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著華
【摘 要】張九齡是唐代名相,以“忠正”“尚直”名垂青史,其生平事跡體現(xiàn)了清廉為公的官德修養(yǎng)、勤政務實的科學精神和進退有度不屈不撓的人生態(tài)度,對于當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較強的啟示意義。
【關(guān)鍵詞】官德;忠正;尚直;科學精神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3-0206-01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一名博物,唐代韶州人(今廣東省韶關(guān)市)。他以一個普通讀書人的身份入仕,從秘書省校書郎一直做到中書令,成為一代名相,被稱為“自古南天第一人”。張九齡是盛唐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作為政治家,“九齡風度”千古流芳,作為文學家,其文章和詩歌在古代文學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張九齡的“忠正”“尚直”更為歷代傳頌。
一、張九齡生平簡介
20世紀80年代,廣東省韶關(guān)市文化局創(chuàng)作室李公之、韶關(guān)市粵劇團孫日林曾經(jīng)編劇創(chuàng)作大型新編歷史劇《張九齡》,該劇劇情梗概為:唐代丞相張九齡,為官清正,不畏權(quán)勢,深得同僚稱贊。李隆基朝政趨于衰退之時,與惠妃終日沉迷酒色,百官文武敢怒而不敢言。張九齡多次陳詞勸諫,還主處斬一向驕橫跋扈、蓄謀造反的安祿山。張九齡的忠心勸諫遭到李林甫、武惠妃等人肆意誣陷而逐漸受到皇上猜疑冷落,終致罷黜。張九齡罷相后,李林甫口蜜腹劍,耍奸弄權(quán),導致李隆基朝政渙散,最終爆發(fā)安史之亂。李隆基在逃亡途中想起張九齡的勸諫后悔不已,可為時已晚,大唐王朝以張九齡罷相為轉(zhuǎn)折,由盛轉(zhuǎn)衰?;泟 稄埦琵g》實際上高度濃縮了張九齡的生平事跡,特別是以戲劇化的形式,演繹了張九齡彪炳史冊的幾個重要歷史事件。
二、有關(guān)張九齡研究的基本情況
熊飛認為“張九齡是唐代以前嶺南籍士人中居官職位最高影響最大的歷史
人物,他的現(xiàn)代價值是什么。這是今天的人們爭相研究的一個問題?!?[1]一直以來,人們對于張九齡的研究主要從古代歷史、政治制度、文學及張九齡本人生平及其作品等角度進行,成果豐碩。顧建國認為20世紀,人們對張九齡的研究主要包括生平事跡、思想心態(tài)、詩文創(chuàng)作三個主要方面。【2】在張九齡生平事跡研究方面,清代學者溫汝適首編《張九齡年譜》;臺灣大學楊承祖刊出第二部《張九齡年譜》(1946年),再刊行《唐張子壽先生九齡年譜》(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這三部年譜較為全面地梳理考證了張九齡的生平事略,為后人研究張九齡的生平、政績、文才、人品提供了可靠史料。
學者石兵梳理了2007年至2014年間張九齡研究的總體情況,認為此期間專家學者主要圍繞《曲江集》及張九齡年譜、張九齡詩歌本體、貶謫詩人心理變化及對地域文化的影響、有關(guān)張九齡的民間傳說等開展。【3】涉及張九齡生平及思想對當代工作啟示的研究并不多見,僅見于韶關(guān)學院熊飛《張九齡其人其事及其現(xiàn)代價值管窺》《張九齡廉潔從政實踐的理論思考》等文章。
三、張九齡生平事跡對當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啟示
張九齡是一個標準的是大夫,他具有以國家天下為己任的博大情懷,具有與人民息息相通的使命意識、憂患意識,他在宦海風波里始終堅持清正不阿,忠誠直道的人生節(jié)操。習近平指出,“雖然古代官德修養(yǎng)是為剝削階級服務的,但政治文明具有繼承性,如果揚棄里面其中封建內(nèi)容,有些東西至今仍然值得借鑒”。[4]張九齡的“官德”是值得當代黨員領(lǐng)導干部學習的。
張九齡的“忠正”“尚直”精神,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古代士子的人文修養(yǎng),對于當前高校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nèi)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張說也是唐朝名相,無論在政壇和文壇都為當朝領(lǐng)袖,他對于張九齡的仕途發(fā)展和文壇地位都有提攜之恩,是發(fā)現(xiàn)舉薦張九齡這匹“千里馬”的伯樂。但是張九齡雖然對張說感恩敬重有加,但也并非言聽計從,盲目附庸。當張說徇私用人,提拔不當官吏時,張九齡直言勸恩師用人要以德為先,不要公器私用。當唐玄宗的武惠妃意欲拉攏張九齡誣陷太子,謀奪皇位繼承,對張九齡許愿封官時,他給予嚴厲斥責并在當面向唐憲宗揭發(fā),表現(xiàn)了不畏強權(quán),光明磊落的氣節(jié)。當皇帝要重用張守珪、牛仙客、李林甫、安祿山等人時,張九齡以道德、人品、資歷等缺陷為由,冒死勸諫,力阻皇旨。歷史表明,張九齡的忠誠擔當,公正誠實、遠見卓識非比常人。張九齡的為官之德,為人之道,處事之正,對于當前的黨風政風建設和黨員領(lǐng)導干部廉潔自律具有很強的鏡鑒意義。
張九齡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在他為官為政生平中,體現(xiàn)了很強的人文素養(yǎng),他在實際工作中講究方法、尊重事實、遵守規(guī)律、注重調(diào)查研究(如“張公口案”、開辟梅嶺驛道等),則體現(xiàn)較強的科學精神。張九齡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精神對于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黨風政風建設都具有啟示意義。張九齡出身低微,出仕之初不受重用,后又因貢舉考試遭人誹謗被貶,幸以才華出眾再次中舉。為官仕途歷經(jīng)坎坷,但是他報效國家,關(guān)愛黎民的情懷伴隨其一生,在每一個崗位上都能樂觀對待,踏實干事。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的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挫折教育和資助育人工作都具有較強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熊飛.張九齡其人其事及其現(xiàn)代價值管窺[J].韶關(guān)學院學報,2015(9).
[2]顧建國.張九齡研究百年綜論[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0(3).
[3]石兵.近十年張九齡研究綜述[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8).
[4]習近平.用權(quán)講官德 交往有原則[J].求是,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