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波 鄧文圣
愛家人更愛他人的“愛心使者”
初次見到孫淑林,是在他的公益活動室,三間簡陋的平房,醒目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鑲嵌在正面迎賓墻上,東側“我們一起成長”的版面上記載著他十年來的大型公益活動的部分剪影,西側“榮譽代表過去未來屬于自己”版面貼滿了厚厚的榮譽證書。幾個靠墻的書櫥上擺滿了書,這里是他推廣閱讀的地方,也是供孩子們課余活動的第二課堂。盡管他剃著平頭,還是能看出兩鬢斑白,兩腮略微有點絡腮胡,一雙濃眉大眼,給人一種深邃思想者的感覺……
因為知道他獲得過“最美孝婿”“文明家庭”等,似乎與教育沒有直接關系的榮譽,所以我們的交流從怎樣做人開始。他說,“作為人,首先要懂得孝順,懂得感恩,父母把我們拉扯大不容易,他們?yōu)閮号冻隽撕芏嗪芏?,當他們年邁的時候,我不能用任何理由推卸責任,作為男人,成家之后,你又增加了一份贍養(yǎng)另一半父母的義務,百善孝為先,這是做人的底線?!?/p>
對于“最美孝婿”“文明家庭”,他說,“我是一個農(nóng)民的兒子,我骨子里有著農(nóng)民的善良、質樸和堅韌。我是個樂天派,自從我結婚后,一直和岳母住在一起,從沒有紅過臉,房東的墻外的垃圾場被我整理成了小菜園,夏天的夜晚,小胡同里總是充滿著悠悠艾香,岳母住院,晚上陪床是我的責任,沒有感覺到任何的不方便,一個女婿半個兒嘛!鄰里遇到困難,搭把手是正常的,對于別人的夸獎,岳母感到很自豪?,F(xiàn)在雙方的老人只有我的母親健在,考慮到實際情況,征得母親的同意,她來到了我的這個公益活動室住;我這個活動室又增加了一名‘老義工,老人也樂在其中。晚上跟周邊的老人在縷縷艾香中聊聊家常、談談過去,其樂融融?!睒銓嵉难哉Z,流露出他們的家庭的溫暖、鄰里的和諧,讓人好生羨慕。
對家人的愛,那是應盡的義務,對他人的愛方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yǎng)。
2014年12月,他帶著孩子們與諸城某組織的愛心人士一起去桃林鎮(zhèn)管家溝走訪困難家庭,而今,他又帶領著團隊義工把愛播種到了邊遠山區(qū)的孩子們,2017年8月,他把愛心團隊資助了四年的貧困山區(qū)的特殊孩子接到了活動室,不僅免費指導,還要免費供應孩子們吃住。2017年他們團隊又資助了三個農(nóng)村貧困家庭的孩子,其中兩個今年考入高中,他又及時地將信息反映到了高中校長那里,孔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痹谒砩系玫搅送昝荔w現(xiàn)。
小愛成就自我,大愛成就事業(yè),正因為如此,在他身邊聚集著一大批愛心人士?!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他用自身行動給孩子們做了榜樣。讓我們來看看學生是怎樣評價的他。
習慣怪教學風格怪的“怪老師”
孫淑林指導學生發(fā)表了許多習作,而他往往就成了作品中的主人翁。
學生眼中,他是一個怪老師,怪到不修邊幅;怪到學生給他起綽號,竟然獲得他的表揚;怪到學生能做的,他不會越位替代;怪到死盯學生不會寫作這一“弱點”不放松,“逼迫”孩子實話實說;怪到治理學生的方法會讓學生既恨又愛;怪到他沒有雙休日,沒有寒暑假。
王慧君在《我的老師叫“東北”》中這樣描寫:
他頂著一頭鳥巢似的短發(fā),微微發(fā)胖的身材且還有點矮,再加上黝黑的皮膚和兇巴巴的眼神,很難讓我相信他是我們的語文老師,我覺得他呀,倒是更像《水滸傳》里的“黑旋風”李逵。有時候上七點的早讀課,我們偶爾會發(fā)現(xiàn)他的褲腳還有泥土……
因為曾經(jīng)在東北生活了幾年,所以人送綽號“小東北”。被我們知道后,更是五花八門地亂叫一通。有人叫“東北大哥”,有人叫“東北老師”,更有甚者,竟然叫“東北大爺”!而老師知道后,不但沒有向我們“開火”,反倒夸我們聰明,說我們會使用“借代”這種修辭格!對于這種夸學生叫自己外號的老師,我還真是頭一次見吶!
