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濤
[摘要]本文考察了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的五個特點,提出了四點教學策略,以期能夠為針對中亞留學生的對外漢語教學法研究提供一些方法參考。
[關(guān)鍵詞]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對外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2-013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58 [本刊網(wǎng)址]http://www.hbxb.net
中亞留學生是指來自亞洲中部地區(qū),主要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五國的留學生。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對外漢語教育事業(yè)推進,各高校漢語國際教育的開設(shè),國際學校的開辦,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漢語。隨著我國“一帶一路”經(jīng)濟帶的建設(shè),中亞國家來中國留學的學生數(shù)量逐年攀升。中亞留學生有與漢語差異性較大的母語、有與中國文化差異較大的本土文化,他們在學習漢語時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與其他國家學生學習漢語的特點不同。了解他們學習漢語的特點,是采取適當?shù)慕虒W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的基本依據(jù)和有效手段。因此,我們以“中亞留學生漢語學習的特點”為研究對象,通過走訪、調(diào)查問卷、查閱留學生試卷、作業(yè)的方式,總結(jié)了中亞留學生的漢語學習的特點,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中亞留學生的漢語學習特點
(一)中亞留學生在漢語學習中存在畏難情緒。中亞留學生較之于其他國留學生,在學習漢語過程中,有非常嚴重的畏難情緒。主要表現(xiàn)在學習漢語的聲調(diào)方面。我們知道,漢語通過聲調(diào)這種音高變化來別義,是主要的別義手段。讀錯聲調(diào),就成為另外一個意思了。如“走”和“揍”、“老師”和“老史”等。中亞留學生在學習時,覺得非常困難,并且錯誤百出。還會導致他們放棄自主學習糾正自己的聲調(diào)錯誤,教學效果收效甚微。
造成這個結(jié)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漢語、中亞語言兩者語言體系的不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以虛詞、語序作為主要表達手段,語音上沒有復輔音,有四個聲調(diào);中亞學生的母語大多屬于印歐語系或阿爾泰語系。印歐語系是形態(tài)標志非常豐富的語言,屬于屈折語,主要依靠形態(tài)變化來作為語言的主要語法手段。文字也區(qū)別于漢字的線條文字,主要以字母文字為主。兩種語言極大的差異性,造成了中亞留學生學習漢語時聽不出漢語的聲調(diào),發(fā)不出漢語的聲調(diào)。不會寫漢字,不能按照正確的筆畫順序書寫漢字,沒有部件構(gòu)成整體漢字的方塊兒性思維,母語的負遷移現(xiàn)象非常嚴重。
(二)中亞留學生在漢語學習中存在文化困惑。在中亞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過程中,第二個老大難的問題是對中國文化的不了解和困惑。中亞五國以游牧生活為傳統(tǒng),他們更崇尚自由、無拘無束。在面對傳承幾千年的漢文化時,縱使想窺其一角,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漢文化滲透在漢語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等的方方面面。比如漢語詞匯中的固定詞組的學習,固定詞組包含慣用語、歇后語、成語等,這些固定詞組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造成了中亞留學生很大的文化困惑,由于不理解固定詞組中的文化內(nèi)涵,他們學習起來非常困難,并且使用率很低,不管在口頭交際或是書面寫作中都規(guī)避使用,即使偶爾使用,正確率也非常低。
(三)中亞留學生漢字書寫能力差。中亞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第三難難在漢字的書寫上。在書寫漢字時,有的學生不會寫正確的筆順,橫的寫法從右往左寫,先寫捺后寫撇;有的學生靠死記硬背記漢字筆畫,每個字都能寫出大致模樣,可是每個字都缺胳膊少腿;有的學生可以寫簡單漢字,如“人、大、小、山”等,可是橫不平豎不直,不能寫成方塊兒形,辨識度差;有的學生寫出漢字與字音不能一一對應,自己寫出來的字自己不知道讀音,使用性差。
(四)中亞留學生閱讀漢語能力低。中亞留學生的母語大多是字母文字,字母文字的特點是音節(jié)的音是由各個音素的音拼合而成,見字知音,聽音寫形。如“bit”,只要掌握了它的發(fā)音,就可以正確地拼寫出來;或者看到這個詞,大致可以讀出該詞的讀音。而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文字本身包含“形”“音”“義”三個部分,書寫形式與表音文字差異較大,是方塊結(jié)構(gòu)。如“土”,外形上是由線條構(gòu)成的,讀音與外形毫無聯(lián)系,再加上還要學習該詞的意義。這樣,在學習漢語時,以拼音文字記錄母語的中亞學生識別漢字成了最大的障礙。識別漢字的能力差,閱讀速度自然也就快不了了。
(五)中亞留學生聽說能力強,讀寫能力差,兩者不協(xié)調(diào)。中亞留學生的聽說能力明顯優(yōu)于他們的讀寫能力。有些學生已經(jīng)可以用漢語進行流暢地表達和交際。但他們讀課文、寫漢字的能力卻仍停留在初級階段。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1.與中亞留學生的性格有關(guān)。中亞留學生大多活潑外向,喜歡表現(xiàn),喜動不喜靜。而語言學習進步的快與慢,同學習者的性格、心理有密切關(guān)系。中亞學生的性格決定了他們喜歡積極參與,主動交流,充分表現(xiàn)。在大膽地交流中,暴露出問題和錯誤,可以得到及時的糾正,這樣聽說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但也是由于他們活潑好動的性格,再加上對漢字的畏難情緒,他們不愛寫漢字、不勤于課后復習和練習,所以認讀能力較差。
