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是中國傳統(tǒng)工藝品之一,在古代被稱為“紙鳶”“紙鷂”“鷂子”等。古人很早就幻想著制作出像小鳥一樣在天上飛的工具。《渚宮舊事》中記載:魯班“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說魯班發(fā)明了木鳶,可以載人,乘著它,可以窺探宋城的情況。唐代以前,風箏一般被看作是用于測量、通信等軍事功能的工具。宋代高承《事物紀原·紙鳶》中記載:漢代的韓信曾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打算趁著劉邦不在家,挖地道進入宮內?!赌鲜贰ず罹皞鳌分杏涊d:南北朝時期,因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困宮中,他想利用風箏向外發(fā)送信號求救,可惜被敵人發(fā)現射了下來?!缎绿茣ぬ飷倐鳌分杏涊d:唐代的張丕被困,他也利用風箏求救兵,“急以紙為風鳶”,最終取得了勝利。這些例證都說明,風箏確實有軍事用途的一面,而且應該是它最初的功能。唐代以后,風箏的軍事功能逐漸消失,變成一項娛樂活動。
不久前發(fā)布的《2018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lián)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國未成年網民規(guī)模達1.69億,未成年人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到93.7%,明顯高于同期全國人口的互聯(lián)網普及率(57.7%)。手機是未成年人的首要上網設備,使用比例達到92%。從上網時長來看,76.4%的未成年人日均上網時間在2小時以內,但日均上網超過3小時的未成年網民也達13.2%。在未成年人的上網活動中,排在前幾位的是學習(87.4%)、聽音樂(68.1%)、玩游戲(64.2%)、聊天(58.9%)。用戶自制的短視頻作為新興娛樂類應用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睞,使用比例達40.5%。
很多人不知道,“尋”和“?!倍际枪糯亩攘繂挝?。最早的度量方法是伸開雙臂,雙臂之間的距離稱作一尋,一尋乃八尺?!氨秾ぶ^之?!保簿褪钦f,“?!笔恰皩ぁ钡膬杀?,即一丈六尺。因為“尋”和“?!笔亲钇毡槭褂玫亩攘繂挝?,“尋常”一詞便引申出平常、普遍的意思,比如劉禹錫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同時,“尋”和“常”是經常使用的度量單位,“尋?!币辉~又引申出經常、平時之義,比如杜甫的“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