的色調、字意相匹配,選用淺黃色的綾子進行鑲活,用黃色的絹做包首,用配好的背紙給書畫進行覆褙上墻掙平。待書畫完全晾干后,就可以下墻砑光。這些步驟完成后就可以加裝天地桿和上軸頭等。這樣,一件古舊殘損書法作品就修復完成了?!豆L惠行書條》裝裱后的尺寸是裱件全長230厘米,寬45厘米,天頭60厘米,地頭40厘米,立柱12厘米(圖6)。
3 結語
古書畫經歷200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裝裱的樣式復雜多樣,在保存和修復上都有一定的難度。書畫裝裱修復過程中不僅要使傳統(tǒng)技術得到更好的傳承發(fā)揮,還要合理利用好現(xiàn)代新技術、新材料,如此才能更好地適應當今書畫文物保護修復發(fā)展的需要,同時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對其進行合理的保護,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長書畫文物壽命[7]。這件《郭風惠行書條》綜合運用了傳統(tǒng)修復裝裱技藝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才能完整地恢復原貌,展現(xiàn)在世人的面前。
參考文獻
[1]呂瑞珍.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J].歷史教學,1983(11)
[2][6]陳瀟.古舊殘損書畫裝裱修復一例[J].收藏家,2018(5).
[3][4]陳曉琳,金玉紅.書畫裝裱修復技術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以月舟山水橫軸修復為例[J].人類文化遺產保護,2016(00).
[5](明)周嘉胃.裝潢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2.
[7]周海寬.紙質書畫的修復與保護[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