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峰
(海南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海南 ???70203)
運動性疲勞是運動員在運動訓練和比賽過程中由運動本身引起的機體工作能力的暫時性降低、經(jīng)過適當時間休息和調(diào)整可以恢復的生理現(xiàn)象,是一個身體變化綜合反應過程[1]。運動性疲勞作為一種運動訓練過程中出現(xiàn)的正?,F(xiàn)象,也是一種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但如果前一次運動產(chǎn)生的疲勞還沒來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勞又產(chǎn)生了,疲勞就可能積累,久之就會產(chǎn)生過度疲勞,影響運動員的身體健康和運動能力。如果運動后能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及時消除疲勞,使體力很快得到恢復,消耗的能量物質得到及時的補充甚至達到超量恢復,就有助于訓練水平的不斷提高[2]。高爾夫運動雖然運動強度不大,但在訓練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會產(chǎn)生運動性疲勞,需要及時監(jiān)測到運動員的運動性疲勞,以采取恢復手段,調(diào)整訓練計劃,及時消除運動員的疲勞。因此,對高爾夫運動員運動性疲勞監(jiān)測的方法進行研究是高爾夫運動訓練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運動性疲勞可通過運動員的自我感覺和生理表現(xiàn)來進行判斷。本研究嘗試建立以主觀疲勞感和心率變異性為監(jiān)測指標的主客觀相結合的運動性疲勞評價方法,為監(jiān)測、評價高爾夫運動員運動性疲勞提供一種方便快捷、經(jīng)濟有效的途徑[3-4]。
1.1 研究對象
以高爾夫運動員運動性疲勞監(jiān)測方法作為研究對象。選取海南省高爾夫運動隊9 名在役并短期無比賽任務的運動員進行實驗研究,其中男運動員8 名,女運動員1 名,平均年齡15.781 歲,最大者19 歲,最小者13 歲。所有運動員均身體狀況良好,自愿配合開展實驗。
1.2 研究方法
1.2.1 主觀感覺測評量表
采用瑞典心理學家Borg(1985)編制的主觀疲勞評估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Scale,RPE),該量表讓受試者在運動時即時對自己所感受到疲勞程度進行分級,從“根本不費力”到“精疲力竭”共分為9 個級別,最低6分,最高20 分。
1.2.2 無線生理監(jiān)測反饋儀
采用荷蘭Mind Media BV 公司生產(chǎn)的型號為NeXus-10的無線生理監(jiān)測反饋儀對所有運動員在力竭運動前后運動員的心率變異性進行測試和記錄。
1.2.3 實驗過程
1.2.3.1 在實驗開始前告知被試48 小時內(nèi)避免大負荷的運動。在進入實驗室之后,告訴被試實驗的目的、步驟、注意事項等,被試完全明白實驗注意事項后填寫個人基本情況,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1.2.3.2 使用RPE 量表測試運動員實驗開始前的主觀疲勞感,使用NeXus-10 無線生理監(jiān)測和反饋儀記錄被試運動開始前安靜狀態(tài)下的心率變異性,時間5 分鐘,將該時間點標記為T1;
1.2.3.3 開始熱身運動,包括拉伸和踩踏低負荷自行車,共5 分鐘;之后開始遞增負荷運動,當運動員經(jīng)實驗人員再三鼓勵不能堅持運動時應該即刻停止運動;
1.2.3.4 運動結束后待被試心率恢復到安靜水平時再次記錄5 分鐘心率變異性;并再次填寫RPE 量表,第一天實驗結束。將該時間點標記為T2;
1.2.3.5 第二天同一時間,完成同樣的遞增負荷運動,不進行測試;第三天同一時間,和第一天的實施過程一樣,完成同樣的遞增負荷運動和測試,將該時間點標記為T3。
1.2.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使用SPSS19.0 軟件對實驗所搜集、測試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主要統(tǒng)計平均值、標準差等描述性指標及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實驗過程中運動員主觀疲勞感和心率變異性的變化,顯著性水平定為0.05。
