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良 曹文明
摘 要:丁壩施工工法為目前國內(nèi)治理規(guī)劃常見的工程手段,本試驗借由長直渠槽,于非均勻粒徑條件下進行丁壩群試驗,設計不同壩高水深比案例,分別觀察丁壩群的沖刷深度變化,了解水流沖擊丁壩群的沖刷機制。
關鍵詞:丁壩群 局部沖刷 壩高水深比
1.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過渠槽試驗進行丁壩群試驗,在不破壞(滑移、傾斜)條件下,設計三種不同的淹沒情形,觀察丁壩群局部沖刷及沖刷范圍,藉以探討水流在通過不同壩高水深比時,其沖淤行為的轉(zhuǎn)變,為相關水利工程實務設計提供參考。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小型水槽,進行非均勻床質(zhì)丁壩群沖刷試驗。
(1)粒徑實驗:為掌握試驗砂性質(zhì),將實驗砂進行篩分析試驗,以了解其特性。
(2)丁壩沖刷試驗:利用壓克力丁壩模型固定于底床,調(diào)整每次所需水深,當上游來水達到試驗區(qū)開始計時,當達到?jīng)_刷平衡時間后結(jié)束實驗,重復不同壩高與水深進行沖刷實驗。
(3)測量底床:到達試驗時間后關閉馬達,等渠道內(nèi)水排出后,利用動床砂面測距儀測沖刷坑地形。
3.試驗結(jié)果
3.1單支丁壩與丁壩群沖刷坑分布型態(tài)差異
a/L 為丁壩上游沖刷坑無因次長度,用來量化丁壩迎水面反射渦流產(chǎn)生的沖刷范圍;b/L 為丁壩橫斷面方向的沖刷坑無因次長度,用來量化壩頭前垂向渦流產(chǎn)生的沖刷范圍;c/L 為丁壩下游沖刷坑無因次長度,用來量化丁壩背水面回流產(chǎn)生的沖刷范圍。以下就不同壩高水深比實驗案例,說明丁壩群沖刷坑分布型態(tài)。
3.1.1 丁壩群非淹沒條件下(H/h =1.43)沖刷坑分布型態(tài)
在非淹沒條件下,丁壩迎水面、背水面及壩頭處渦流強度與上游入流條件相關,渦流強度常表現(xiàn)在沖刷坑分布型態(tài)。表1為非淹沒條件下實驗成果,在非淹沒條件下,其丁壩群沖刷坑無因次長度 a/L、b/L、c/ L,與上游入流福祿數(shù)成正比,說明當上游入流福祿數(shù)增加時,水流通過丁壩群產(chǎn)生的沖刷坑范圍將增加。
沖刷坑無因次長度 c/L除與上游入流福祿數(shù)有關外,亦與丁壩布置數(shù)量及長度相關;在相近水流條件下,若丁壩布置數(shù)量及長度(往下游方向)增加,其沖刷坑無因次長度c/L 也將增加。
3.1.2 丁壩群洽淹沒下 (H/h = 0.83)沖刷坑分布型態(tài)
丁壩群在洽淹沒下,其上游水深等于或略高于丁壩壩高;此時因越壩渦流仍少,故其丁壩迎水面、背水面及壩頭處渦流型態(tài)與非淹沒案例相近,差別僅在其水流福祿數(shù)比非淹沒案例(H/h = 1.43)高。在洽淹沒下,其丁壩群沖刷坑無因次長度 a/ L、b/L、c/L與上游入流福祿數(shù)成正比,與非淹沒丁壩群案例成果相近。
在相同壩高條件下,水流福祿數(shù)增加,壩高-水深比由非淹沒(H/h = 1.43)遞減至洽淹沒(H/h = 0.83)過程,其洽淹沒下測得的沖刷坑無因次長度 a/L、b/L 及 c/L 均比非淹沒案例高。比較丁壩群沖刷坑分布型態(tài)變化,可知當入流條件由非淹沒轉(zhuǎn)為洽淹沒過程,其水流通過丁壩群產(chǎn)生的沖刷坑范圍增加,并與淹沒比例成正比。
3.1.3 丁壩群淹沒條件下(H/h = 0.67)沖刷坑分布型態(tài)
丁壩群在淹沒條件下,其上游水深高于丁壩壩高;此時因有越壩水流產(chǎn)生,丁壩周圍流場形態(tài)系不同于非淹沒及洽淹沒案例。當水流接近淹沒式丁壩迎水面時,除既有反射渦流外,另有一股渦流垂直向上越過丁壩頂部,并進入下游丁壩壩間;而當越壩渦流進入下游丁壩壩間后,因受下游第二支丁壩迎水面的邊界限制,越壩渦流開始往丁壩壩間的底床方向發(fā)展,并與既有丁壩背水面回流,形成復雜三維流場。
