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摘 要: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遵循“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yè)為目標”的辦學方針,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需求和專業(yè)特點,把語文教學與生活密切結合起來,豐富課堂生活,切實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為他們今后邁入社會奠定基礎。本文將教學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有效途徑歸納為: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生活、讓學生把生活體驗帶入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語文四個方面。
關鍵詞:中職語文 ?生活化 ?體驗
中職學校的大多數(shù)學生本來就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再加上語文基礎薄弱,對語文學科沒有興趣。他們認為到中職學校來就是學技術的,學語文是多余的,于是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課,課后更不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這樣就導致他們的語文學習越來越困難,連一些基礎的題目都不會做,更別說學以致用了。對于這種情況,作為一名中職學校的語文老師,就要積極想對策,考慮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并逐漸使他們認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教育家朱熹曾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睂W生是生活中的人,不妨把“生活之水”引入中職語文教學之中,讓語文教學生活化,事實也證明這樣做是切實可行的。那么如何才能把語文教學與生活有效地接合起來呢?下面筆者就從四個方面來展開論述。
目前“聯(lián)系生活”已成為語文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因此教材中的大多數(shù)課文都可以再現(xiàn)生活情景,讓學生在這些情景中體驗生活,從而把教材與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在教材中感受生活,再把生活體驗帶入學習中,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對此可以從以下幾點去做。
筆者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雖然語文成績不理想,但他們有表演的欲望和才能,那么何不發(fā)揮他們的長處,為他們搭建通往語文的橋梁呢?例如在教學《項鏈》時,先讓學生將課文編成課本劇,然后分別叫三位學生扮演“瑪?shù)贍柕隆薄奥吠咴浴薄胺饋硭脊?jié)夫人”,以再現(xiàn)情節(jié)。飾演瑪?shù)贍柕碌耐瑢W沉浸在角色中,把前期愛慕虛榮,后期變得勇敢、堅強、勤勞的瑪?shù)贍柕卵莸梦┟钗┬?觀看的學生聚精會神,不時發(fā)出一陣唏噓聲,有些學生還表示出對瑪?shù)贍柕碌耐?。這次表演讓他們準確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使他們感受到瑪?shù)贍柕伦鳛橐粋€小職員的妻子,卻有著很強的虛榮心,從而導致了自己悲慘的命運。這樣的語文課堂緊緊攫住了學生的心,讓他們走進了教材,還讓學生明白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要通過勤勞的雙手,走合乎法律和道德的路徑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應有的尊嚴、地位。對于中職學生,這樣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枯燥乏味的說教起不了多少作用,借助于課本劇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進行反思,達到事半功倍、化難為易的教育效果。其實小說大多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演示,自己去感受,這比教師條分縷析要形象生動多了。因為一旦經過表演,那些方塊字就具有了生活的味兒,使學生感受到的是教材中的人物就好像身邊活生生的人物,久而久之,自然也就喜歡上了語文課了。
何為想象力呢?它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認知能力,它能從實際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創(chuàng)造出第二自然。教材中很多詩歌都具有象征意義,學生需要借助想象力才能理解。比如在教學《我愛這土地》時,詩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鳥,深沉地表達了自己對遭受苦難的土地,對悲憤的人民,對那風起云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的真摯情感,以及即使死了也要融進祖國土地中的赤子之心。因為學生離那個戰(zhàn)爭年代比較久遠,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于是筆者就讓他們先說說平時所知道的生活中有哪些愛國的行為,然后讓他們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受詩中的 “土地” “河流”“風”“黎明”四組意象的特點。再組織學生觀看一些戰(zhàn)爭影片片斷,讓學生發(fā)揮想象,穿越時空去感受當時的生活,從而理解詩人對土地、對祖國深沉的愛。對于作品中的過去的人、過去的事,通過媒介再借助于想象,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育家葉圣陶說:“我們生活在自己的具體的周圍世界之中。而我們的一切關注和努力都指向這個世界。”學生接受的語文教育如果脫離與之密切相關的社會生活,那是不可思議的。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就要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fā)來生成語文課堂,讓學生憑借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體驗去解讀課程、建構意義,同時讓學生放飛情感,表明態(tài)度。
