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振 王思明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中華農(nóng)業(yè)文明研究院,江蘇南京210095)
文化具有多元屬性,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歷史,實際上是不同文化系統(tǒng)間相互影響、彼此滲透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①陳炎:《“文明”與“文化”》,《學術月刊》2002年第2期。。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發(fā)展變遷也概莫能外,域外食料的傳入是其強大驅動和有力保障。西瓜經(jīng)由陸上絲綢之路從異域引種中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栽培史。其在古代中國經(jīng)歷了一個長期的傳播推廣過程,目前已經(jīng)成為一種極為常見的瓜果,幾乎遍及全國各地。長期以來,中國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產(chǎn)國和消費國。西瓜業(yè)已成為人們消夏避暑的必選果品,被譽為“夏果之王”。不夸張地說,夏天就是西瓜的季節(jié)。在其本土化進程中,西瓜以各種形式被加工食用,這無疑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從而享受的文明質量也得到提高。西瓜引種之后,在中國境內的傳布是怎樣進行的?作為一種有著悠久種植歷史的大眾水果,西瓜對傳統(tǒng)飲食文化又產(chǎn)生過哪些影響?此二問,學界曾有一些研究成果出現(xiàn),但大多言之泛泛,有失系統(tǒng)深入②劉啟振、王思明:《西瓜在中國的引種栽培史研究綜述》,《農(nóng)業(yè)考古》2016年第6期。?;诖?,本文將著力探究上述兩個問題。
研究物種傳播過程可以采用多種視角或維度,其中最為常見的有兩種:一是縱向的歷時性考察,一是橫向的共時性考察。今擬從歷時性研究視角出發(fā),對西瓜在古代中國傳播演進的基本過程及特點進行說明。西瓜起源于非洲熱帶地區(qū),現(xiàn)在南非以及非洲赤道附近還生長著大量的野生西瓜。西瓜輾轉傳入中國之后,開啟了它的傳播推廣模式,其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唐朝中后期,西瓜由西亞傳入西域地區(qū),并有了一定發(fā)展。遼代初年,契丹人在其統(tǒng)治區(qū)域內已經(jīng)種植引自回紇(回鶻)的西瓜品種?!缎挛宕贰に囊母戒浀诙酚涊d:“蕭翰聞德光死,北歸,有同州郃陽縣令胡嶠為翰掌書記,隨入契丹。……居虜中七年。當周廣順三年(953),亡歸中國。……自上京東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東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雹邸缎挛宕贰罚腥A書局,1974年,第905-906頁。遼大同元年(947),遼太宗耶律德光病逝,蕭翰因此返回契丹,胡嶠隨之北去,途中首次吃到西瓜。元代王禎《農(nóng)書》亦載:“種出西域,故名西瓜。一說契丹破回紇,得此種歸。以牛糞覆棚而種,味甘。”④王毓瑚校:《王禎農(nóng)書》,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1年,第96頁。顯然,此時的遼國人初步掌握了西瓜的栽培技術,口感也較為甘美。至于胡嶠是否將瓜種帶回中原,既有文獻中并未明確記載,因此不敢臆測。
后晉天福三年(938),原為傳統(tǒng)漢族地區(qū)的“燕云十六州”⑤又稱“幽薊十六州”,范圍包括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地區(qū)。被迫割讓給契丹,西瓜遂逐漸傳入這一帶。成書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的《太平寰宇記》記載:“幽州,(范陽郡。今理薊、幽都二縣。)……領縣八:薊,幽都,良鄉(xiāng),永清,安次,武清,潞,昌平?!廉a(chǎn):綿,絹,人參,瓜子”。⑥[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王文楚等點校,中華書局,2007年,第1394-1398頁。一般認為,這里的“瓜子”就是西瓜(打瓜)子。據(jù)此可知,至10 世紀下半葉遼國統(tǒng)治時期,西瓜在今北京、廊坊、天津一帶已經(jīng)形成了相當?shù)脑耘嘁?guī)模。南宋建炎元年(1127),傅雱充任大金通問使,前往大同府⑦今山西大同,宋人稱之云中府。拜會左監(jiān)軍權元帥職完顏希尹,“通問”徽、欽二帝,歸來著《建炎通問錄》,其中言及他與金國漢人館伴大理卿、昭文館學士李侗私下會談時的情景:“一日晚,(李侗)入館對坐良久,又送果子來,皆油面、煎果及燕山府棗、栗,并有西瓜數(shù)十盤。”⑧[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04-806頁??梢钥闯觯|季金初大同府境內已經(jīng)普遍種植西瓜。1125年,遼為金滅。西瓜在中國北方繼續(xù)發(fā)展,并成為金國特產(chǎn),女真“花果有白芍藥、西瓜”①[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17頁。。