在淹沒條件下,其丁壩群沖刷坑無因次長度 a/L、b/L、c/L與上游入流福祿數(shù)成正比,與非淹沒、洽淹沒丁壩群案例成果相近。在相同壩高條件下,在水流福祿數(shù)增加,壩高-水深比由非淹沒(H/h = 1.43)遞減至洽淹沒 (H/h = 0.83)、淹沒 (H/h = 0.67)過程,其沖刷坑無因次長度 a/ L、b/L、c/L 逐漸增加,與淹沒比例成正比。
本實驗屬清水沖刷試驗,故不同案例壩間沖淤體積皆為沖刷;不過,若比較各丁壩壩間的沖刷體積變化,可歸納出在淹沒條件下,丁壩群壩間沖刷體積會隨丁壩布置數(shù)量及長度(往下游方向)增加而遞減。反之,在非淹沒條件下,#2 號丁壩壩間沖刷體積等于或大于 #1 號丁壩壩間沖刷體積。在洽淹沒條件下,丁壩群壩間沖刷體積變化與淹沒案例相近,壩間沖刷體積沿下游方向減少。隨著壩高-水深比的增加,非淹沒至淹沒過程,其丁壩壩間沖刷體積沿下游方向減少;另隨著壩高-水深比的增加,水流通過丁壩群產(chǎn)生沖刷坑無因次長度 a/L、b/L、c/L 則隨之增加。
3.2 不同壩高-水深比對丁壩群壩頭沖刷深度影響
Suzuki et al. (1987) 在非淹沒條件下分析丁壩群壩頭沖刷深度變化,其實驗成果說明丁壩群最大壩頭沖刷深度發(fā)生在首支丁壩,而下游任一支丁壩產(chǎn)生的壩頭沖刷深度,均小于首支丁壩;其沖刷深度遞減比例介于28%~84%。本研究淹沒、洽淹沒及非淹沒案例中,同樣可觀察到丁壩群最大壩頭沖刷深度發(fā)生在首支丁壩,而下游任一支丁壩產(chǎn)生壩頭沖刷深度小于首支丁壩;而沖刷遞減比例在淹沒案例為 36% ~ 54%、洽淹沒案例為 43% ~ 69%、非淹沒案例為 63% ~ 89%。比較Suzuki et al. (1987)與本研究實驗成果,丁壩群壩頭沖刷深度沿下游方向最大遞減比例介于84%~89%間。
就丁壩群最大壩頭沖刷深度而言,在非淹沒及洽淹沒下,其最大壩頭沖刷深度與上游入流福祿數(shù)成正比,如圖1所示。比較本實驗與前人成果,可知丁壩群最大沖刷深度隨福祿數(shù)變化情形,與單支丁壩案例相近。由圖可知,上游入流福祿數(shù)可用來推估非淹沒及洽淹沒案例的丁壩群最大壩頭沖刷深度,惟在淹沒案例中,其福祿數(shù)與丁壩群最大沖刷深度關系并不明顯。
3.3 泥砂粒徑分布
試驗結(jié)束后,觀測到水流流經(jīng)丁壩時,通水斷面積減少流速增加,水流會將丁壩周遭細顆粒泥砂往下游帶,形成粗化現(xiàn)象,當?shù)状膊粩嘞滤⑼ㄋ娣e逐漸增加,沖刷趨近于平衡挾砂能力下降,此時細顆粒泥砂會附著在丁壩沖刷坑外圍、壩間的粗顆粒上,形成砂帶。
4.結(jié)論
(1)丁壩群沖刷坑無因次長度a/L、b/L、c/L,在壩高-水深比由非淹沒(H/h = 1.43)遞減至洽淹沒(H/ h = 0.83)、淹沒(H/h = 0.67)過程,皆與上游入流福祿數(shù)成正比,并發(fā)現(xiàn)丁壩布置數(shù)量多寡會影響c/L,但并不改變a/L及b/L變化范圍。
(2)在洽淹沒、淹沒條件下,丁壩群壩間沖刷體積會隨丁壩布置數(shù)量及長度(往下游方向)增加而遞減。反之,在非淹沒條件下,#2號丁壩壩間沖刷體積等于或大于 #1 號丁壩壩間沖刷體積。
(3)在三種壩高水深比條件下,丁壩群最大壩頭沖刷深度皆發(fā)生在首支丁壩。
(4)在未淹沒及洽淹沒時,上游福祿數(shù)是影響沖刷深度的主因,在淹沒條件時影響并不明顯,推測在淹沒條件下斷面開闊比為影響沖刷深度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杜飛.山區(qū)河流上下雙丁壩沖刷機理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5.
[2]王軍.丁壩渾水沖刷試驗研究[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5(6):1184-1186.
[3]楊石磊,張耀哲.非淹沒式丁壩群局部沖刷規(guī)律試驗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2013, 44(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