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忠
摘 要:研究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落實,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核心素養(yǎng)”的素養(yǎng)導向,是從以“學科”為中心到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中心的轉變。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有效實施?文章試從課堂中突出“本質”、重視“過程”、培育“思想”、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本質;思想;情感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1-10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10-0071-02
研究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對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落實,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問題。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是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應具有的涵蓋數學基本特征的、適用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關鍵能力與思維品質,是數學知識、技能、思想、經驗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綜合體現。
實施“核心素養(yǎng)”的素養(yǎng)導向,是小學數學課程改革道路上的一次深入,是從以“學科”為中心到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中心的轉變。要想在小學數學課程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就要在數學課堂上進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實踐。筆者就自己的發(fā)現與研究淺談幾點看法。
課堂上,一些形式的、對課堂沒有實質性幫助的“花架子”占有的時間,被學者們稱為“課堂垃圾時間”。一堂課,只有短短的40分鐘,教學要摒棄垃圾時間,保證有效時間。課堂無須太多的形式,本質的東西才最重要。小學數學教學要求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體系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掌握小學數學學科的基本知識及所賦予的基本技能,了解數學內在精神、人文積淀。
小學數學教學的四大領域“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在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中體現了不同的需求。依據不同知識的本質屬性,在“數與代數”領域應著重發(fā)展符號意識、數感、運算能力、模型思想;在“圖形與幾何”領域應著重發(fā)展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推理能力;在“統計與概率”領域應著重滲透數據分析觀念、應用意識;在“綜合與實踐”領域應培養(yǎng)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同時,這些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既獨立存在又互相交融,綜合體現了小學生數學學習關鍵能力與思維品質的形成情況。例如,教學《扇形統計圖》一課,讓學生觀察下表,說說在統計表中發(fā)現了什么信息?
有學生回答“跳繩的人數最少”,教師可以追問“跳繩的人數是最少的嗎?”“在統計表中統計了幾個運動項目?”在追問的過程中教師要留足時間讓學生觀察思考,學生就會發(fā)現統計表中,統計的運動項目不止四項,“其他”項目是幾個項目人數的合計。之所以合為“其他”,可能是這幾個項目包含的數量比較少,或者不是統計的重點。通過探究,學生慢慢深入到統計學習的本質,讀懂了每個數據背后蘊含的數學信息,掌握了必備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同時,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形成情況得到了綜合體現,如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得到了有效發(fā)展。通過引導學生在發(fā)現問題后提出問題,繼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可提升其“應用意識”,埋下“創(chuàng)新意識”的種子。
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教學中注重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有效的數學探究活動,使學生經歷數學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是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
例如,在教學《扇形統計圖》時,當學生初步認識扇形統計圖的基本特征后,讓學生說一說、議一議:扇形統計圖與已經學過的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通過回答、補充,可歸納出“形象直觀”是三種統計圖的共性,清楚“各部分和總數之間的關系”是扇形統計圖的個性。學生在比較中思考、表達、辨析,再通過自身的體驗,可感悟三種統計圖的內在聯系,明確學習扇形統計圖的意義,了解事物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然后,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表示“各部分和總數之間的關系”為什么要選用扇形統計圖?如果選用三角形統計圖、正方形統計圖、長方形統計圖呢?讓學生小組合作議一議、畫一畫、比一比。學生經過小組合作,體驗用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表示“各部分和總數之間的關系”的繁雜無序,感受到扇形就是表示“各部分和總數之間的關系”的最佳選擇。學生通過自身充分的體驗,在矛盾中思考,在爭議中辨析,經歷思維的沖突,可明晰知識的本質,拓寬知識的內涵,形成數學思想。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實踐,要讓結果與過程并重。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經歷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時在“數學思考”和“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沉淀積累,提煉方法,學會學習。另外要豐富評價方式,在反思評價中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我國經歷了多次基礎教育改革,教學目標從“雙基”到 “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yǎng)”;教學任務從注重知識與能力,到關注認知、技能與情感的全面發(fā)展,再到重視發(fā)展學生關鍵能力與思維品質。教學目標的變化,體現在對人終身學習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要求越來越高。引領學生在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數學思考中認識數學本質,理解數學精髓,感悟抽象、推理、建模等數學基本思想,能夠培養(yǎng)其數學精神、數學思想,使其終身發(fā)展、終身受益。
數學思想的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無處不在,數學推理、數學建模、數學抽象、數形結合、等量替換、化歸思想等基本數學思想分布于小學數學各個領域、各個階段知識中,教師要在數學活動中進行有效滲透。例如,多數學生對數列“1+2+3+…+99+100”的算理一時難以理解,教師可通過數學學習中常用的化歸思想——化繁為簡,先讓學生從比較簡單的1+2+3+4+5+6入手,讓學生比一比誰算得又對又快,同時比較學生的不同算法①1+2+3+4+5+6=21,②7×3=21,讓學生在觀察中比較,產生“優(yōu)化”的欲望,從而理解算理,學會方法,再解決問題。后續(xù)的學習,教師應讓學生繼續(xù)延伸拓展,如計算1+2+4+7+15+25發(fā)現什么是等差數列,計算1+3+5+7+9+11+13,思考等差數列的項數是奇數個時怎么運用這個方法,1+2+3+4+…+ n等差數列的項數是未知的,該怎么算等。通過由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進行數學建模,學生學會等差數列的求和方法“(首項+尾項)×項數÷2”,并會解決一些變形的求等差數列的數學問題。
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學會了等差數列的求和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化歸思想、數學建模等數學思想對學生產生了積極影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的方法,在自己以后的學習、社會生活實踐中靈活應用“化繁為簡”“ 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等方法,可以培育適用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關鍵能力與思維品質。
研究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落實,學校的課程應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與教育規(guī)律,將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貫穿研究工作的全過程,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在學會知識基礎上掌握學習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愛觀察、勤思考、好動手、會表達,善于發(fā)現和提出問題,有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如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每次教師的質量分析中最常提到“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而實際教學中卻很少見到教師下功夫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而且現在的考試評價,多以情境為載體,注重知識的綜合性和層次性,對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要求更高。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讀題,說說讀到了哪些問題、信息,想想哪些條件是相關聯的,蘊藏的數量關系有什么,屬于什么知識點,也可以讓學生動手寫一寫、畫一畫等。通過這樣一些具體的舉措可以切實提升學生的審題能力、數學閱讀能力。
在數學活動體驗中應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信心,讓其感受數學價值發(fā)展。如社會生活中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形,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在社會生活中的運用。再如數學綜合實踐能力的訓練:租車租船方案的選擇,學校操場跑道周長的測量,小黃人共享單車的數學問題等。教師要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關心社會問題,認識社會并能夠參與決策,為形成正確的社會觀、科學觀、價值觀奠定基礎;并讓其依據特定情境和具體條件,選擇制訂合理的解決方案。
在稍復雜環(huán)境中接受挑戰(zhàn),能夠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強化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掌握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如史寧中校長所提出的“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指向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對學科技能方法的掌握、對數學思想的感悟、對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 ,實現從以“學科”為中心到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中心的轉變。教師要通過學習、實踐、反思,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適用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關鍵能力與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殷海燕.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技巧分析[J].考試周刊,2019(9):101.
[2]何湘滿.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OL].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8(12):239.
[3]曾 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導入策略研究[J].讀與寫,2019,16(1):150.
[4]黃 莉.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學周刊,2019(4):42-43.
[5]閔 莉.小學數學構建高效教學課堂反思[J].讀與寫,2019,16(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