然而,就筆者目力所及,終北宋一朝都未能發(fā)現(xiàn)西瓜在中原漢地的蛛絲馬跡,北宋末年官修醫(yī)書《政和本草》和南宋初年詳細追憶北宋汴京風物的《東京夢華錄》等文獻皆無關于西瓜的只言片語。1127年金亡北宋,女真入主中原,西瓜開始全面引進東起淮河中流、西至大散關(陜西寶雞西南)以北的漢族地區(qū)。南宋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出使金國,在陳留至開封途中賦《西瓜園》一詩:“碧蔓凌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并作題下小序:“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種,今河南皆種之?!雹冢勰纤危莘冻纱螅骸斗妒?,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46頁。此時距中州易主僅40余載,西瓜就已經(jīng)在黃河以南形成大規(guī)模種植的局面,只是尚未培育出適應當?shù)仫L土的品種,所種者口感欠佳,且仍然保留著燕北寒地西瓜遲熟的特性。
江南地區(qū)開始出現(xiàn)西瓜則是在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之后,由南宋官員洪皓從金國帶回種子。建炎三年(1129),洪皓奉命出使金國,羈泊北方達十五年之久,直至紹興十三年(1143)方獲釋歸。滯金期間,洪皓十分留意已為女真常產(chǎn)的西瓜,后來即使在逃回南宋時的危急時刻仍不忘將其隨身攜帶,并積極推廣種植:“西瓜形如扁蒲而圓,色極青翠,經(jīng)歲則變黃。其瓞類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段宕贰に囊母戒洝吩疲阂耘<S覆棚種之。予攜以歸,今禁圃、鄉(xiāng)囿皆有,亦可留數(shù)月,但不能經(jīng)歲,仍不變黃色。鄱陽有久苦目疾者,曝干服之而愈,蓋其性冷故也。”③[南宋]洪皓:《松漠紀聞》,《全宋筆記·第三編·七》,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32頁。西瓜一經(jīng)引入,便在長江流域迅速傳播,贛北鄱陽地區(qū)很快就認識到西瓜的藥用價值。洪皓長子洪適在撰寫其父行狀時亦言:“《四夷附錄》所載:西瓜,先君持以獻,故禁囿及鄉(xiāng)圃種之,皆碩大。西瓜始入中國?!雹埽勰纤危莺檫m:《盤洲文集》卷74《行狀·先君述》,《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第1158 冊,第750頁。此處的中國僅指南宋統(tǒng)治區(qū),而不包括金人控制的北方。南宋中晚期,一些地方志中出現(xiàn)西瓜的記載。景定二年(1261)《建康志》“果之品”條載有西瓜⑤[南宋]馬光祖修,[南宋]周應合纂:景定《建康志》卷42《風土志一·物產(chǎn)》,《宋元方志叢刊》,中華書局,1990 年影印本,第2冊,第2019頁。,咸淳四年(1268)《重修毗陵志》“果之屬”條對西瓜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記述:“西瓜,形如扁蒲而圓,色極青翠,其味甘冷,可留致遠,載《松漠紀聞》。近多此種,或刳其中,漬以蜜,經(jīng)旬皆成汁,渴飲甚佳?!雹蓿勰纤危菔纺苤合檀尽吨匦夼曛尽肪?3《風土·土產(chǎn)》,《宋元方志叢刊》,中華書局,1990年影印本,第3冊,第3062頁。
南宋嘉熙四年(1240),一種喚作“回回瓜”的西瓜品種從江北傳入長江中游的施州地區(qū)。咸淳五年(1269),施州地方官秦郡守試種四個品種的西瓜大獲成功,之后在全郡推廣。其中,三個品種從江淮地區(qū)引種,一個品種即是先前引種的回回瓜。前三種在淮南已有八十余年,可以推知至遲在南宋紹熙元年(1190),淮南路⑦淮南路分東、西兩路:東路下轄揚州、滁州、真州、泰州、通州、高郵軍、楚州(淮安軍)、盱眙軍;西路下轄廬州、無為軍、舒州、濠州、和州、壽州(安豐軍)、光州、蘄州、黃州。其地大致包括今湖北武漢黃陂區(qū)和河南光山以東、安徽壽春和江蘇淮安以南的江北之地。地區(qū)已經(jīng)廣泛種植西瓜,并培育出了適合當?shù)仫L土的優(yōu)秀品種。湖北省恩施市現(xiàn)存一座“西瓜碑”,又稱“南宋引種西瓜摩崖石刻”,碑文記載了南宋時期當?shù)匾N西瓜的史實:“郡守秦將軍到此,栽養(yǎng)萬桑、諸果園,開修蓮花池,創(chuàng)立接官亭及種西瓜。西瓜有四種:內一種云頭蟬兒瓜,一種團西瓜,一種細子兒,名曰‘御西瓜’,此三種在淮南種食八十余年矣;又一種回回瓜,其身長大,自庚子嘉熙北游帶過種來。外甜瓜、梢瓜有數(shù)種。咸淳五年,在此試種,種出多產(chǎn),滿郡皆與支送。其味甚加,種亦遍及鄉(xiāng)村。今刻石于此,不可不知也。其瓜,于二月盡則埯種,須是三五次埯種,恐雨不調。咸淳庚午孟春朐山秦□伯玉謹記?!雹伲勖駠萼嵱漓骸妒┲菘脊配洝飞暇怼读莩恰?,1918年鉛印本,第25頁。
