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星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絡信息安全涉及國家安全和網絡強國建設。高校網絡正確思想意識形態(tài)輿論導向,高校網絡黨建教育互動平臺監(jiān)管,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2+3”模式創(chuàng)新,網絡信息化建設中的倫理觀透視,這四個方面是對高校網絡信息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與創(chuàng)設的思考,借此實現彼此互通共融,共同發(fā)展。
[關鍵詞]高校;網絡信息化建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與創(chuàng)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1-008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39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現今是互聯網+教育的時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網絡立法和網絡信息安全,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教育部強調要發(fā)揮網絡信息化建設的轉換升級對教育改革的發(fā)展引領作用,增強人們的網絡信息安全意識,保護人們在網絡空間的權益,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安全觀和網絡強國戰(zhàn)略的重要內容。我國各高校通過網絡信息化建設實現學校管理活動、學校黨建活動、學校教學活動、學校事務管理活動等科學化、智能化的管理,實現高校網絡信息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融合。
一、高校網絡正確思想意識形態(tài)輿論導向
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進駐中國市場后,在中國呈現出驚人的發(fā)展態(tài)勢,據最新中國互聯網發(fā)展情況調查報道,我國在2017年底網民已達7.72億人,超全球平均水平4.1%,手機網絡呈現出上升趨勢,學生是網民中的主力軍,約占中國網民總數的24.8%,而高校學生約占20.6%,大學生手機更加普及化。構建網絡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國“十三五”中互聯網建設勾畫的宏偉藍圖。
高校在網絡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核心技術研發(fā)的重要源頭,中國網絡產業(yè)的發(fā)展更是離不開高??蒲谐晒霓D化。核心技術的自主創(chuàng)新非常重要,它是國家網絡安全的重要命脈,2018年4月16日爆發(fā)的中興事件給中國的網絡事業(yè)發(fā)展敲響了警鐘。
高校正確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導向不僅是面對學生,同樣也包括管理者、教師、科研人員等所有相關人員。管理者、教師、科研人員等相關人員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能通過他們頒布的制度規(guī)定,教育教學活動以及科研成果轉化動直接引導學生的思想指向,他們的思想闡述、語言交流內容以及行為選擇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管理者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包括自覺在網絡上進行政策學習、黨建先進性教育、管理水平科學化訓練,更包括管理者通過網絡加強與群眾的聯系,通過網絡,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增強與群眾的感情。管理者要站穩(wěn)群眾的立場,線上線下為群眾做實事,真干實干,掏心窩去干,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發(fā)揮上行下效的作用,意識形態(tài)的良好風氣才能形成。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教育要綜合傳統(tǒng)線下教育和新時代線上教育,其質量評價中同樣要運用信息化與網絡化的技術手段,構建多項參數的測評分析模型,體現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融合。
二、高校網絡黨建教育互動平臺監(jiān)管
高校黨建教育是高校思想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重要內容,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滲透到社會生產和生活中來,運用互聯網提升工作的效率,提升生活的水平成為人們必然的選擇,高校在黨建教育過程中自然也離不開這一重要媒介,從而使黨建宣傳更廣泛、黨建理論更豐富、黨建學習更便利、黨員管理更便捷、黨員活動更加透明化。
黨建宣傳中離不開互聯網技術,高校在校園網站上都建有黨建教育平臺,將黨和中央最新頒布的黨建文件及時有效的通過這一平臺向本校的黨員傳達,讓本校黨員及時掌握黨建的最新動態(tài)和最新要求,使每一個黨員時刻保持先進性、模范性。在高校的日常工作中,黨員借助于互聯網建立QQ工作群或微信工作群,這極大的便利了本校黨建的日常工作開展,黨建學習的通知、黨建工作中的安排、黨建活動競賽等等都可以通過工作群實現,這一工作群也為平常因專業(yè)不同、工作部門不同等原因而難以相識的同僚之間搭起友誼的橋梁,從而實現相識相知。高校還可以借助微信訂閱的方式,借助于手機,普遍開展“中國新聞網黨建”等在線的學習與教育,將黨員的“兩學一做”落到實處,實現黨員干部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手機微信黨建條件基本成熟。
