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瓊,崔耀輝,王靜華,侯云霞,王曉華,曹建忠
(長治醫(yī)學院附屬和平醫(yī)院 中醫(yī)科,山西 長治 046012)
膝關節(jié)是人體最大最復雜的關節(jié),過度使用及鍛煉不當導致膝關節(jié)慢性軟組織損傷,給患者的日常工作與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膝關節(jié)慢性軟組織損傷是指膝關節(jié)韌帶、關節(jié)囊、骨膜及脂肪等運動系統(tǒng)軟組織損害性的病變,病程一般在3周以上。多屬于祖國醫(yī)學“痹證”范疇。主要臨床表現為病變位置頑固性疼痛、局部麻木及腫脹等,嚴重者引起不同程度的局部功能障礙[1]。臨床因長期勞損、病程較長、護理失當等,多以陽虛寒凝證多見,表現為遇寒癥狀加重。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包括口服藥物、中藥熏洗、針灸、關節(jié)腔內營養(yǎng)液注射、理療等方法[2]。本研究采用溫針灸聯合中藥貼敷治療陽虛寒凝證膝關節(jié)痹證,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7月~2017年8月我院針灸門診收治的60例慢性膝關節(jié)軟組織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溫針灸組和溫針灸聯合穴位貼敷組,每組各30例。溫針灸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0歲~78歲,平均(48.39±11.51)歲;病程4個~120個月,平均(20.05±17.35)個月。溫針灸聯合穴位貼敷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29歲~76歲,平均(44.23±15.31)歲;病程12個~360個月,平均(53.09±71.09)個月。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3],筆者根據臨床表現及閱讀大量文獻,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評定。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①有慢性損傷史;②勞損部位固定壓痛點、腫脹及疼痛;③關節(jié)部位或鄰近關節(jié)部位活動受限;④相關試驗檢查呈陽性體征。
1.2.2 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
陽虛寒凝證:主癥:一般為病變中后期或慢性軟組織損傷,以局部固定壓痛、輕度腫脹及活動不利。次癥:膝關節(jié)周圍拘急不適,疼痛遇寒濕加重,舌質淡紅,脈沉細無力。
①年齡18歲~80歲;②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診斷標準:有急性損傷史3周以上或慢性損傷史,膝關節(jié)周圍怕冷、疼痛、壓痛,關節(jié)活動不同程度受限,相關試驗檢查呈陽性體征;③可進行正常交流,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配合完成治療者。
①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②病程在3周以內;③有骨、肌肉、韌帶等完全斷裂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⑤1周內已使用其他治療藥物或手段者;⑥不屬于藥物作用范圍內病例;⑦過敏體質者;⑧合并肝、腎、造血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⑨有明顯兼挾證或并發(fā)癥者。
本病所致疼痛都有其特定的部位、敏感的壓痛點和疼痛反應區(qū)。壓痛點既是診斷軟組織損傷的客觀依據,又是進行治療的具體部位[5]。故選取穴位多為局部選穴。選取膝關節(jié)阿是穴、犢鼻、內膝眼、鶴頂、梁丘、血海等穴。治療時,患者采取仰臥位并暴露膝關節(jié),用1.5寸或2.0寸一次性無菌毫針針刺上述穴位,得氣后小幅度提插捻轉,然后將1.5 cm長的艾條放置于針柄端點燃,燃盡為止,根據灸后皮膚發(fā)紅程度,灸1壯~3壯。每日1次,8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2 d,共治療3個療程。
溫針灸結束后在針刺局部進行穴位貼敷治療。穴位貼敷組患者仰臥位并暴露膝關節(jié),方藥組成為川烏15 g,草烏15 g,桑枝15 g,桂枝30 g,柳枝15 g,當歸15 g,赤芍15 g,乳香9 g,沒藥9 g,牙皂6 g,木鱉子6 g,槐枝15 g,地龍18 g,天南星6 g,白芥子90 g,延胡索21 g。將以上藥物研成細末,使用白酒若干與之調和成糊狀,置于穴位貼片內,選取阿是穴、犢鼻、內膝眼、鶴頂、梁丘、血海等穴進行貼敷。貼敷時間約為1 h~4 h。如果貼敷期間出現刺癢、灼痛等不適感可即刻揭下貼敷。每日1次,8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2 d,共治療3個療程。
3.1.1 癥狀、體征積分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癥狀、體征評分法[3],分別對疼痛、壓痛、功能障礙等內容進行評定。另根據患者怕冷程度進行評定。①正常:無癥狀、體征,計0分;②輕度:輕痛,壓痛不明顯,活動不受限,計1分;③中度:疼痛較重,壓痛明顯,活動稍受限和被動活動疼痛,計2分;④重度:疼痛難忍,輕壓疼痛,活動明顯受限和被動活動達不到正常范圍,計3分;⑤嚴重:劇痛難忍,觸之劇痛,功能嚴重受限和局部功能喪失,計4分。
3.1.2 怕冷程度