宋末元初,西瓜經(jīng)由元軍帶入廣州,隨后迅速傳遍嶺南地區(qū)。南宋景炎三年(1278)即蒙元至元十五年十月,蒙古軍隊攻占廣州,西瓜得以引入。大德《南海志》(1304)有言:“西瓜:按《五代史》云,胡嶠為蕭翰掌書記,隨翰入契丹,得契丹破回紇時種,以牛糞覆棚而種之,大如中國冬瓜,其味甘,因名。廣州自至元歸附后方有此種。其實圓碧而外堅,其子有三色:黃、紅、黑。北客云:‘瓜涼可止煩渴,過食不為害。’其仁甘溫,今嶺南在在有之,遂為土產(chǎn)?!雹冢墼蓐惔笳?、呂桂孫:大德《南海志》卷7《物產(chǎn)·瓜》,《元大德南海志殘本(附輯佚)》,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38頁。又據(jù)《南越筆記》所載:“廣州西瓜,種有絕佳者,傳自薛將軍攜種植之,俗呼為‘薛瓜’?!雹郏矍澹堇钫{元:《南越筆記》,廣陵書社,2003年影印本,第539-540頁。元朝時期,西瓜在中國北方已經(jīng)形成規(guī)模化種植,并且成為瓜農(nóng)創(chuàng)收的重要經(jīng)濟作物。東南的江淮、閩浙地區(qū)也開始大范圍推廣栽培,只是較北方品種體積稍小,味道也不太濃厚。至正四年(1344)《金陵新志》“果之品”條記有西瓜④[元]張鉉:至正《金陵新志》卷7《田賦志·物產(chǎn)》,《宋元方志叢刊》,中華書局,1990年影印本,第6冊,第5638頁。。李鵬飛《三元參贊延壽書》(1291)說:“西瓜,甚解暑毒。北人稟厚,食慣;南人稟薄,不宜。多食至于霍亂、冷病,終身不除?!雹荩墼堇铢i飛:《三元參贊延壽書》,中國書店,1987年影印本,第109頁。李氏為元初皖南青陽縣人,其言以今觀之未免片面武斷,卻也反映了當時江南地區(qū)西瓜種植落后于北方。王禎《農(nóng)書》(1313)亦云:“北方種者甚多,以供歲計。今南方江淮、閩浙間亦效種,比北方差小,味頗減爾。”⑥王毓瑚校:《王禎農(nóng)書》,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1年,第96頁。盡管如此,南方部分地區(qū)還是有質地相對優(yōu)良的西瓜品種出現(xiàn)。元至順四年(1333)《鎮(zhèn)江志》“果”條載:“西瓜,本自西羌來,故名‘西瓜’。其形有圓有橢,子有紅、黑、黃三種。剖之子稀而肌理若卷云者,名‘云頭瓜’,味尤甘?!雹撸墼萦嵯t敚骸吨另樻?zhèn)江志》卷4《土產(chǎn)》,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校點本,第137頁。
明代,西瓜種植在南北各地繼續(xù)推進,栽培技術更加成熟,品種資源也日益豐富,種植面積和規(guī)模都顯著增加。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和福建是西瓜栽培最為集中的地區(qū),山西、陜西、云南也是重要的西瓜產(chǎn)區(qū)。此時南北方西瓜的發(fā)展情況仍然不平衡,但是差距在逐漸縮小。李時珍《本草綱目》(1578)指出:“今則南北皆有,而南方者味稍不及”⑧[明]李時珍撰,劉衡如、劉山詠校注:《〈本草綱目〉新校注本》,華夏出版社,2008年,第1264頁。,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1607)亦曰:“今北方處處有之,南方者味不及也。”⑨[明]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亨部》卷4《果譜四》,《故宮珍本叢刊》,海南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471冊,第400頁。盡管如此,南方的西瓜種植仍然表現(xiàn)出非常強勁的增長態(tài)勢。農(nóng)人們積極學習先進生產(chǎn)技藝,培育出適宜當?shù)仫L土的西瓜品種,逐漸形成新的優(yōu)質瓜產(chǎn)區(qū)。位于江西省中南部的泰和縣在明代中期以前并不種植西瓜,每逢夏季都要前往南面的贛州和北邊的吉水采購價格不菲的劣質瓜。弘治初年,來自北方瓜鄉(xiāng)山東館陶縣(今屬河北?。┑男炀V擔任淘金驛的驛丞。他傳授當?shù)匕傩辗N瓜之法,大獲成功。從此,泰和所種西瓜高產(chǎn)美味,淘金驛也成為西瓜著名產(chǎn)地?!拔鞴希禾越痼A地方出。舊無此種,邑人六七月間皆往贛州及吉水大洲販賣。二處之瓜小而且淡,其價頗貴。弘治初年,驛丞山東館陶縣人徐綱來任,始教民種之,由是盡得其法,而種之者益廣。其大如斗,味亦甘美,與北方之產(chǎn)無異。城西李穆詩:‘淘金上下十余家,弘治年來盡種瓜。斈得徐丞培養(yǎng)法,如今翻向北人夸?!ā短┖涂h志》)”⑩[元](題)胡古愚:《樹藝篇·果部》卷8《西瓜》,《續(xù)修四庫全書·子部·農(nóng)家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977冊,第738頁。根據(jù)書中大量征引明人文獻可以推知《樹藝篇》實應成書于明代萬歷中期。此處的《泰和縣志》為唐伯元、梁庚等纂修的萬歷《泰和志》,刊行于萬歷七年(1579)。。江南農(nóng)業(yè)向來發(fā)達,在西瓜栽培方面也是可圈可點,許多質量上乘、馳名遐邇的西瓜品種被培育成功。“薦福瓜,出蘇州府城南二十里;蔣市瓜、牌樓市瓜皆美,出太倉州;一種陽溪瓜,秋生冬熟,形略長扁而大,瓤色如胭脂,味最美,可留至次年,云是異人所遺之?!雹伲勖鳎萃跸髸x:《二如亭群芳譜·亨部》卷4《果譜四》,《故宮珍本叢刊》,海南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第471冊,第401頁。明朝中后期,西瓜經(jīng)由閩粵移民從海路傳入臺灣地區(qū)。