孫老師的教學風格也特別怪。李潔在《有故事的小東北》中這樣寫:
他要求我們非常嚴格,經(jīng)常叮囑我們提高上課效率,只要我們能做的,他從來不管,對于課文,我們必須提前預習,并且要讀上四五遍,必須寫出生字的拼音、詞語的注釋,并且強化檢查,一遍遍過篩,分出段落,標出段意,找出修辭,寫出作用,處理完課后練習,把不會的作出標記,考慮這篇文章為何放到這個單元?講課前都會檢查我們的預習效果。一旦發(fā)現(xiàn)我們敷衍了事,獎勵的文章接踵而至。而且要求不斷增加。
他整治懶惰的方法也特別。王棟在《我的“怪老師”》這樣描寫:
他還是個醫(yī)生,專治“懶病”和“不聽話病”,只要有同學得了這兩種病,他就會立刻送上治療“藥方”:800字作文一篇,三種以上描寫方式,真實刻畫你當時的狀態(tài)!天哪,作文對于我們來說本就頭疼欲裂,而且一旦被治,就要寫真情、真事,誰愿意在全班面前丟臉呢?哪里知道,這些文章經(jīng)過他手,竟然在許多省級刊物刊發(fā),老師這奇怪的懲罰,原本對作文一竅不通的我,竟然慢慢喜歡上了作文。
真人真事真活動的“生活教育”
教書育人的方法多種多樣,孫老師的生活育人獨成一家。
他要求學生要做真人,作文必須寫真事,情感抒發(fā)必須真實,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的日記造假,不僅要重寫一篇,而且追加一篇說明為什么造假,用三種描寫,三種修辭,寫出自己的真實收獲。本身對作文頭疼的學生自然叫苦連天,抱怨不已。但是孫老師既不反駁,也不批評,就是堅決執(zhí)行。當一段時間后,學生的文章能在報刊不斷發(fā)表時,孩子們明白了,也服了,變得乖乖聽話了——是孫老師這把嚴厲的刻刀摳掉了他們身上的缺點,雕刻出了他們的自信,培養(yǎng)了他們敬畏意識、規(guī)則意識、擔當意識……
為了使學生感受“真”,孫老師要求學生在節(jié)日期間,尤其是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重陽等節(jié)日的猜燈謎、做飯、包粽子、給長輩洗腳等活動必須有照片為證。與此同時,孫老師每天都會在家長微信群內(nèi)發(fā)一些段落語言讓學生抽空積累,每一個段落都是一段人生感悟,都是一次對追求夢想的激勵。這些段落寫得很真實,卻又激勵人心。曾有學生說這是“心靈雞湯”,老師知道后沒有責怪,只是平靜地對全班說道:“這些語言不是雞湯,這是中華智慧的結晶,如果說成雞湯,這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不尊重,是一種褻瀆,這些語言讀起來感覺很美,富有哲理性,給人鼓舞和力量,這正是方塊字的魅力所在,我們的母語是世界上最神奇、最美妙的語言……”
孫老師的教育堅持從“真”出發(fā)。實踐基地里,有他和孩子們勞作的身影,流淌汗水的鏡頭,爽朗的笑聲;走訪貧困家庭的路上,有他不斷的叮囑,尊重他人,自我比較,找回自我,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常山騎行,遠離塵俗的忙碌和喧嚷,感受自然的清新和安靜,讓孩子們了解了“道法自然”“叢林法則”“自然法則”“競爭法則”;“我們一起等紅燈”,使孩子們學會遵守交通規(guī)則,懂得珍愛生命;“參觀老物件”,通過農(nóng)具的發(fā)展,孩子們又了解了中華農(nóng)耕文化,領悟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次頒獎,還讓孩子們悟出了“努力不一定有收獲,但不努力一定沒有收獲!”;帶著孩子一起栽蔥,孩子們了解到壓力越大,動力就越大,栽培蔥不僅是一次體驗,更是一次成長。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每一次活動,都開闊了參與活動的孩子們的視野,培養(yǎng)出了他們的發(fā)散思維,他們收獲不小,思考了不少。由“教育即生活”做到了“生活即教育”過程中喚醒了靈魂,點亮了心燈。
孫淑林老師不僅僅是在給孩子們傳授知識,提高個人的修為,更是在增強孩子們對于生命的感受力。從而更好地認知自我,并且不斷提升自我。采訪他的學生,孩子們這樣評價“與孫老師在一起,我學會了放大格局看事情,增長了知識與智慧,我們變得堅強了,也樂觀了?!?/p>
(責任編輯:文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