2.1 連續(xù)力竭運動對高爾夫運動員主觀疲勞程度的影響
通過連續(xù)三天遞增負荷力竭運動,對參與實驗的9 名高爾夫運動員運動性疲勞采取RPE 量表進行測試。結果表明,9 位高爾夫運動員在T1、T2、T3 時間點的主觀疲勞測試分數(shù)平均值分別為7.12、15.29、15.87,說明隨著力竭遞增負荷運動的進行,9 位高爾夫運動員的主觀疲勞平均值逐漸增加,體現(xiàn)出9 位運動員主觀疲勞程度逐漸加深。
表1 連續(xù)力竭運動高爾夫運動員的主觀疲勞程度
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方法對被試T1、T2、T3 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F(xiàn) 值=18.298,P<0.01,說明差異極顯著。采用LSD方法進行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9 位高爾夫運動員第一次遞增負荷力竭運動后、第三次遞增負荷力竭運動后的RPE 值顯著高于第一天遞增負荷力竭運動前的RPE 值,表明隨著力竭運動進行,高爾夫運動員的主觀疲勞程度顯著增加。
2.2 連續(xù)力竭運動對高爾夫運動員心率變異性(HRV)的影響
對連續(xù)三天遞增負荷力竭運動前后9 名高爾夫運動員的HRV 測試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方差檢驗結果表明,NNMean、SDNN、RMSSD、PNN50 都差異顯著,而LF、HF 則差異不顯著。進一步對被試的NNMean、SDNN、RMSSD、PNN50 采取LSD 方法積進行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第一次力竭運動后、第三次力竭運動后的NNMean、SDNN、RMSSD、PNN50 顯著低于第一次力竭運動前的NNMean、SDNN、RMSSD、PNN50。因此,實驗結果表明一次及三次遞增負荷力竭運動后的NNMean、SDNN、RMSSD、PNN50 都顯著降低。
表2 連續(xù)力竭運動后高爾夫運動員的心率變異性
2.3 被試主觀疲勞程度與心率變異性的相關分析
表3 連續(xù)力竭運動后高爾夫運動員主觀疲勞程度與心率變異性的相關分析
對參與實驗的9 名高爾夫運動員的主觀疲勞程度和心率變異性各指標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除了HF 指標外,其余心率變異性指標均與主觀疲勞感相關性顯著,因為相關系數(shù)都為負值,所以呈現(xiàn)顯著負相關。結果表明,主觀疲勞感與心率變異性在遞增負荷力竭運動的評價中均具有較好的相關性。
2.4 以主觀疲勞感和心率變異性為自變量的高爾夫運動員運動性疲勞判別分析
選取第一天力竭運動前的運動員為對照組,三天力竭運動后的運動員為疲勞組,采取RPE(X1)與HRV 中力竭運動中變化顯著的指標NNMean(X2)、SDNN(X3)、RMSSD(X4)、FPNN50(X5)作為自變量,采用強迫引入法一次性引進全部自變量,得出Fisher 判別函數(shù)如下:
f1=65.197+0.462X1-0.522X2-0.534X3-0.2408X4-0.419X5(對照組)
f2=82.362 +0.765X1-0.127X2-0.435X3-0.332X4-0.656X5(疲勞組)
采用該判別函數(shù)對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被試的運動性疲勞進行計算發(fā)現(xiàn),其中對照組判別符合率為77.78%,疲勞組判別符合率為88.89%。
3.1 連續(xù)多次力竭運動后,高爾夫運動員的主觀疲勞感顯著上升,心率變異性NNMean、SDNN、RMSSD、FPNN50 也發(fā)生顯著變化,說明主觀疲勞感與心率變異性都是運動性疲勞的表征。
3.2 在連續(xù)多次遞增負荷力竭運動下,高爾夫運動員的主觀疲勞感與心率變異性NNMean、SDNN、RMSSD、FPNN50、LF呈現(xiàn)顯著相關,說明二者分別作為運動性疲勞主客觀方面的指標,具有較好的相關性。
3.3 將主觀疲勞感與心率變異性NNMean、SDNN、RMSSD、PNN50指標相結合,建立Fisher 判別函數(shù),可以構建一個主客觀相結合、方便快捷地對高爾夫運動員運動性性疲勞進行評估監(jiān)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