清朝的西瓜生產(chǎn)盛極一時,達到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頂峰。除卻西藏、黑龍江,其余各省都有西瓜的種植。河北(含京津)、山東、河南仍然是最主要的瓜區(qū),山西、陜西、江蘇(含上海)、浙江、福建(含臺灣)則次之。西瓜生產(chǎn)的分布表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并且越是主產(chǎn)區(qū)越發(fā)明顯:瓜區(qū)基本依傍于河川、海濱,呈帶狀集中分布。北方的黃河、海河、汾河、渭河流域,南方的珠江流域以及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流域都是盛產(chǎn)優(yōu)質西瓜的地區(qū)。民國時期,西瓜生產(chǎn)基本沿襲了清代情形,但在總體上較清朝遜色不少,局部地區(qū)甚至一度出現(xiàn)衰退的跡象。究其原因,應該是由連年戰(zhàn)亂、災荒頻仍以及因循守舊的生產(chǎn)技術導致。傳統(tǒng)地方品種的豐富多樣是這一時期西瓜生產(chǎn)發(fā)展的另一重要特點。三白瓜、三結義、喇嘛瓜(西洋枕)、北瓜、馬鈴瓜、雪練、橄欖瓜、西番蓮、衛(wèi)瓜、米子瓜、臺灣瓜等都是頗具特色而廣泛種植的西瓜品種。此外,外洋品種的引進進一步強化了中國西瓜種質資源的多樣性,也是這一時期西瓜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清康熙年間,山東德州人蕭惟豫喜愛種瓜,得到西洋瓜種后試種,獲得豐收。其摯友田雯贊曰:“一般更有西洋種,剖之如乳傾壺漿。子面有紋細于發(fā),蒼頡鳥篆爭微茫?!雹诘拦狻稘细尽肪?0《藝文六·德州詩》,《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鳳凰出版社,2004年影印本,第3冊,第570 頁;蕭惟豫:《田山姜原韻》,《但吟草》卷7,《清代詩文集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影印本,第149 冊,第247 頁;田雯:《種瓜行贈韓坡》,《古歡堂集·山姜詩選·七言古詩》卷3,《清代詩文集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影印本,第138冊,第272頁。江蘇崇明縣(今屬上海市)“近有一種,來自西洋,名‘水梨瓜’,金黃色,甘脆,味更佳”③雍正《崇明縣志》卷9《物產(chǎn)》,清雍正五年(1727)抄本,第13頁。。江蘇如皋縣“近李家堡有洋瓜種,瓤作嫩黃,犀黑色,上泐玉紋,暑月剖之,真脆若嚼冰、甘如啖蔗矣”④乾隆《如皋縣志》卷17《食貨志上·物產(chǎn)》,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第8頁。。晚清民國時期,域外品種不斷涌入。民國初年,江蘇上??h(今屬上海市)大量種植日本品種西瓜:“東洋西瓜,產(chǎn)江橋區(qū)、吳淞江一帶及閔行等處。四月初下種,七日發(fā)生。比之邑產(chǎn),蔓較細,葉較長。結實橢圓形,六月成熟,小者五六斤,大者十余斤。瓤有紅、黃、白之別,黃者味最甘美,子赤色。今曹行、蒲淞等處均植之,俗名‘枕頭西瓜’,種自日本傳來?!雹菝駠渡虾?h續(xù)志》卷8《物產(chǎn)》,民國七年(1918)刻本,第4頁。江蘇嘉定縣(今屬上海市)“又一種曰‘洋西瓜’,似本種較小,味尤甘。均三月種,六七月成熟,運售上海,數(shù)頗不少”⑥民國《嘉定縣續(xù)志》卷5《風土志·物產(chǎn)》,民國十九年(1930)鉛印本,第21頁。。吉林東豐縣“近有一種名‘洋西瓜’者,形圓略長,瓤淡紅色,味尤甘美,夏日消渴之上品也”⑦民國《東豐縣志》卷1《地理志·物產(chǎn)》,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第24頁。。河北景縣“另有一種自外洋運入者,熟時莖、葉及瓜均變黃色,俗名‘洋西瓜’,邑內種者甚少”。⑧民國《景縣志》卷2《產(chǎn)業(yè)志·物產(chǎn)品類》,《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影印本,第500號,第317頁。山東齊河縣“洋瓜種最盛,瓤作嫩黃,犀黑色,上泐玉紋,暑月剖之,真脆若嚼冰、甘如啖蔗矣”⑨民國《齊河縣志》卷17《實業(yè)志·瓜類》,《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鳳凰出版社,2004年影印本,第13冊,第118頁。已據(jù)第135頁《勘誤表》修改。。湖北麻城縣“又一種曰‘洋西瓜’,似本種較小,味尤甘”⑩民國《麻城縣志續(xù)編》卷3《食貨志·物產(chǎn)》,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第31頁。。西瓜的生育期較短,種植的行距和株距較大,非常適合間作套種。蔬菜、芝麻、棉花、玉米、花生等多種作物都可以與西瓜間套。在清代的河北遵化,“甜瓜……州人多與西瓜同田種之”①光緒《遵化通志》卷15《輿地·物產(chǎn)》,《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影印本,第22冊,第289頁。。民國時期,獻縣施行西瓜、芝麻套種,既可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實現(xiàn)瓜糧雙豐收,又可肥沃土壤。“邑人與脂麻同種,脂麻未開花,而瓜已可摘,及瓜摘已畢,而脂麻結莢矣。不但一地產(chǎn)二物,兼可肥地。諺所謂‘要發(fā)家,脂麻瓜’者即此種也(沙地宜之)?!雹诿駠东I縣志》卷16《故實志四·物產(chǎn)篇四之四》,《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影印本,第49冊,第413頁。
