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彤
【摘 要】從中國工藝美術發(fā)展歷程來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工藝美術思想的重要轉折時期,這一時期所產生的工藝美術作品對我國今后工藝美術及整個美術領域具有重要對影響。為此,本文將從實用與審美視角出發(fā),對我國秦漢時期工藝美術作品進行研究與探討,了解該時期我國工藝美術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為我國當代美術領域以及文學領域的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工藝美術;秦漢時期;哲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J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0-0136-01
不同的社會發(fā)展時期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生成的藝術產物有所不同,公元二百多年前,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在這一階段我國工藝美術也發(fā)展到鼎盛時期,使其成為我國工藝美術領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在我國工藝美術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一、秦漢時期實用與審美一統(tǒng)的雕刻藝術思想
秦漢時期所形成的陶器雕刻藝術在我國雕刻發(fā)展史上占據重要發(fā)展地位,成為藝術與美學的共同承載體,集實用與審美于一體。在秦始皇陵兵馬俑這一大型雕塑群體中,將秦代雕塑家所擁有的技術創(chuàng)造力與藝術表現力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兵馬俑的身高在175厘米到186厘米之間,每個人形陶俑均勒帶束發(fā),手中拿著各種各樣的武器,每個人形陶俑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均有所不同,將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所擁有的狀態(tài)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觀察每一位陶俑身上的穿戴以及樣貌氣度,我們能夠對陶俑的職位作出科學合理的分析與判斷。除人俑雕刻外,陶塑家對戰(zhàn)馬的刻畫也是十分到位,將戰(zhàn)馬日行千里的英姿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兵馬俑是秦朝時期勞動人民智慧與汗水的結晶,是先進工藝與精湛藝術的完美結合,是實用與審美的重要融合。
漢代初期所形成的陶塑藝術繼承秦朝陶塑藝術的創(chuàng)作風格。但是漢代勞動人民在開展陶塑藝術的創(chuàng)作活動時,更側重對雕塑藝術創(chuàng)作工藝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將現實主義作為雕塑藝術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突出雕塑藝術的藝術性與創(chuàng)作性。西漢中后期,人民生活逐漸富裕起來,社會生產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發(fā)展與進步,腐敗現象越來越嚴重,陶塑逐漸成為殉葬活動的重要內容。據相關文獻資料顯示,西漢末年大官僚地主階級的陪葬品種出現大量的背娃俑、撫琴俑、擊鼓俑、吹奏俑、舞蹈俑等,充分展現大官僚地主階級追求享樂,想要在死后同樣能夠擁有美滿富足生活的愿望,直接反映了當時社會官僚地主階級腐敗奢靡的生活現象,間接展現了當時的人民風俗習慣以及當時的社會經濟水平。
二、秦漢時期實用與審美一統(tǒng)的陶器藝術思想
陶器藝術是秦漢時期藝術與美學的產物,是對先前陶器藝術的革新與創(chuàng)造,將多元陶文化展現出來,有效突出陶器藝術的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單一、刻板的陶器樣式已經難以滿足當時上層消費者的心理需求與生理需求,陶器制造者通過發(fā)揮個人的聰明才智,以陶坯為基礎,在保證陶坯光滑整潔的基礎上,運用天然礦物顏料在陶坯上繪制各種各樣的紋飾,然后再對繪制好的陶坯進行高溫煅燒處理,使陶坯上的紋飾能夠更加鮮明靚麗,確保紋飾能夠與器物造型協(xié)調統(tǒng)一,有效提升陶器的視覺感官效果。雖然陶器藝術家沒有對原始陶器的造型進行大的變化,但是在色彩方面與裝飾效果方面具有較大的突破。直到快輪工藝的出現,我國陶器在造型方面才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例如龍山文化黑陶中所出現的“蛋殼陶杯”,這種陶器藝術作品的造型挺拔規(guī)整,器壁均勻而稀薄,進一步將原始審美展現出來,在展現陶器藝術家高超技藝的同時,將陶器藝術家對美的理想與追求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秦漢時期陶器藝術作品的制作工藝來看,陶器藝術家在陶器設計的過程中,無論是前期的結構設計,還是后期的外形設計,均將形式美與工藝美進行完美融合,突出時代特色,確保每一件陶器成品無論是在結構上,還是在外形上,均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合理性與美觀性。因此,秦漢時期陶器制作工藝集實用與審美于一體,并在陶器制作的過程中巧妙處理好實用與審美的關系,使陶器藝術的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能夠相輔相成,共同發(fā)展。
三、秦漢時期實用與審美一統(tǒng)的青銅器藝術思想
秦漢青銅器藝術雖然不及商代青銅器的發(fā)展水平,但是在我國青銅工藝發(fā)展史上同樣占據重要發(fā)展地位。青銅器作為先秦時期的重要發(fā)明之一,運用采冶法或者是鑄造法制造而成,具有較高的實用性與審美性。秦漢時期青銅器與前期青銅器相比,具有一定的突破,一系列具有獨立性的圓雕層青銅器大量涌現,風格質樸、簡約、大氣,工藝精湛,造型精巧,同時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在戰(zhàn)國青銅器具的基礎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四、結語
中國擁有五千多年的發(fā)展史,如果從工藝發(fā)展視角來看,可追溯到十萬多年前到舊石器時代,雖然秦漢時期在工藝美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并沒有將工藝美術思想明確展現出來,但是融入到了每一件工藝美術作品中。
參考文獻:
[1]魏文輝.論中國漆文化遺產及開放式發(fā)展格局—以平遙漆器為例[J].文物世界,2018,(04):33-35.
[2]姜蘇原.傳統(tǒng)工藝與當代設計的相遇[D].云南藝術學院,2018.
[3]駱夢瑤.傳統(tǒng)幾何紋樣在生肖設計中的應用—以生肖設計《申猴》為例[J].西部皮革,2018,40(1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