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鈺
摘 要:為了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對朔州市農業(yè)生產的影響,本文較全面地分析了朔州市2017年天氣氣候變化特征,以及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給農業(yè)生產造成的損失,以期能夠為當地的農業(yè)生產、農民增收、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氣候分析;氣象災害;農業(yè)影響
中圖分類號:S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190415064
農業(yè)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產活動之一,氣候變化對農業(yè)生產有著直接的影響。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逐漸加劇,極端氣候事件也不斷增多,給農業(yè)生產、糧食安全、農民生命財產等帶來嚴重影響[1]。研究表明,高(低)溫、干早、暴雨、病蟲害等已成為造成糧食作物生育期縮短、產量下降的重要影響因素[2]。朔州市地處山西省西北部,位于黃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分水嶺地帶,毛烏素沙漠前沿,大部分為半干旱地區(qū),屬典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區(qū)。
1 資料和方法
選取山西省朔州市6區(qū)縣6個氣象站2017年降水、氣溫和日照時數資料。采用氣候統計分析方法,分析2017年朔州市降水、氣溫和日照變化情況,以及極端氣候事件對農業(yè)生產造成的影響。
2 氣象要素分析
2.1 氣溫變化分析
2017年朔州市年平均氣溫介于5.4~9.9℃,與歷年平均值比較,偏高0.8~1.9℃。年極端最低氣溫-27.3℃,出現在右玉的1月30日,年極端最高氣溫38.5℃,出現在應縣的7月13日。
冬季(2016年12月—2017年2月):全市平均氣溫介于-10.9~ -5.5℃,與歷年同期平均值比較偏高2.2~3.5℃。冬季氣溫偏高有利于蟲卵、病菌越冬,易導致春季病蟲害的蔓延,同時還造成土壤失墑,有可能引起春旱。春季(3—5月):全市平均氣溫介于7.0~11.7℃,與歷年同期平均值比較偏高0.8~2.1℃,3月、4月、5月平均氣溫均偏高。3—5月份是春耕春播的重要階段,但這一時期朔州市氣溫偏高,降水偏少,風力偏大,導致土地失墑明顯,對田間持水量和水庫蓄水都有較大影響,發(fā)生了春旱極端氣候事件。夏季(6—8月):全市平均氣溫介于19.7~23.0℃,與歷年同期平均值比較偏高0.6~1.3℃。6月平均氣溫總體偏高,7月、8月平均氣溫均偏高,7月份大于30℃的高溫日數較歷年偏多,其中山區(qū)右玉16d,平魯10d,平川區(qū)朔城區(qū)、應縣各21d,山陰12d,懷仁20d,7月前期出現了持續(xù)性高溫天氣,致使各區(qū)縣發(fā)生了中到重旱災害現象。秋季(9—11月):全市平均氣溫介于4.9~9.3℃,與歷年同期平均值比較偏高0.1~1.2℃。9月平均氣溫偏高,10月份全市平均氣溫介于5.0~8.8℃,與歷年同期平均值比較右玉偏高0.1℃,平魯、朔城區(qū)、懷仁偏低0.2~1.0℃,應縣與歷年持平,10月28—29日出現了寒潮天氣。11月份全市平均氣溫全市介于-4.1~0.8℃,與歷年同期平均值比較朔城區(qū)偏低0.2℃,平魯與歷年持平,其它區(qū)縣偏高0.2~1.0℃。
2.2 降水量變化分析
2017年朔州市各區(qū)縣降水量介于395.3~563.7mm,與歷年同期相比,右玉偏少3.6mm,其它區(qū)縣偏多30.0~165.3mm。降水時空分布不均。