以上西瓜在中國的引種傳播過程也可以抽象為點、線、面、體四級三維進階模式。在西瓜的每次初期引種階段,即契丹千里跋涉征討回紇、洪皓攜種逃歸江南、庚子嘉熙北游得回回瓜、施州秦郡守推廣西瓜種植、元軍引薛瓜入廣州、泰和淘金驛徐綱教種西瓜等,都可視為點到點的傳播方式。西瓜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廣,雖然各種土質均可進行栽培,但是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沙壤土最為理想,非常有利于根系發(fā)育。這一屬性決定了西瓜更容易在沿河流地帶種植,江河一線往往成為最先發(fā)展西瓜栽培的區(qū)域。以河流兩側的瓜區(qū)為中心,西瓜種植再逐步向外緣蔓延擴張,呈面狀鋪展開來。隨著栽培技術的提高和種植資源的豐裕,南北各地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總結出形式多樣的西瓜立體高效種植模式。光、熱、水、氣等自然資源得以充分配置,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復種指數(shù)也顯著增加。原本不適宜耕作的山區(qū)、砂石等瘠薄之地也被改造為瓜田,西瓜種植在空間上實現(xiàn)立體發(fā)展。西瓜全方位、成規(guī)模、立體式的快速推廣傳播,為其成功融入、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與番茄、辣椒、向日葵等域外引種作物不同,西瓜最早在中國史籍中亮相即是以食物的身份,而非觀賞植物或其他。西瓜是一種優(yōu)質食物原料。它存在的意義并不純粹是為了果腹之用,更多的在于增添生活樂趣。中國古代以“味”為“美”,認為五覺快感、心靈快感與其對象相同,均是“味”,均是“美”③祁志祥:《以“味”為“美”:中國古代關于美本質的哲學界定》,《學術月刊》2002年第1期。。明人王世懋曰:“西瓜……瓜中第一美味”④[明]王世懋:《學圃雜疏》,《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第1355冊,第13頁。,晚明學者張岱也認為:“西瓜生于六月,享盡天福”⑤[明]張岱:《陶庵夢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5頁。。中國人食用西瓜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直接生食、加工熟食皆可,皮、瓤都可以用來腌漬成醬菜,西瓜籽能夠晾曬、炒制為美味可口的西瓜子:“其用,瓤可生食,子可炒食,瓜皮鹽腌或糖漬可作蔬。”⑥民國《沙河縣志》卷6《物產(chǎn)志上·果類》,《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影印本,第72頁。此外,西瓜還是多個傳統(tǒng)歲時節(jié)日中的必備食品。
西瓜的種類歸屬比較特殊:按照栽培方式來說,它屬于蔬菜;按照食用方式來說,它又跟水果類似,可以直接切開食用。西瓜水分豐富,味道甘甜,炎天食用清涼消渴,頓感暢快淋漓。西瓜的一些特殊品種也具有質地優(yōu)良的特點:“北瓜,似西瓜而長,皮綠瓤紅,味亦甘美?!雹咔 度绺蘅h志》卷17《食貨志上·物產(chǎn)》,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第8頁。西瓜優(yōu)良的自然特性,使得它成功引種后地位迅速超越源自中國本土的另外一種重要消夏果瓜——甜瓜(香瓜)。
西瓜之性寒涼,是上等的清暑、解酒佳品,被稱為“天生白虎湯”。清初徐元文寫道:“瓜熟離離薦,園疇歲亦登。名應自西極,色豈羨東陵。剖實丹霞絢,浮甘碧玉澄。借茲銷內熱,絕勝飲寒冰?!雹啵矍澹菪煸模骸逗?jīng)堂集》卷5《詩五·西瓜》,清康熙刻本,第7頁。食用前倘若先浸入冷水中鎮(zhèn)上一段時間再食用,感覺更是妙不可言。歷代文人騷客對此不吝筆墨,美譽紛紛。明季張岱《陶庵夢憶·雷殿》載:“烏龍井水,水涼冽激齒。下午著人投西瓜浸之,夜剖食,寒栗逼人,可讎三伏?!雹伲勖鳎輳堘罚骸短这謮魬洝罚虾9偶霭嫔?,1982年,第62頁。清人高士奇云:“西瓜,各種:皮有青,有綠;瓤有深紅,有淡紅,有白,有淡黃;子有紅,有黑,有白;迥不相類。炎歊正酷,浸以寒泉,會客剖嘗,涼沁心腑,不啻飲沆瀣、吸石乳也?!雹冢矍澹莞呤科妫骸侗笔МY錄》,《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第1355冊,第38頁??滴跄觊g,宗室文昭在盛夏時節(jié)以井水鎮(zhèn)過的大西瓜招待客人,賦詩曰:“棱棱蒼綠帶微殷,夜貯筠籠系井間。擎岀團如銅斗大,切開并作象梳彎。瓤涵艷艷胭脂水,子吐離離玳瑁斑。最是茶余消午渴,分嘗熱客坐成圜?!雹郏矍澹菸恼眩骸蹲洗避幵娂ひ枷づc客食西瓜分韻》,清雍正刻本,第18a頁。云南地區(qū)有一種很流行的“賽紅”游戲,指西瓜辨其紅白以為勝負,這在烈日炎炎里享受清涼西瓜的同時又增添了些許樂趣。清人吳應牧《滇南雜詠》詩云:“閑憩柳陰思解渴,賽紅爭劈蜜瓤瓜?!雹芮 对颇贤ㄖ尽肪?9《藝文十》,清乾隆元年(1736)刻本,第48頁。元代農(nóng)學家王禎認為,人們在出現(xiàn)“宿酲未解,病暍未蘇”的情況時,如果食用西瓜,便會有“醍醐灌頂,甘露灑心”的快感,久醉不醒、中暑難捱的情形自然就蹤影全無⑤王毓瑚校:《王禎農(nóng)書》,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1年,第96頁。。清初汪文柏賦詩贊曰:“梅子黃時破碧瓜,掀髯一笑嚼流霞。盡消殘醉留余爽,那用盧仝七椀茶?!雹蓿矍澹萃粑陌兀骸犊峦ビ嗔暋肪?0《七言絕句·端陽前三日食西瓜》,清康熙刻本,第14頁。