將怕冷的程度用0~10共11個數字表示,0表示自覺無怕冷感,10代表病程最初最怕冷的程度。根據自身膝關節(jié)怕冷程度予以評分。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療效標準[3]判定。痊愈:患者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功能達到正常,治療后積分較治療前減少≥95 %;顯效:患者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功能活動接近正常,瘀斑面積明顯減少,治療后積分較前減少70 %~95 %;好轉:患者癥狀、體征明顯減輕,功能較前有所改善,瘀斑面積縮小,治療后積分較前減少30 %~70 %;無效:患者癥狀、體征較前無明顯改善,治療后積分較前減少<30 %??傆行?(痊愈例數+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
本試驗所有資料均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或構成比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進行t檢驗;對于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據先進行擬正態(tài)轉換,再進行t檢驗,若轉換后仍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或者轉換后符合正態(tài)分布,但不滿足方差齊者進行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等級數據用秩和檢驗。P值取雙側值,顯著性檢驗水平α=0.05,即P<0.05為統(tǒng)計學有顯著性差異。
3.4.1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
溫針灸加穴位貼敷組30例,治愈9例(占30.00 %),顯效16例(占43.33 %),好轉5例(占26.67 %),無效0例,愈顯率73.33 %,總好轉率100 %。溫針灸組30例,治愈4例(占13.33 %),顯效15例(占40.00 %),好轉12例(占36.67 %),無效3例(占10.00 %),愈顯率53.33 %,總好轉率90.00 %。經M-W秩和檢驗,提示兩組療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治療對于陽虛寒凝證膝關節(jié)疼痛的療效影響,溫針灸加穴位貼敷組明顯優(yōu)于溫針灸組。見表1。
表1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 例
3.4.2 各組患者癥狀體征積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主癥經M-W秩和檢驗,提示兩組治療后主癥怕冷程度、疼痛程度、功能評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壓痛點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組內比較:對溫針灸加穴位貼敷組主癥治療前后的積分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提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經溫針灸加穴位貼敷治療對改善膝關節(jié)怕冷程度、疼痛程度、功能改善、壓痛點改善有很好的療效。
對溫針灸組主癥治療前后的積分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提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溫針灸治療對改善膝關節(jié)怕冷程度、疼痛程度、功能、壓痛點有很好的療效。
治療前,各組癥狀體征積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與溫針灸組比較,溫針灸加穴位貼敷組患者怕冷程度、疼痛程度、功能改善、壓痛等癥狀體征積分明顯降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主癥積分比較分)
慢性膝關節(jié)軟組織損傷為常見的膝關節(jié)病變。臨床研究表明,本病多由過度使用膝關節(jié)、鍛煉不當或外傷后調養(yǎng)不當引起?,F代醫(yī)學的治療方法主要作用在于緩解急性期癥狀,而慢性損傷療效較差,且西藥具有明顯副作用。祖國醫(yī)學認為,膝關節(jié)受到損傷時,局部經氣不利,氣血運行失常,導致氣血阻滯,經絡受阻,加之調護不當,若感受風寒外濕,則病程延長,久病入絡,出現損傷部位經絡怕冷、疼痛和功能障礙,壓痛點往往在病灶上。中醫(yī)治療慢性膝關節(jié)軟組織損傷可采用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法。溫針灸使艾灸溫熱的力量通過針刺作用于組織深層,促使局部血循加快,肌肉組織得以濡養(yǎng),促進新陳代謝,使體內寒濕之氣消散,具有溫經散寒、溫補陽氣的作用[1]。穴位貼敷藥物通過皮膚滲入體內,藥物溫陽散寒作用直接作用于患處,溫經散寒、通經活絡之效明顯。貼敷方以川烏、草烏、桑枝、桂枝、柳枝、槐枝溫經通絡。久病寒凝血瘀,以當歸、赤芍、乳香、沒藥、延胡索活血化瘀,全方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痹的功效。本研究結果表明,溫針灸聯合穴位貼敷組治療后患者怕冷、疼痛、功能改善積分較溫針灸組降低明顯。但溫針灸聯合穴位貼敷組與溫針灸組在改善患者膝關節(jié)壓痛立地方面無明顯差異,可能由于壓痛點大多是局限性、深層的,而穴位貼敷中藥物滲透可能是膝關節(jié)整體部位滲透??赡茉撆浞街兴幬镏雇醋饔镁窒?,需后期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