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國內的合唱實踐中流行合唱頗為盛行,尤其是根據流行歌曲改編的合唱作品受到了大眾的熱烈追捧,在一定程度上,這些流行合唱作品的出現(xiàn)與實踐不僅拓寬合唱藝術的群眾基礎而且促進合唱表演形式的多樣化,與此同時還讓合唱藝術回歸本真,讓近些年功利合唱的理念在發(fā)生質的轉變。
【關鍵詞】合唱發(fā)展;流行合唱;積極影響
中圖分類號:J6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0-0052-02
古今中外各個時期的合唱作品數不勝數,而每個歷史時期的合唱都有其獨特的風格,作為合唱發(fā)展的重要載體,合唱作品為合唱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動力。近些年,許多的國內知名的合唱團體或作曲家委約和創(chuàng)作了一批優(yōu)秀的流行歌曲改編的合唱作品。如著名作曲家陳一新改編的《可惜不是你》、《匆匆那年》、《月亮代表我的心》等作品;著名作曲家金巍改編的《菊花臺》、《再回首》、《彎彎的月亮》等作品;上海春天少年合唱團委約青年作曲家、指揮家溫雨川改編的《時間都去哪兒了》、《菩薩蠻》、《鳳凰花開的路口》等作品。這些作品的實踐無一不讓大眾與合唱這種高雅藝術形式的距離進一步拉近,讓大眾感受到合唱并不是和想象中的傳統(tǒng)高雅藝術那樣嚴肅,并且可以讓更多的熱愛音樂、熱愛歌唱的大眾關注和參與到合唱活動當中,我想這正是我們合唱從業(yè)者最希望看到的結果。下面,本文將從具體的三個方面探討流行歌曲改編類合唱對當下中國合唱發(fā)展的積極影響。
一、拓寬合唱藝術的群眾基礎
對于普通大眾來說,西方傳統(tǒng)意義上的合唱類型的音樂他們可能會很少或者不會去接觸,相比而言他們更愿意去接觸流行音樂,尤其是流行歌曲,因為這些作品相對比較通俗易懂。這些流行歌曲所表達的內容也大都和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愛情”這一永恒的主題體現(xiàn)得更是淋漓盡致,所以流行歌曲這一音樂形式是合唱與大眾之間一個非常好的媒介,因為流行歌曲本身就有很好的大眾基礎。
而近些年我國有很多著名的合唱團體、作曲家、指揮家都致力于對大眾合唱的普及,他們進行委約、創(chuàng)作、實踐流行歌曲所編配的合唱作品,并且通過了合唱的舞臺實踐機會以及網絡媒體平臺讓大眾熟悉了解合唱。例如今年上半年被大眾所熟知的廈門六中合唱團,他們演唱的《稻香》、《青花瓷》等通過流行歌曲改編合唱作品在網上的點擊率一度非?;鸨?,甚至還一度被邀請參加央視以及其它地方各類各級電視臺參加相關音樂節(jié)目的錄制。對廈門六中合唱團來說他們確實成為了萬眾矚目的合唱團,提升了學校和合唱團的知名度,但從本質上看他們對于流行歌曲的加工則是吸引了更多的大眾去關注合唱,甚至是去了解合唱,同時也讓大眾感受到,合唱不僅僅是具有年代感且嚴肅的紅歌。試想如果在這個過程當中能有一部分,哪怕僅僅是一小部分的人去堅持追求合唱的道路,我想這就在無形當中為合唱這門藝術拓寬了大眾的基礎。
除此之外,國內還有很多著名的合唱團,他們會定期舉辦合唱音樂會,甚至是推出自己的音樂季。在這些音樂會當中會推出一些改編或原創(chuàng)的合唱新作品,尤其是流行歌曲改編的合唱作品更是成為了新作品中的新寵,所占份額和比例越來越多。例如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就是原創(chuàng)合唱作品出新的代表團隊之一,代表作品有《澤雅集》、《落霞集》等等,這些原創(chuàng)作品(集)一經推出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追捧,這些作品既做到了高藝術性同時也做到了通俗易懂,這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合唱作品是有一定區(qū)別的。我想,也正因為這些作品(集)在藝術性與通俗性上做到了很好的結合,才使得廣大的群眾愿意去關注、了解和傾聽。試想如果合唱作品都是只追求高藝術性和嚴肅,那么廣大的群眾肯定很少有人去關注,最主要的原因是這與他們的生活以及審美相距太遠。所以,像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所推出的這些原創(chuàng)合唱作品(集)很好地拓寬了合唱這門藝術的大眾基礎。