清代江南地區(qū)有喝燒酒、吃西瓜的習慣。江蘇昆山人龔煒有一摯友名葛韶九,二人“嘗于寒夜共飲小齋,酒后剖西瓜相餉,詰朝別去,見桌上遺詩一絕,有‘殷勤捧出非無意,一片冰心沁我腸’句”⑦[清]龔煒:《巢林筆談》,中華書局,1981年,第226頁。。梁章鉅曾以軍機章京的身份拜謁大臣松筠,“余時值酷暑,公以燒酒及西瓜餉余?!雹啵矍澹萘赫骡牐骸稓w田瑣記》,中華書局,1981年,第110頁。梁章鉅在嘉慶二十三年(1818)經(jīng)考選任職軍機章京,入直軍機處?!坝喾骄庉嬡姍C題名”,梁、松二人會面應在該年或翌年。松筠本蒙古正藍旗人,嘉慶十四年(1809)以后曾任兩江總督,應是知曉江南食瓜風俗,并深受影響,故而在暑天以燒酒、西瓜待客。西瓜搭配酒水的飲食習俗也同樣流行于湖南地區(qū),“湘人以水寒之故,于食瓜時必加酒于瓜汁中,而棄其渣?!雹幔勖駠菪扃妫骸肚灏揞愨n》,中華書局,1986年,第6528頁。
在官宦富貴人家,食用切開的西瓜,尤其是招待重要客人時,就連盛放西瓜的盤碟都十分講究。晚清大將魁玉少時念私塾,其母十分重視優(yōu)待塾師,“魁之母夫人日必自入庖,督視庖人治饌。暑日供西瓜,紅瓤者承以綠瓷碟,黃瓤者承以白瓷碟,必以顏色相配也”⑩[民國]徐珂:《清稗類鈔》,中華書局,1986年,第6418頁。。望子成龍,細致如此,魁母真可謂用心良苦。
新疆地區(qū)非常喜愛食用西瓜。迪化(今烏魯木齊)“冬、春之交且有之。蓋其地沍寒而成熟遲,且食之足以解煤毒也”?[民國]徐珂:《清稗類鈔》,中華書局,1986年,第6528頁。。伊犁有冬天吃西瓜的習俗,他們認為西瓜可以祛病健身,有“嚴冬半塊瓜,藥劑不用抓”之諺。西北許多地方都將西瓜視為“寶瓜”,因為它的營養(yǎng)價值和醫(yī)療功效都相當高。清代華北地區(qū)的西瓜一般成熟較晚,多于立秋甚至中秋前后采摘,有人就將一些西瓜貯藏起來,待到寒冬時節(jié)取出享用,滋味非凡??滴跄觊g的文昭即有詩記曰:“君家藏得炎天實,皮綠依然肉尚紅。屈指別來余百日,寒宵相見暖房中?!?[清]文昭:《紫幢軒詩集·瓢居草·廉泉送西瓜》,清雍正刻本,第9頁。
生食之外,西瓜還是進行烹飪加工熟食的重要食料。它可以被用來烹煮豬肉,《清稗類鈔·西瓜煮豬肉》記載了兩種方法。第一種,“瀝西瓜之汁以代水,此外照煮肉普通法,惟重用冰糖,其味與蜜炙肉相伯仲”;第二種方法是“去瓜蓋及瓤與子,置肉于中,煮之,續(xù)加酒醬之屬,熟后傾肉于碗中,則味腴而清。”①[民國]徐珂:《清稗類鈔》,中華書局,1986年,第6428頁。
西瓜蒸雞的做法與上述第二種方法類似,具體步驟是:“于瓜頂切一片,去瓤,乃入切成整塊之嫩雞、蘑菇、水、鹽各物于中,或用雞湯及燉熟之雞肉、火腿亦可,如是則蒸半小時足矣。蓋上瓜片,將瓜盛于大碗,隔水蒸三小時,取出,去皮食之?!雹冢勖駠菪扃妫骸肚灏揞愨n》,中華書局,1986年,第6455頁。蘇南地區(qū)也有西瓜鴨這個菜品:“西瓜去瓤,置鴨其中,蒸之,清鮮可口,名為西瓜鴨,我們的蘇菜館中,夏日往往有這一色的肴饌”③[民國]逸梅:《夏令食品·西瓜的種種》,《益世報(天津)》,1933年7月9日。。西瓜鴨還有另外一種做法,“用紅西瓜瓤,盛入麻布小囊中,清蒸老鴨。食時取去瓜瓤,但覺清香無比,且毫無鴨騷味,又不覺油膩?!雹埽勖駠輭鸦冢骸端墓鲜匙V》,《申報》1928年7月30日。無論西瓜蒸雞還是西瓜蒸鴨,這種菜品一般都被稱為“西瓜盅”。
西瓜盅是清宮夏令名饌,味道清醇鮮美,頗受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青睞。據(jù)《慈禧野史》第九回《御膳房》記載:“到了夏天,各種瓜果都上市了,御膳房里的廚夫,便得利用它們來做幾種時鮮的特菜,供上去孝敬太后。其中有一種為太后所最欣賞的,那是‘西瓜盅’。它的制法是把西瓜中的瓜瓤一起挖去,而把切就的雞丁、火腿丁、新鮮蓮子、龍眼、胡桃、松子、杏仁等等裝進去,重復蓋好,隔著水用文火來燉,燉上了幾個鐘頭就行了,其味之清醇鮮美,我們不難想象得之?!雹荩勖駠莸慢g:《慈禧野史》,遼沈書社,1994年,第62頁?!洞褥笆贰酚置洞褥笏缴顚嶄洝坊颉队憧~緲錄》。西瓜盅逐漸成為一道清宮御宴的名菜。后來,該菜肴走出宮廷,很快盛行于各地官府衙門,在北京、廣州以及江蘇、山東等繁華地區(qū)成為夏令名饌。
民國時期,又出現(xiàn)了一種新奇的西瓜食用方法,就是用油炸著吃:“取冰西瓜瓤,切厚片,蘸以雞蛋面粉之糊,入滾油中炸之,立即取出。(切勿過久)蘸白糖食之,骨酥無比。北方筵席,盛暑時每用炸冰塊,然較此遠遜矣?!雹蓿勖駠輭鸦冢骸端墓鲜匙V》,《申報》1928年7月30日。
西瓜皮本為尋常之物,食瓜之后一般隨意丟棄,但是以其與火腿一起煨煮,也別有一番風味。其具體做法是:“先去瓤,切皮成寸許長方形之小塊,再去外層青皮,加蘑菇、香蕈、水、鹽,與火腿同煨二三小時取出,味鮮而甘,不知者必疑其為冬瓜也?!雹撸勖駠菪扃妫骸肚灏揞愨n》,中華書局,1986年,第6443頁。