《好雪片片》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有一位流浪的老人,穿著很破舊,以賣獎券為生。老人很邋遢,所以大家都不太喜歡他。但“我”從他給了“我”一個嶄新的紅套子并表示祝福及他幫“我”扣扣子這些細微的動作中感受到他的善良。其實生活中也有許許多多像主人公這樣生活在底層卻又不失善良之本的人們。何不讓學生把眼光投向身邊的人,去發(fā)現(xiàn)、去感受?這樣不僅讓學生知道教材來自于生活,生活當中有題材,還也可以教育學生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在教學中可設計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談談自己生活中類似的情節(jié)。在學生的敘述中,一個又一個“賣獎券的流浪老人”涌現(xiàn)而出。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學會如何體察他人的善意,又該怎樣善意地對待他人。這樣,學生會覺得教材與生活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作者所創(chuàng)作的內容其實就在自己的身邊。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但學生交上來的作文卻不盡如人意,要么隨便應付,要么空話套話連篇,根本沒有寫出自己的思想。為了能讓學生覺得有話可寫,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首先在命題上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教育家葉圣陶說過,寫作就是說話,為了生活的種種需要,把自己要說的話說出來。有一次,筆者讓學生寫《那一次,我——》的半命題作文,要求學生放飛情感,寫出真實的生活。作文交上來以后,筆者欣喜地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把以前所發(fā)生的一幕幕感人的畫面重現(xiàn)了出來。看后,不得不感嘆中職學生其實也能寫好作文的,他們的感情是那么的細膩、真摯。看來,只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說”的需求,他們就能夠寫出讓教師滿意的作文。其次還要運用好隨筆,讓學生隨時記錄生活中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抒發(fā)情感,發(fā)表見解,讓寫作成為學生的生活所需。
大語文教育觀由來已久,要求教育者不能局限于課堂這一方小小的天地,要充分利用好生活這一本很好的教科書,將生活與語文教學相結合,使其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呂叔湘先生說,語文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習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邊有廣告牌;買東西,有附帶的說明書……因而,教師完全可以把學生帶進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讓學生在生活中去學習,去感受,去領悟。
語文教材安排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例如《我們熱愛大自然——講授我與(動、植物,山水,樹林,公園)的故事》《奏響藍色暢想曲——“保護水資源”語文實踐活動》《點亮愛心 奉獻青春——為“空巢老人”服務青年志愿者宣傳活動》等。如果將這些活動開展起來,帶領學生走進廣闊的生活天地,就可以引導學生很好地把語文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去。活動前可把學生按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的高中低水平進行搭配分組,每組若干人,推選一名組長負責帶領本組成員合理分工,高質量地完成任務,然后進行歸納整理,寫出書面展示材料。這樣,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溝通了課堂內外,培養(yǎng)了學生課外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語文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養(yǎng)成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好習慣。
為了讓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教材,有時筆者會布置學生看相關的電影或電視。如電影《鴻門宴》《祝?!贰独子辍罚娨晞 端疂G傳》等,這樣不僅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也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另外有些電視節(jié)目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素材,還能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像董卿主持的《朗讀者》,還有《道德觀察》等。可以讓學生在觀看之后談談自己的感受,提高他們明辨是非、感悟社會的能力,從而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好的雜志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它們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還能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語文是生活所需。教育家葉圣陶說,咱們?yōu)榱松钌系男枰?,從小就學習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需要語文,如平時的表達、參加校園活動、搞班級建設等,無一不和語文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以說,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語文。所以,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鍛煉運用語文的能力。一有機會,就讓學生大膽地去說、去講、去寫。比如,讓學生策劃活動,讓學生幫家長擬廣告詞,讓學生寫邀請函等。學生能在生活中自如地運用語文,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圖。
美國教育家畢特·科勒涅斯指出,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圍就是課程的范圍。因此,生活化是語文教學的必然走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就要尋求多種有效的途徑打破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壁壘,將課堂融入真實的生活中去。只有這樣,語文課堂教學才會像生活一樣豐富多彩,煥發(fā)出無窮的魅力。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從而成為一名有較高職業(yè)素養(yǎng)的勞動者。
[1]夏昌梅.中職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J].科學導報,2014(3).
[2]黃宗良.對中職語文的三個追問[J],語文建設.2014(2).
[3]陳靜偉.關于中職學生生活化應用的幾點思考[J].新校園,2014(11).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嶺市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