冬季(2016年12月—2017年2月):全市降水量介于9.2~17.8mm,與歷年同期平均值比較偏多2.5~10.2mm。2016年12月降水分布不均,2017年1月降水均偏少,2月降水均偏多。其中2017年2月21日全市6個區(qū)縣均出現降雪,右玉縣降雪量為11.6mm,達到暴雪量級,各站累計降雪量在4.8mm(應縣)~11.6mm(右玉)之間,最大積雪深度介于5~13cm,此次降水雪過程是朔州市冬季最明顯、影響范圍最廣、且量級最大的一次降雪天氣過程。春季(3—5月):全市降水量介于34.7~62.6mm,與歷年同期平均值比較,朔城區(qū)偏多1.2mm,其它區(qū)縣偏少4.7~28.4mm。3月、4月降水分布不均,5月降水偏少。2017年4月份全市降水量介于6.9~32.1mm,與歷年同期平均值比較右玉偏少7.6mm,懷仁偏少11.9mm,應縣偏少2.6mm,其它區(qū)縣偏多2.1~14.4mm,不利于春耕備播工作的開展。5月份全市降水量介于13.2~24.6mm,與歷年同期平均值比較偏少8.2~22.6mm,不利于春播作物的出苗和苗期生長。夏季(6—8月):全市降水量介于218.7~361.0mm,與歷年同期平均值比較,右玉偏少31.7mm,其它區(qū)縣偏多32.2~110.3mm。6月全市降水量介于28.8~63.3mm,與歷年同期平均值比較平魯偏多4.9mm,其它區(qū)縣偏少3.9~25.1mm,月內降水分布不均,干旱凸顯,對農作物的生長發(fā)育較為不利。7月全市降水量介于88.0~168.7mm,與歷年同期平均值相比較右玉偏少5.9mm,其它區(qū)縣偏多23.0~80.6mm,7月降水過程較多,其中21—26日朔州市出現了持續(xù)性降水天氣,21—22日以短時強降水天氣為主,21日18:38—20:00山陰縣城出現了短時強降水天氣,降水量51.9mm(達暴雨量級),19:00—20:00 1h降水量49.1mm,突破近60a以來有氣象資料記載的歷史極值,22—24日全市普降大到暴雨,部分鄉(xiāng)鎮(zhèn)達暴雨,部分地段出現了漬澇災害。8月全市降水量介于85.7~162.4mm,與歷年同期平均值比較右玉略少,其它區(qū)縣偏多10%~80%,土壤墑情適宜,對農作物生長發(fā)育非常有利,但部分低洼地段出現了漬澇現象。秋季(9—11月):全市降水量介于97.1~143.0mm,與歷年同期平均值比較偏多20.3~65.1mm。9月降水量介于24.6~60.3mm,與歷年同期均值比較應縣偏多9.8mm,其它區(qū)縣偏少3.3~29.2mm。10月降水量介于63.0~92.1mm,與歷年同期均值比較偏多42.7~71.8mm,本月降水非常多,對大秋作物的后期成熟及已收割作物的晾曬極為不利。11月全市無有效降水,與歷年同期均值比較偏少4.5~6.4mm。
2.3 日照時數變化分析
2017年朔州市各區(qū)縣日照時數介于2361.2~2851.2h,與歷年相比平魯偏多198.2h,懷仁偏多35.8h,其它區(qū)縣偏少39.0~204.3h。其中10月份全市日照時數介于129.1~181.7h,與歷年同期平均值比較偏少40.8~101.2h。
3 不利天氣對農業(yè)影響分析
2017年,朔州市自然災害主要有以下特點:強度大。先旱后澇,旱澇急轉,災害強度較大;災情多。朔州市先后遭受低溫冷凍、風雹、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侵襲;損失重。由于旱情持續(xù)時間長,強降雨強度大,雨量集中,先旱后澇的災情給朔州市的農業(yè)生產、房屋建設、道路交通等多個方面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損失。
3.1 旱災
2017年自春耕以來,朔州市范圍內未有有效降雨,大部分地區(qū)存在中度以上氣象干旱,3-5月份是春耕春播的重要階段,但這一時期朔州市氣溫偏高,降水偏少,風力偏大,導致土地失墑明顯,對田間持水量和水庫蓄水都有較大影響。4-6月份全市降水分布不均,總降水量介于58.6~108.6mm,跟歷年均值相比較偏少3.3~47.5mm;4-6月全市平均氣溫介于13.6~18.1℃,與歷年均值相比偏高0.8~2.0℃。由于在農作物栽種時期雨量缺乏,普遍形成晚播晚發(fā),植物生長發(fā)育后延,甚至部分區(qū)域無法入種。進入夏季后,大多以陣性降水為主,但雨量不大,且連續(xù)高溫天氣,土地水分流失較快,造成了農作物植株小、根系弱、葉片面積小,生物產量大幅度減少,嚴重影響了糧食產量和經濟作物的效益。