生吃、熟烹之外,人們還把西瓜加工成西瓜膏、西瓜糕以及西瓜醬等?!捌げ豢班?,亦可蜜煎、醬藏”⑧[明]李時珍撰,劉衡如、劉山詠校注:《〈本草綱目〉新校注本》,華夏出版社,2008年,第1264頁。。清代光緒廣東《潮陽縣志·物產(chǎn)》云:“西瓜,實大如斗,皮青肉紅,味甘如蜜。潮人多取以漬糖,名曰‘西瓜膏’;又用以拌豆豉,名曰‘香豉’?!雹峁饩w《潮陽縣志》卷12《物產(chǎn)》,《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影印本,第12號,第155頁。也有取西瓜做成西瓜糕者,嘉慶廣東《澄海縣志》曰:“西瓜可作西瓜糕,又制以為蔬,肉與皮并取之?!雹饧螒c《澄海縣志》卷23《物產(chǎn)》,《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第62號,第277頁。光緒廣東《潮州府志》載:“揭陽人能作西瓜糕,又制肉以為蔬,蓋肉與皮并取之?!?光緒《潮州府志》卷39《物產(chǎn)》,《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第46號,第959-960頁。乾隆年間,飲食專著《醒園錄》記有煮西瓜糕的詳細方法:“揀上好大西瓜劈開,刮瓤撈起另處,瓜汁另作一處。先將瓜瓤瀝水下鍋煮滾,再下瓜瓤同煮,至發(fā)粘,取起秤重,與糖對配。將糖同另處瓜汁下鍋煮滾,然后下瓜瓤煮至滴水不散,取起用罐裝貯(具子另揀炒香,取仁下去)。如久雨潮濕發(fā)霉,將浮面霉點用筷子揀去,連罐坐慢火爐上,徐徐滾之,取起勿動。”①[清]李化楠:《醒園錄》,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84年,第44頁。也有把嫩小的西瓜腌漬為菹的:“西瓜,瓊山大來多而大。嫩小者腌漬為菹?!雹冢勖鳎蔹S胄:《正德瓊臺志》,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163頁。據(jù)《清稗類鈔·孝欽后之飲食品》所記,慈禧太后用餐頗為奢靡精美,西瓜皮常利用特殊工藝加工為可口小咸菜,“御廚供膳,小菜俱盛以碟,如腌西瓜皮之類,亦燦然大備,其味精絕,聞別有泡制之方。”③[民國]徐珂:《清稗類鈔》,中華書局,1986年,第3294頁。
江南百姓喜愛甜味食物。江蘇常州一帶,南宋末年至明朝初年,都樂于將蜂蜜拌入西瓜瓤中,存放十幾天后再飲用,甘美異常④[南宋]咸淳《重修毗陵志》卷13《風土·土產(chǎn)》,明初(1368-1464)刻本,第9 頁;[南宋]咸淳《重修毗陵志》卷13《風土·土產(chǎn)》,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刻本,第9 頁;成化《重修毗陵志》卷8《食貨·土產(chǎn)》,明成化二十年(1484)刻本,第7頁。。明成祖遷都北京后,此俗得以北傳,如河北保定人食用西瓜時也是“刳其中,漬以蜜,經(jīng)旬皆成汁,渴飲甚佳”⑤弘治《重修保定志》卷7《食貨·土產(chǎn)》,明弘治七年(1494)刻本,第5頁。。明代河南、河北等地區(qū)盛產(chǎn)西瓜,人們還利用西瓜釀造成酒,如“中州之西瓜酒、柿酒、棗酒”⑥[明]顧起元:《客座贅語》,中華書局,1987年,第305頁。云云。清人周亮工記載:“(直隸)內丘喬盤石鴻臚,善以西瓜釀酒,味冽而性涼,頗宜予。……宿予柏子亭中,又傾瓜瓤酒五經(jīng)去。予有‘深卮隸事瓜瓤酒,小雪留人柏子亭’之句?!雹撸矍澹葜芰凉ぃ骸稌啊罚虾9偶霭嫔?,1981年,第116頁。
西瓜的種類根據(jù)用途不同可以劃分為鮮食西瓜和籽用西瓜。其中,籽用西瓜也俗稱打瓜,是西瓜的一個品種,又名瓜子瓜、籽瓜、子瓜、北瓜等,在南方部分地區(qū)也常稱為洗子瓜。不獨打瓜,普通西瓜的瓜籽亦可拿來食用。西瓜子中富含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本草綱目》曰:“其瓜子曝裂取仁,生食、炒熟俱佳。”⑧[明]李時珍撰,劉衡如、劉山詠校注:《〈本草綱目〉新校注本》,華夏出版社,2008年,第1264頁。
中國嗑瓜子的傳統(tǒng)民俗由來已久,且早期的瓜子僅指西瓜子。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記》已經(jīng)將“瓜子”作為幽燕地區(qū)的土產(chǎn)加以記載。實際上,食用西瓜子在西瓜最初傳入時就開始了。中國人采食加工堅果的歷史相當悠久,對西瓜子自然也不會漠然置之。另外,打瓜果實較小,瓜皮也厚,瓜瓤呈白色或淡黃色,味道稍甜或微酸,種籽偏大,故而以出產(chǎn)瓜子為主要用途,止渴解熱則屬次要。南宋初年,亦即金人進駐中原后不久,隨著西瓜的迅速推廣普及,西瓜子成為中國百姓的常見食品,嗑瓜子也因之成俗。元代王禎《農(nóng)書》最早記載了瓜子的薦茶功用:“(西瓜)其子曝干取仁,用薦茶亦得?!雹嵬踟购餍#骸锻醯澽r(nóng)書》,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1年,第96頁。西瓜子引發(fā)中國人的嗑瓜子風氣,并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均占居絕對主導地位。美洲作物傳入中國之后,葵花子、南(倭)瓜子搭上西瓜子的“順風車”,成為瓜子一族的新成員。然而在明清時期,嗑西瓜子仍然特別流行,遠盛于后兩者。直到民國中后期,它們才逐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打瓜味道雖酸甜各異,但種籽體積皆大,可資利用。各地的方志保存了關于打瓜和瓜子的大量記載,清乾隆三十年(1765)河北《涿州志》記載:“西瓜……其味酸而大者,土人種之,歲收其子?!雹馇 朵弥葜尽肪?《食貨志下·物產(chǎn)》,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第6頁。光緒三十四年(1908)遼寧《海城縣志》云:“西瓜……其味酸、子大者名‘打瓜’,專取子充用?!?