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天航 宋吉官 石 俊
(大連市友誼醫(yī)院外科ICU,遼寧 大連 116000)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主要臨床特點為起病慢、呼吸極度的窘迫、發(fā)紺明顯但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安靜,可平臥,血氣分析呈低氧血癥,吸氧改善慢[1]。ARDS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沒有有效的針對藥物治療,臨床上常常以機械通氣的方法治療ARDS。雙相氣道正壓通氣(BIPAP)是一種新型的壓力控制通氣的模式,其具有操作簡單、貫穿整個治療過程且適應廣泛等特點[2]。以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間,我院收治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3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雙相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有效性,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間,我院收治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3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45~78歲,平均為(48.9±10.6)歲。所有患者在進入ICU后,急性生理學及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tǒng)Ⅱ為(21.99±6.21)分。所有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原發(fā)病為:嚴重感染者6例,重癥膽管炎者5例、多處嚴重外傷者5例,胸腹部手術4例、吸入性肺炎3例、溺水4例、藥物中毒3例。將30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IPPV組(間歇正壓通氣)及BIPAP組(雙相氣道正壓通氣),每組各15例。
1.2 ARDS診斷標準[3]:①呼吸困難,嚴重者甚至呼吸窘迫;②氧合指數(shù):PaO2/FiO2<200 mm Hg;③X線示:雙肺紋理增多伴斑片狀、片狀高密度影;④患者無左房高壓的臨床征象;⑤肺毛細血管楔壓不超過2.1 kPa。
1.3 方法
1.3.1 常規(guī)治療方法:治療原發(fā)病,抗休克、抗感染。利用山莨菪堿、激素等藥物改善患者的微循環(huán)。部分患者進行連續(xù)動靜脈血液濾過治療。
1.3.2 機械通氣治療:采用××呼吸機對患者進行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的方式來機械通氣,若患者有躁動,可適當利用藥物鎮(zhèn)靜。①IPPV組的參數(shù)設定:PSV+PEEP+SIMV,PEEP為5~15 cm H2O,潮氣量設定為6~8 mL/kg,呼吸頻率(RP)為12~25次/分,PSV為8~15 cm H2O;②BIPAP組的參數(shù)設定:高壓通氣量6~8 mL/min,低壓為5~12 cm H2O,氧濃度為40%~100%,呼吸頻率及PSV的設定同IPPV組。在治療過程中,根據(jù)患者的動脈血氣的不同而相應的改變參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以均數(shù)± 標準差(±s)的形式對數(shù)據(jù)進行表示,以P<0.05代表有統(tǒng)計學意義。
BIPAP組與IPPV組治療前后血氣分析的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的血氣分析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 d后,BIPAP組的PaO2明顯高于IPPV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治療1周后,兩組PaO2的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氣分析的比較
表1 兩組血氣分析的比較
BIPAP組 15 47.6±3.7 69.7±7.2 85.2±8.1 IPPV組 15 48.3±3.7 55.2±8.0 81.8±8.4 P - >0.05 <0.05 >0.05
隨著醫(yī)療水平平的不斷進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在生理學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且治療的有效率也在不斷的提高。但是,在當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仍然是ICU醫(yī)師需要面對的難題之一[4]。臨床上常用機械通氣的方法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但是PEEP+PSV+SIMV的間歇正壓通氣所設置的參數(shù)常常不能夠很好的適應患者的RR及VT[5],這是由于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患者的肺順應性明顯降低且肺容量也明顯減少。因此,有研究提出采用雙相氣道正壓通氣能夠很好的解決傳統(tǒng)機械通氣存在的問題。雙相正壓通氣(BIPAP)指的是在患者自主呼吸時,給予兩種不同水平的氣道的壓力,輔助提高高水平的壓力與低水平的壓力相互轉(zhuǎn)換時的潮氣量。本文以我院收治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3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雙相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有效性,結果顯示采用BIPAP方式治療,敏感顯著的改善患者的血氣分析,PaO2降低幅度明顯,尤其是在治療1 d后,因此建議臨床醫(yī)師今早以BIPAP通氣方式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
總而言之,BIPAP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對肺組織的損害小,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與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