二、促進合唱表演形式多樣化
對于傳統(tǒng)的合唱實踐而言,往往只會注重合唱本身,而忽略了舞臺表現(xiàn)對合唱本身的一些積極的作用。比如在上個世紀我國的大部分合唱實踐活動,大多都是合唱團在舞臺上保持整齊的站姿從頭唱到尾,沒有任何多余的肢體語言。這樣就會給觀眾帶來除了聽覺之外視覺上的疲勞,尤其是合唱團的專場音樂會,給普通觀眾帶來視覺上的疲勞感會更為嚴重。
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時至今日合唱早已不再是整齊劃一的從頭站到尾、唱到尾,他們在注重合唱演唱本身的同時也會注意增加舞臺上隊形、服裝等基本的變化,從而為觀眾的視覺帶來新鮮感。近些年,國內一些著名的合唱團實踐,除了注重演唱本身之外,還會將隊形、服裝、道具以及肢體動作都進行精心的設計,以求達到聽覺和視覺的雙重效果。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合唱作品都適合去進行肢體動作或者是道具上的設計,尤其是傳統(tǒng)的、嚴肅的、藝術性很強的合唱作品大都不適用于進行這種視覺上的包裝。
而當今流行歌曲改編的合唱作品就非常適于進行舞臺表演上的加工與設計,從而增強整個合唱實踐在聽覺和視覺上的雙重沖擊。例如深圳高級中學百合合唱團在2018年中國合唱指揮年會暨首屆中國合唱指揮大會上演唱了一首由作曲家陳一新改編的作品《匆匆那年》,她們在演唱時通過隊形和肢體語言的變化將這首作品的內容表達的更為貼切,而且除了聽覺之外,在視覺上也給觀眾們帶來了非常美好的享受,可謂視覺與聽覺的雙重盛宴。百合合唱團對這首流行歌曲改編的合唱作品的實踐,主要是由合唱作品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首先是因為這首作品屬于流行歌曲,其次這首作品的節(jié)拍和律動具有西方三拍子舞曲的特征,鑒于此這首作品就非常適于進行合唱隊形和肢體語言的設計。
值得一提的還有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他們的原創(chuàng)作品《春節(jié)自救指南》、《張士超你把我家鑰匙放哪兒了》的表演實踐,可謂給大眾帶來眼前一亮的感覺,讓大眾想不到合唱居然還可以這么表演。彩虹室內合唱團在這些作品的實踐過程當中雖然沒有太多隊形上的變化,但是巧妙運用了諸如頭巾、墨鏡、卡祖笛等道具,讓整個作品的舞臺表現(xiàn)力大大增強。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今這些流行合唱作品的實踐對當下合唱表演形式上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其實我們可以大膽進行各類合唱作品表演形式上的探索和借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傳統(tǒng)的合唱作品不太適用于表演形式上的設計,但是絕大多數的作品還是適合的。隨著流行合唱的逐漸流行,合唱藝術的發(fā)展已經越來越受其表演形式上的影響,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受到流行合唱風格作品實踐的影響,我國合唱藝術在舞臺表演方面上會更為豐富,并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
三、回歸本真拒絕功利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合唱藝術的發(fā)展就進入一個快速發(fā)展的時期,尤其是進入21世紀之后,以中老年、大學生、中小學為代表的各類大型合唱比賽越來越多,級別也是從國際到各地方涉及之廣。在這些普通大眾眼里去排練合唱可能是為了單位演出或比賽的需要,所演唱的作品也是千篇一律的紅歌或是具有一定難度的參賽作品。所以這種功利性視角會讓大家對合唱產生一定的誤解。換個角度來看其實這些合唱比賽的本身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和交流的一個平臺。問題在于很多的合唱團體或是指揮將比賽的結果看很重,而忽略了合唱音樂本身帶給人們的多重收獲。