雖然7月份降水明顯增多,但雨量分布極其不均,旱情依然嚴峻。旱災共造成朔州市423315人受災,受災面積156424.88hm2,成災面積89763.87hm2,絕收面積19995.97hm2,因旱需救助人口164975人,其中飲水困難需救助52897人,飲水困難大牲畜8406頭,經濟損失40848.35萬元。旱災受災人口占全年受災人口的82.9%,占全市農業(yè)人口的51.3%。其中朔城區(qū)15個鄉(xiāng)鎮(zhèn)中有13個鄉(xiāng)鎮(zhèn)約37498hm2耕地遭受干旱災害,1482hm2農作物面臨絕收,主要受災作物有玉米、高粱、土豆、油料、藥材、小雜糧、蔬菜瓜果等,并有部分村鎮(zhèn)遭受病蟲害,嚴重影響了農民的收入。右玉縣不僅是小雜糧種植基地,也是養(yǎng)殖大縣,因持續(xù)晴熱高溫天氣導致34416hm2農作物受災,絕收面積達15503hm2,同時6012頭牲畜出現飲水困難,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影響。
3.2 洪澇災
2017年朔州市強降雨天氣頻發(fā),6個區(qū)縣不同程度遭受洪澇災害,多次連續(xù)降水后,很多農房因浸水嚴重而坍塌,據統計洪澇災受災人口58476人,緊急轉移安置1335人,受災面積11611.24hm2,絕收面積1113.17hm2,倒塌房屋313間,嚴重損壞房屋12.6間,一般損壞房屋1902間,因災死亡羊只97只,直接經濟損失16572.45萬元。
2017年7月21日晚,山陰縣岱岳縣和東城管委會遭遇罕見強降雨,持續(xù)時間長達50h;22日,懷仁縣、右玉縣又遭受集中降雨侵襲,此次強降水共造成27148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747人,農作物受災面積6092.24hm2,絕收面積150.17hm2,倒房161間,嚴重損壞房屋951間,直接經濟損失12774.95萬元。7月24日朔城區(qū)、平魯區(qū)、應縣又遭受強降雨襲擊,形成洪澇災害,受災人口26294人,緊急轉移安置554人,受災農作物4621hm2,絕收面積363hm2,倒塌房屋129間,嚴重損壞253間,直接經濟損失2831萬元。
3.3 風雹災
2017年4月份正值果樹開花授粉時節(jié),山陰縣岱岳鎮(zhèn)在4月20日遭受風雹襲擊,15356株杏樹受災。
3.4 低溫冷凍
2017年5月懷仁縣河頭鄉(xiāng)遭受低溫冷凍,200多公頃露地香瓜、葡萄、青椒苗等受凍,出苗率不足30%。
4 結束語
通過以上分析表明,朔州市氣候風險呈現增加趨勢。氣溫偏高,使各種物候現象提前,農業(yè)氣象災害頻率增加、強度增強,氣象因子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也呈現出新的特點[3],在這種形勢下,氣象為農服務的任務越來越重。因此,農業(yè)氣象服務工作必須轉變傳統的服務理念,結合朔州市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要在防災減災、拓展細化農業(yè)氣象服務產品、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警信息發(fā)布方式等方面要加強建設,為朔州市農業(yè)生產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秦大河,羅勇.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和未來變化趨勢[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2):16-21.
[2] 矯梅燕.健全農業(yè)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J].求是,2010(6):56-57.
[3] 李發(fā)軍.氣象要素與農業(yè)生產的關系淺析[J].現代農業(yè),2008(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