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感是每一個高職院校大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后,對社會及他人所表現(xiàn)出的強烈的自我管理和責任意識,從現(xiàn)實意義講,社會責任感能夠有效強化大學生的自我驅(qū)動力,讓大學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會經(jīng)濟建設中,為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發(fā)展貢獻自身的力量。而從社會責任感的培育來說,在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教育中,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機制需要充分集合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合力,全面強調(diào)和重視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尤其是對學校來說,高校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機制能夠顯著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實效性。魏海玲編著的《責任與擔當: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機制研究》(2016年11月由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出版)探討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及其相應的養(yǎng)成機制,以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的方式整合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的理論模型,有效提高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在面對社會多元文化和價值觀沖擊的情況下,如何保證自身道德和認知的正確培養(yǎng)及發(fā)展是高校大學生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其中社會責任更是大學生道德體系構(gòu)建中的核心組成部分。筆者認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需要得到更多重視和關注,從實際的養(yǎng)成機制和培育模式出發(fā),提出更多科學的、可行性高和實效性強的解決方案來。
第一,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需要營造積極的校園輿論環(huán)境,將社會責任感融入校園文化的建設和傳播教育中。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高校及學生組織要善于將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和傳播融入校園文化活動中,從而對學生產(chǎn)生文化濡染的效果。在高職院校的學習與生活中,校園文化活動是每一個學生都能深切感受到的一部分,也是學生個人生活與集體生活進行密切互動和交流的平臺。
第二,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也需要長期性的教育平臺,通過校園網(wǎng)絡平臺的傳播與互動,增強社會責任感中“教”與“學”的深度互動,并通過豐富的資源共享和話題討論,有效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判斷和辨析能力,更好地培育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高職院校教育管理要想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了解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真實情況,就需要加快網(wǎng)絡互動平臺的搭建。一方面,校園網(wǎng)教育平臺的搭建有利于整合和分享教學資源,做好教學管理對學生的宣傳教育,樹立權威的信息傳播平臺;另一方面,校園網(wǎng)可以辦好學校的德育教育專欄,有針對性地整合相關的理論資源和案例資源,從而更好地對大學生展開思想教育和社會責任感培育。
第三,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還需要在社會實踐活動當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培育社會責任感,并將這種社會責任感更好地融入社會實踐當中,提高社會責任感培育的社會適應性。在課堂教學或校園文化傳播中培育社會責任感主要還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而在社會實踐中去認識、理解和應用社會責任感更能夠強化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并深度體會到社會責任感在個人成長和社會工作中的重要性,并逐步去探索如何正確應用和發(fā)揮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為自己、為集體、為企業(yè)貢獻力量。一般來說,社會實踐活動是高職院校大學生在邁入社會之前一次實踐的試煉,理論上的學習只有在實踐的試煉中才能更好地觀察和了解自身的優(yōu)勢和不足,在社會責任感的培育中同樣也是如此,學生只有在真實的社會工作環(huán)境中,才能更好地體悟自身社會責任感培育的狀態(tài)和趨勢,從而做到有所強化和發(fā)展,自覺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同時,在社會實踐中,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和企業(yè)文化管理之間是相互呼應的,學生要善于將兩者進行聯(lián)結(jié),從而更好地適應企業(yè)對高職學生專業(yè)和品格上的要求。
以上就是筆者在研讀魏海玲的這本書之后,針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所作的分析和研究。筆者認為,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責任感培育是一個長期性的教育影響過程,需要從教學、社會實踐和互動教育等角度來進行全面引導,逐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社會認知以及責任意識,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進入社會之后,更快地適應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做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感的青年人才,在自身的職能和崗位上更好地履職盡責,為企業(yè)和社會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
[課題項目: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敬業(yè)價值觀引領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研究”(項目批準號:17JD10098)]
(龔田波/中山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