據筆者了解,當前全國各個級別的學校大都組建了自己的合唱團,但是其中相當數量的團體都是為了比賽或者是學校一些活動的需要而組建。這些團體的定期排練都是去練習有一定難度的比賽型的合唱作品,這樣的情況會持續(xù)數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這就是比賽本身所帶來的一些負面的影響。不可否認這些團體在各類合唱的競賽當中會取得一定的成績,甚至是很好的成績,但是他們忽略了合唱本身所帶給我們快樂,忽略了合唱帶給我們的美,忽略了合唱帶給我們心靈的洗禮和自我的提升。
從目前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流行歌曲改編合唱作品來看,這些作品在聲部分配、調式調性、和聲的編配上都相對較為簡單,這是由流行歌曲本身的音樂風格與和聲走向所決定的。而從參加層次較高合唱比賽的角度來看,這些流行合唱作品本身演唱難度稍弱,因此在比賽中就很難獲得演唱技巧層面的加分,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合唱團體去演唱流行歌曲改編的合唱作品去參加層次較高歌唱比賽,那么獲獎概率會降低。所以從功利性的角度來看,這種流行歌曲改編的合唱作品是不太受歡迎的。
因此當下這些合唱團體去選擇演唱這類的作品說明他們已經開始慢慢轉變對合唱,對多聲部音樂的認識;同時也說明了合唱比賽的成績在大家的眼中已經開始被淡化,因為合唱團演唱這一類的作品更能引起共鳴,更能從中感受到合唱帶給我們的快樂。由此可見,因流行改編類合唱作品的繁榮讓當下合唱的這種功利性的現(xiàn)象在慢慢轉變,我想這是我們當代合唱從業(yè)者愿意去看到的變化,因為這是合唱藝術本真的回歸。
四、推動新合唱風格的形成
當下,中國很多的合唱作品已經不再適用傳統(tǒng)的合唱概念或者是流行合唱概念進行界定,例如金承志的合唱套曲《澤雅集》、《落霞集》;潘行紫旻的《蒲公英》;鄂矛編配的男生合唱《天路》;溫雨川改編的作品《菩薩蠻》等。這些原創(chuàng)和改編的合唱作品無論是從傳統(tǒng)的合唱概念還是流行合唱的概念都無法給予全面的概括,這也就形成了一種介于傳統(tǒng)與流行之間的一種新的合唱風格。
這種新的合唱風格的形成主要是在傳統(tǒng)合唱概念和審美的基礎上吸收了流行音樂元素,尤以節(jié)奏與和聲這兩個音樂元素最為顯著。這主要說明了流行歌曲及其改編的合唱作品對近些年我國的合唱審美帶來了一定的轉變,無論是相關的作曲家、合唱從業(yè)者還是廣大群眾,更愿意去創(chuàng)作、去接受多元化的音樂風格。
而在作曲家層面,創(chuàng)新是創(chuàng)作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因此他們更愿意去嘗試這種新風格的創(chuàng)作,從而突破自身創(chuàng)作的枷鎖,找到新的音樂語言的一種方式。所以,以金承志、溫雨川、潘行紫旻等為代表的一批優(yōu)秀作曲家在這樣的環(huán)境當中并結合自身的創(chuàng)作風格創(chuàng)作了眾多的具有新合唱風格的作品。所以,通過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流行歌曲及其改編的合唱作品對當下我國合唱新風格的誕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當下以流行歌曲改編的合唱作品對我國合唱事業(yè)整體的發(fā)展是有多方面積極作用的,無論是在拓寬合唱藝術的受眾上,還是在合唱的表演形式上,或是在合唱風格的推陳出新方面都產生了一些積極性影響。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作品讓當下中國合唱藝術慢慢回歸音樂藝術的本真,使其功利主義的思想開始逐漸弱化,推動我國合唱事業(yè)以更好的姿態(tài)向前發(fā)展。相信隨著國家對文化藝術發(fā)展的重視與支持,未來中國合唱事業(yè)的發(fā)展將會迎來高質量、健康發(fā)展的新時代。
參考文獻:
[1]陸徽.流行風格合唱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探析[J].藝術評鑒.
[2]丁明飛,程炳杰.中國當代合唱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新人聲”與“新音響”[J].音樂時空.
[3]何平,潘誼.廣東作曲家流行音樂交響化創(chuàng)作的實踐——以21首用流行歌曲改編的交響合唱為例[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