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志亭
【摘要】應考式的作文教學,過分注重方法技巧的傳授,偏離了作文教學的初衷。在獲得基本書面表達的能力的目標引領之下,筆者從“關注生活,細致觀察;立足文本,積累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自由表達;啟發(fā)質疑,自主修改”四個方面探索了作文教學的基本路徑。嘗試引導學生在寬松、自由、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中輕松學作文,讓作文教學回歸到服務交際、表達需要的自然生態(tài)。
【關鍵詞】教學作文;回歸自然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偏離目標的作文教學現狀
有人用“浮夸、俗套、文藝腔”來形容學生現在的作文,這樣說雖然有點以偏概全,但也說明了問題所在:與當前作文教學的目標不符。老師很重視作文,但老師重視學生是“應考能力”,而不是 “表達能力”。老師過于熱衷研究作文“秘訣”,卻忽視了學生的素質教育。然而脫離學生生活體驗的作文方法、技巧教學,很難被他們消化吸收,反而給作文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讓學生覺得高不可攀、深不可測。很多學生忽視了自己的所見所聞與真情實感,去冥思苦想,搜尋不切實際的材料,自然就對作文產生了畏難情緒。由此看來,這種方法技巧指導式的作文教學,是低效不合適的。那么,作文應該怎樣教呢?我認為,回答這個問題就要首先回到作文教學的初衷上來。
二、明確作文目標——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書面表達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表達真情實感。葉圣陶曾說:“語文課令學生練習作文,唯求其能將所知之事物,所思之意念,以書面語言寫出,確切明白,無贅無誤。”兩者都向我們傳遞著同樣的宗旨:作文教學是為了使學生獲得一輩子真實受用的、基本的書面表達能力,服務于交際、表達的需要,這才是作文教學的自然生態(tài)。小學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關鍵期,怎樣才能讓孩子不再懼怕作文,自然熟練地運用書面語言呢?下面將具體論述怎樣使作文教學回歸應有的本真狀態(tài),幫助學生邁開習作的第一步。
三、如何讓作文教學回歸自然生態(tài)
(一)以生活為源,教會孩子細致觀察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我們只有引導學生到實際中觀察事物,學生才能從生活的海洋中捕捉寫作素材,寫作時才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情可抒。但有了生活的體驗,并不等于會寫出好文章,得學會觀察。觀察,是寫作的眼睛;細致觀察,作文才能寫得充實具體。
教師要讓學生走進大自然的懷抱,去認識周圍的世界:觀察太陽、月亮、大自然的萬事萬物的微妙動態(tài)。在學完《詠柳》這一課后,我?guī)е⒆觽內バM庥^察柳樹。引導學生抓住樹的葉、顏色特征、樹枝、樹干、根的特點等,仔細去觀察,如觀察樹葉,細長的葉子想什么呢?充分調動學生平時積累的好詞句段等去賞識、觀察、思考。學生把觀察到的景物記錄下來,作為作文素材。生活處處都是美景,都是學習的好素材。還可以組織學生游覽校園,明確觀察的要求,教給學生觀察的基本方法。然后,全班在游覽的基礎上,暢談自己喜歡的地方,一些樹木花草給人什么印象,在陽光下和風雨中為什么不同等等。經過這樣的觀察,觀察到的景物就比較具體細致了。
(二)以閱讀為本,積累語言,規(guī)范書面表達
魯迅說:“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么寫?!遍喿x教學本應與作文教學有機結合,將作文教學有機地融入孩子的閱讀中,以讀促寫,以寫引讀。
1.巧用文本,訓練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曾說過:“模仿是學習的必經之路?!蔽医掏辍栋座Z》這一課時,讓同學們學習豐子愷先生的寫作方法,回去觀察自家的小動物。引導學生思考:要把小動物當作自己的好朋友來觀察,你會怎么寫?課文中哪些好詞好句你可以學著用一用呢?孩子們回去之后就寫了《我們家的小雞》《我們家的小狗》等作文,效果相當好。