利用互聯網實現對黨員的精準管理也是大勢所趨,互聯網時代高校能實現對黨員的智能化分析,能隨時隨地掌握和及時了解黨員個人的所有信息,如黨員的財產狀況,信用狀況、個人發(fā)展歷程等,這些有助于在黨員發(fā)展中及時的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能最大程度地保證黨員隊伍在建設中的保持黨組織的純潔性,同時高校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對本校黨員的大數據管理?;ヂ摼W技術與黨建工作的融合共生,為人們獲得相關信息提供了大大的便利,為創(chuàng)建基層黨建工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滋養(yǎng),打下了時代的烙印,實現了宣傳方式的多樣化,擴大了黨建的社會影響力,黨員活動也日漸呈現出開放的特征,并實現黨員在網絡世界的先進引領作用?;ヂ摼W可對黨員監(jiān)督檢查能實時感知,動態(tài)跟蹤,促進校內外黨建信息資源共享?;ヂ摼W對黨建工作的智能、量化等服務功能的提供,使得黨建工作日趨科學化、智能化,為黨建工作提供了未來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多種可能。
三、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2+3”模式創(chuàng)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互聯網等新科技手段實現重大改革,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2018年3月的第2屆全國高校思政課“江南論壇”研討會上,來自教育部、武漢大學、重慶大學,上海大學的專家學者就他們學校在思政理論課運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創(chuàng)新的好做法、好經驗進行了分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新技術實現有效契合,可由原來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全面改革橫向發(fā)展到沿著每個方面深入探究縱向發(fā)展轉變。
(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設是中國網絡信息化建設的重頭戲
2017年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數字中國建設發(fā)展報告》中指出數字中國的頂層架構已完成,建設取得突破性的發(fā)展,中國數字化建設正在由強調速度上向強調質量上轉變,信息技術與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及信息基礎設施持續(xù)推進建設為數字中國建設提供了發(fā)展的前提條件,新產品、新服務、新業(yè)態(tài)不斷涌現,中國經濟借助新媒體呈現出井噴式發(fā)展,各行業(yè)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面的發(fā)展顯著,社會信息化水平持續(xù)提升,公共服務更加快捷便利,網絡空間運用能力顯著增強,網絡空間治理能力和法制建設能力也在不斷提升。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網絡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會議上指出我們進入了信息傳播速度驚人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緊跟時代,學會運用網絡元素,如網絡思政課堂、微思政、思政課信息化技能大賽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建設是現代校園建設新氣象
新時代,學校的景觀、場館、教室、訓練基地等都可實現智能控制,智慧課堂更是校園智能化建設的重要表現,對校園的實驗實訓基地通過聲、光、溫度等傳感器感知環(huán)境的變化,通過電腦、手機等操作平臺,實現智能管控。智能化教學培訓常年開設,結合科技創(chuàng)新的個性化課堂紛紛涌現。各個高校都在加強各門學科的智慧課程建設,開始在學科教學與技術變質實現融合方面進行探索,充分使用云技術,在專業(yè)教學和學生生活設施方面實現智能化升級改造,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和直觀的科學教育內容。思政智慧課堂的建設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思政智慧課堂采用多種信息化技術,運用學生對新技術的新奇和對互聯網的癡迷,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致,在智慧課堂教學中將思政文化傳遞給學生,夯實學生的思想基礎,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輿論引導,將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社會的主旋律生動形象地植入到學生的大腦中,提升了思政教育教學活力,實現課堂管理更加科技化、智能化。當前思政智慧課堂充分使用課程直播、社會實踐短視頻、反映政治熱點的微電影等“動態(tài)”元素,并讓學生點贊或發(fā)表意見,充分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從而實現對學生便捷有效的思政教育,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
(三)教學管理能力的提升是當前思政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思政教育教學管理國家非常重視,它關系到黨在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權問題。新時代黨和國家加強了對思政教育教學管理的頂層設計,多次頒發(fā)相關文件對高校思政教學管理能力提升做出指導性建議,這使得思政教育教學管理者面臨著巨大的管理壓力,深感責任重大。新時代思政教育教學管理者必須有“大思政”的教育教學理念,要實現高校思政教育教學與黨建的結合,與專業(yè)老師與輔導員的結合,還與社會實踐課的結合,還要實現思政理論課傳統(tǒng)管理方式與現代新媒體、新技術、新科技融合的新思政教學管理的結合。