2.與中亞留學生學漢語的目的有關(guān)。大多數(shù)來學習漢語的中亞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目的是用漢語去和中國人做生意,更注重交際的使用性,在實用性目的的驅(qū)使下,有些急于求成和輕視多維度學習漢語的方法,認為會不會寫漢字、懂不懂漢文化不重要,只要在交易的時候能會買會賣就夠了。其實這也是學習語言最容易陷入的認知誤區(qū)。一種語言的學習是多種維度的知識體系相輔相成的,靠著死記硬背學習語言,不僅學習過程痛苦,學習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的。正是在這種思維誤區(qū)的驅(qū)使下,造成了他們聽說能力強、讀寫能力弱,兩者能力的不協(xié)調(diào)。這也是漢語教學的瓶頸問題之一。
針對中亞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特點,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教學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夠?qū)椭衼喠魧W生更好地學習漢語、提高教師教學效果有所裨益。
二、針對中亞留學生的教學方法及應對策略
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是教學效果的良好的重要途徑和保障。尤其是當學生使用漢語出現(xiàn)偏誤的時候,更要運用適當?shù)募m錯方式?!耙话谚€匙開一把鎖”,針對不同類型的問題運用不同的糾錯方式。糾錯時要注意做到以下三點:
(一)認真區(qū)分留學生母語與漢語的共同點和差異性。如此,以便采取不同的糾錯方式。針對兩者語言的不同點,要作為重點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從母語負遷移中走出來,學會漢語表達;針對兩者語言的相同點,要引導學生進行依靠母語作為媒介,翻譯式學習;針對兩者語言的相似點,要引導學生學習相同的地方,區(qū)分不同的地方。
(二)認真辨別偏誤的語言點類型。語音的問題可分為聲母的學習、韻母的學習、聲調(diào)的學習三大類型。中亞留學生的學習難點主要集中在:聲母中送氣與不送氣音的對立的學習,韻母中n的發(fā)音、聲調(diào)中音高變化、四個調(diào)值的學習。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著重指導與訓練。
漢字的問題主要是書寫的筆順、筆畫、部件的學習。還有漢字字音的訓讀。這些都是在漢語學習中主要的偏誤集中點。著重強調(diào)學生注意這些方面的問題,并積極引導,學習效果都會非常不錯。對于個別學生在漢字學習上的抵觸情緒,可以用“六書”理論,將造字原理運用到漢字教學中,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注意糾錯的語氣、時機與方法。中亞留學生幾乎都處在青春期,再加上文化差異的背景,多數(shù)學生敏感多疑。糾錯的語氣不能過于生硬。時機把握也要得當,讀音問題要做到及時糾正;漢字問題要多些耐心,反復糾正;寫作問題要做到細處,問題的糾正也要分成細小的點進行逐一糾正;不能只是籠統(tǒng)地說“這句話錯了”,要說清楚是哪里錯了,為什么錯了,正確的說法是什么,這樣的糾正效果要有效得多。
合適的教學方法還需要有科學的對外漢語教學思想和相應的應對策略,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夠徹底解決中亞留學生學習漢語中遇到的問題。在科學的對外漢語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們應該在教材編寫、語言比較、方法研究等方面下大功夫。
1.我們應該致力于編寫合適中亞留學生使用的漢語教材。目前我們使用的教材大多數(shù)都是用英語作為注釋性語言,教材中出現(xiàn)的人物名字也多數(shù)缺少中亞國學生的常用名字,教材中的對話、課文內(nèi)容也很少有中亞國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這樣的教材其實并不適合中亞留學生的學習。語言的學習從來都不能只是書面語言的學習,更多的語言能力的習得要依靠思維方式的習得、文化內(nèi)涵的習得、口頭語言的習得、生活場景的輔助。如果只是一味讓學生學習死的語言,學習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并不能只依靠死記幾個語法規(guī)則、背幾個新單詞就能解決問題的,這樣的漢語習得對漢語、漢文化的傳播并不會有什么實質(zhì)性的效果。所以編寫真正適合中亞留學生的漢語教材恐怕是我們不可回避的難點問題。
2.我們應該加強中亞語言與漢語的語言比較研究。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只有在了解雙方語言異同性的基礎(chǔ)上去談方法的科學性才是可行的。目前我們對漢語的研究已經(jīng)在漢語的各個要素的研究上都達到了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但我們對中亞五國語言的了解恐怕即使是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也是知之甚少的。我們應該致力于兩者語言的比較研究,為提出科學的有針對性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奠定必要的良好的基礎(chǔ)。
3.我們應該在兩者語言比較結(jié)果的基礎(chǔ)上,加強對漢語要素教學的方法的體系性研究。目前我們的教學方法仍然停留在以對話和課文為教學內(nèi)容主體,解決生字、生詞、詞義、句義、語法要點的問題,這樣的傳統(tǒng)語文教學方法上。留學生就像掰玉米的猴子,每天掰一些??赡苊刻煲踩右恍?。這樣的教學方法嚴重制約了對外漢語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我們應該加強漢語要素教學方法的體系性研究。比如漢語的聲母如何針對中亞留學生進行教學,使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這是我們面臨的非常重要的問題。解決了這樣的問題,也就從根本上解決了方法論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真正解決教學問題,推動對外漢語專業(yè)的發(fā)展。
三、小結(jié)
中亞來華留學生是我國對外漢語教育事業(yè)面臨的新的挑戰(zhàn)。隨著我國“一帶一路”經(jīng)濟帶的建設(shè),越來越多的中亞各國留學生來華留學,如何能夠提高針對中亞留學生的對外漢語教學效果,是我國對外漢語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中亞留學生的對外漢語教學”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的工作是一項緊迫的、長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