2.讀寫結合,架起“我”與文本的橋梁?!袄m(xù)”寫,使故事中有“我”的期待?!吨胁誓翘臁愤@一課為我們塑造了誠實、講信用的父親形象。教學時,文末的“中彩那天父親打電話的時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時刻”這句話給學生很大的思想沖擊。于是,我順勢布置小練筆:我能想象庫伯先生派人把汽車開走之后,“我們”全家人當時的表現,我要把想到的寫下來。
3.新寫故事,要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教學《鳥的天堂》時,可以引導學生用第一人稱把課文改寫成導游詞,借鑒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曾祥芹先生的“表達性閱讀”概念,就是要關注閱讀吸收后的傾吐——以文表心,也就是將習作與閱讀有效地結合起來,使讀寫協(xié)調發(fā)展。
4.“后”寫,使故事中有“我”的情感。總有些文本能引起孩子們的共鳴,使他們心中泛起層層漣漪。學習《掌聲》這篇課文時,孩子們入情入境地朗讀和個性化地解讀,使我深深感受到孩子們已經走入了文本,與作者產生了共情。在孩子們的讀后感中,我看到了這樣的文字:“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多為他人送出掌聲,送出溫暖。如果窮人家的孩子讀不起書,沒有錢買學習用品,我們應當要捐出一些學習用品,他們一定會好好珍惜的,一定會努力學習的?!蓖ㄟ^寫讀后感,讓學生與文本和作者進行對話,領悟作者的內涵思想,幫助自己樹立人生價值。
(三)創(chuàng)設情境,搭建自由表達的平臺
【場景回放】
教師事先告知學生要進行一次小型測試。當學生做好準備后,教師翻開講義夾去取試題,卻沒有發(fā)現試題。接下來是教師 “找試題”的一系列動作,神態(tài)也隨之不斷變化……學生從開始觀望逐漸變得莫名其妙,最后學生忍俊不禁時,教師也宣布“試題”找到了。
當堂課的測試題就是:將老師“找試題”的細微過程寫下來。
有緊張、期待,還有疑惑、豁然……都是真實情境下的體驗,激發(fā)了學生想要創(chuàng)作和表達的欲望?!袄蠋熜赜谐芍竦胤_講義,滿懷希望地‘抖動課本,失望地望著在地上滾動的硬幣,有些慌亂地找遍身上所有的衣袋,僅存的一線希望破滅了,從走廊上回到講臺上,還一邊無可奈何地搖頭,尷尬地望著學生;最后帶有幾分狡黠地宣稱……”
【案例分析】
學生寫作的障礙主要是沒有真實體驗。通過誘發(fā)學生的體驗,可以有意識地為學生“制造材料”,教師就要有目的地創(chuàng) 設“情境”,讓學生如臨其境,通過真實情緒的波動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愿望和作文靈感。
(四)質疑啟發(fā),引導學會自主修改
魯迅先生曾說:“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辈苎┣垡舱f過:“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比绾我龑W生修改自己的文章呢?筆者認為,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而是要當好“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
首先,教師要教會學生推敲、修改的基本方法——質疑啟發(fā)。修改作文時,往往需要考慮這樣幾個問題:這兒多了些什么,又少了些什么;是否可以換一個更恰當的詞語;調動一下詞語或改變一下句式,是否更好;為什么沒有表達出來自己的意思,怎樣更能說明白要表達的意思等,促使他們自己去思考、調整和改進。
其次,開展互助合作,放手給學生評改。按照作文水平上、中、下搭配的原則編組,每組三四個學生。明確基本的評價標準后,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小組內相互傳閱評改。同齡人思考問題的方式比較接近,相互之間的建議提醒更容易被理解、接受。通過多次的實踐,孩子們知道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最終可以更好地進行自主修改。
寫作是一種表達,交際、表達、情感表露的需要才是作文的原點。當下應考式作文教學,實在是華而不實,做再多努力和引導也無異于“空中樓閣”。只有從原點出發(fā),我們的作文教學才能在課堂這片土壤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