(四)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是當前思政改革創(chuàng)新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教育部多次下文要求各省市切實加強思政理論課教師培訓,有新進教師培訓、省級提高班培訓還有國家級別的培訓。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離不開自媒體、互聯網技術等新科技手段的加入。新時代的大學生對互聯網、自媒體等技術的追求日趨迫切,思政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恰當地使用這些新科技,能很大程度上改變原有思政課堂沉悶的局面。思政教師每天都要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反省,反思成功與不足,上課前要積極做好備課,讓每節(jié)課上得生動而精彩。課堂上要強調教師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進行互動式交流,并及時對學生的錯誤思想進行點評,及時糾正他們的錯誤思想。課后運用互聯網技術對其思想行為實時監(jiān)控,聯合輔導員和生活導師做好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工作。
(五)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能力提升是當前思政改革創(chuàng)新不可或缺環(huán)節(jié)
高校學生作為未來的職業(yè)人需要在高校這個“半社會”的形態(tài)下創(chuàng)造條件提高自己的職業(yè)素養(yǎng),以便在未來的職業(yè)生涯中能很好地融入社會。學生首先要學好自己的專業(yè),專業(yè)技能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在未來職業(yè)生涯上能走多遠。其次,現在是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時代,高校學生要及時提高自己運用新技術手段提升自己學習的能力,對互聯網內政治事件要有正確的是非判斷觀,運用自媒體技術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制作和宣傳等等。
四、網絡信息化建設中的倫理觀透視
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與網絡開發(fā)技術具有兩面性,它一方面給現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事業(yè)帶來新科技革命改革創(chuàng)新的同時,又給人類社會文明的發(fā)展帶來嚴峻的考驗。早在20世紀80年代,西方就開始關注網絡倫理問題,開始在網絡領域制定道德規(guī)范。我國計算機倫理研究起步晚,重視度不夠,規(guī)范制定嚴重落后,這和我國目前高速發(fā)展的計算機產業(yè)和互聯網不匹配,因此,計算機倫理道德建設迫在眉睫。隨著高校信息化建設過程日趨推進,高校計算機與網絡建設已基本實現學校全覆蓋,學生上網的時間和頻率原來越頻繁,學生在網絡領域的所獲得的自由度是以往任何科學技術所達不到的,虛擬空間的自由、網絡內的無拘無束,使學生迷戀在網絡世界里而流連忘返,這對學生的倫理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計算機技術性質認定倫理。愛因斯坦曾說過,科學技術本身是中性的,關鍵是運用科學技術的人類。人類道德水平的高低決定了科學技術的是為人類造福還是破壞??茖W技術在推動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的同時也曾給人類帶來災難,如原子彈在廣島、長崎造成的毀滅性災難讓人觸目驚心。計算機以及互聯網技術對學生帶來積極影響還是負面影響取決于學生的科學技術倫理觀價值取向,需要加強對學生網絡行為規(guī)范教育和培訓,培養(yǎng)學生運用道德理性與倫理自覺正確的使用計算機技術與互聯網。
其次是計算機技術網絡行為倫理??刂普搫?chuàng)始人維納曾說過,技術的發(fā)展給人類社會包括人類向善還是向惡方向發(fā)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學生在網絡內的行為選擇和學生道德素養(yǎng)有著緊密聯系,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越發(fā)展越對學生的道德自律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培育學生良好的計算機行為倫理素養(yǎng),對他們的網絡行為進行有效監(jiān)控,及時對他們網絡失德行為進行積極引導,使他們樹立正確的網絡行為倫理理念。
再次是計算機網絡技術開發(fā)倫理。計算機運用產生的道德問題如知識產權被盜用的現象在互聯網內已泛濫成災,計算機運用技術被抄襲的手段越來越隱蔽,再加上一些國家相關道德與法律建設的滯后性極大地挫傷了知識產權原創(chuàng)者的積極性,長期任由它發(fā)展下去勢必影響計算機網絡新技術的開發(fā),要引導學生學法、守法,要有對知識原創(chuàng)的覺悟和尊重。
再次是計算機技術信息安全倫理。隨著計算機相關技術的日趨成熟,獲取他人信息成為輕而易舉的事情,網絡人肉搜索就是典型的現象,這給個人隱私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這已成為社會倫理學家關注的重大社會道德問題。國家信息安全在當今社會提高到最高級別的安全系數高度,網絡黑客、網絡間諜等從原來侵犯個人信息到現在開肆意侵犯銀行金融系統(tǒng)甚至侵犯國家安全系統(tǒng),給國家安全帶來巨大危險。計算機信息安全教育成為現在大學教育一門必修課或必修教育章節(jié),加強對大學網絡信息安全教育不僅是對學生的道德與法律教育,也是給學生敲響了新的國防安全的警鐘。
最后是計算機網絡文化倫理。計算機網絡文化成為當前中國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計算機網絡謠傳引起重大的社會事件一度上了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互聯網使網絡謠傳更加便利,不實的言論有時會引起社會的極大恐慌。還有網絡內傳播的內容有待于進一步的監(jiān)管和約束,網絡內的淫穢或涉黃內容仍是屢禁不止,隨著使用互聯網群體的年齡越來越小,不健康的網絡文化極大地影響著這些孩子身心的健康發(fā)展。網絡文化道德倫理建設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