光緒《海城縣志》卷《物產(chǎn)·植物》,《中國地方志集成·遼寧府縣志輯》,鳳凰出版社,2006年影印本,第5冊,第23頁。宣統(tǒng)云南《續(xù)蒙自縣志》載:“西瓜……種子之仁為酒席間食品?!雹傩y(tǒng)《續(xù)蒙自縣志》卷2《物產(chǎn)志·植物》,《中國地方志集成·云南府縣志輯》,鳳凰出版社,2009年影印本,第49冊,第176頁。民國二十年(1931)吉林《東豐縣志》載:“打瓜,形如西瓜,瓤有紅、黃、白各色,味亦甘美,但遜于西瓜焉。子特大,熟則剖取之,拌油炒之,俗稱‘瓜子’,味香美?!雹诿駠稏|豐縣志》卷1《地理志·物產(chǎn)》,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第24頁。瓜子較西瓜(打瓜)本身更易運輸和儲存,經(jīng)濟效益顯著,因而是理想的商品,往來販運求利者甚夥。光緒十二年(1886)《遵化通志》載:“又一種,形似西瓜而小,殊乏甘味,惟其子較西瓜子大而同用,俗呼‘打瓜’。土人于瘠地種之,熟時取其子鬻之,棄其皮與瓤,爛可以肥地。”③光緒《遵化通志》卷15《輿地·物產(chǎn)》,《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影印本,第22冊,第289頁。山東膠縣(今膠州市)稱打瓜為子瓜,瓜農(nóng)“多種之,裝其子于海舶,為出口貨大宗”④民國《增修膠志》卷9《物產(chǎn)》,《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鳳凰出版社,2004年影印本,第42冊,第110頁。。民國二十二年(1933)山東《東明縣志》曰:“打瓜,絕類西瓜而較小,瓤甜亦遜西瓜;惟子較大,經(jīng)炒制后可食;系土產(chǎn)之大宗,行銷外境?!雹菝駠稏|明縣志》卷4《輿地志·物產(chǎn)》,《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鳳凰出版社,2004年影印本,第86冊,第33頁。
熟諳中國世俗社會、經(jīng)典書籍和多族語言的著名漢學家、法國傳教士古伯察(EvaristeRégisHuc,1813-1860)在游歷中國南北多地之后,于1854 年寫成兩卷本《中華帝國紀行》(A Journey through the Chinese Empire),書中以詼諧又稍嫌夸張的手法描摹和記載了19 世紀中葉清朝社會大眾普遍嗜食西瓜子的情形。⑥[法]古伯察著,張子清、王雪飛、馮冬譯:《中華帝國紀行(下)》,南京出版社,2006年,第22頁。中國人一向主張與自然、社會和諧相處的生存?zhèn)惱碓瓌t,反對暴殄天物,這與西方基督教文化不甚相同。常年大規(guī)模種植西瓜,間或免費供食路人,都絕非僅僅為得到西瓜子。大量加工食用西瓜子只是出于對西瓜物盡其用的考慮。在對自然的自由索取和充分利用之間求得平衡,對食物原料的開發(fā)加工力爭無所棄遺,這是中國的優(yōu)秀飲食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倫理和處世智慧。要之,較為合適的說法是,西瓜的廣泛栽培為中國人帶來了西瓜子這一休閑美食,而非相反。西瓜子炒制之后口感甘香宜人,來源廣泛而穩(wěn)定,加工方法簡便易行,這些因素決定了其物美價廉的親民屬性。
拋卻本身的營養(yǎng)價值和口感不論,西瓜子之所以頻頻現(xiàn)身于飲宴聚會的場合,從本質上說它是中國合餐制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這就跟大家團坐一起分食餃子、湯圓一樣,追求的是共享團圓的感受,營造的是其樂融融的氛圍。中國曾長期實行分餐制,后來隨著民族融合程度加深、速度加快,還有高足桌椅的出現(xiàn)和普及,宋代開始,合餐制正式取代分餐制,成為主流的飲食方式。恰巧,西瓜于兩宋之際全面進入漢地。西瓜以及西瓜子的合餐分食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風俗習慣了。反過來看,體量碩大、口感甘美、種籽豐富等自然屬性,也是西瓜和西瓜子成為合餐對象的重要條件。應該辯證地看待西瓜、西瓜子兩者與傳統(tǒng)飲食文化之間的關系。
綜上所述,西瓜源自域外,遼代初年即在燕北之地種植,后來才逐漸推廣到中國全境。依時間序列維度分析,這一歷史過程可以分為北國立足、西瓜南渡、南北并進和全面發(fā)展等四個階段,同時該過程又呈現(xiàn)一種點、線、面、體四級三維進階模式。中國西瓜的傳播推廣過程具有迅速、高效、廣泛等顯著特征,這是西瓜成為各地常產(chǎn)的有力保證,也是其與傳統(tǒng)飲食文化體系成功融合的必要前提。中國人食用西瓜的方式方法豐富多彩,有些甚至是別出心裁:刀剖生食以消渴解酲、加工烹飪以輔制熟食,鹽腌糖漬以增味正餐,晾曬炒制以獲取瓜子。西瓜還是元旦(春節(jié))、端午、薦新、立秋、七夕、中秋等多個傳統(tǒng)歲時節(jié)日中的必需果品,是一種跨越所有飲食文化階層的優(yōu)質食品。
通過對西瓜在中國傳播推廣歷史的系統(tǒng)考察,我們認為西瓜的引種傳播既是一個過程,又是一個系統(tǒng)。所謂過程,是指西瓜傳播具有明顯的動態(tài)性、序列性和結構性等特征。所謂系統(tǒng),則是在更為綜合的層面上考慮西瓜傳播史,具體指將其視為一個由若干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元素或過程構成并執(zhí)行特定功能的復雜有機整體。該傳播系統(tǒng)的運行不僅受到物種、人物和技術等內部結構的制約,而且受到農(nóng)業(yè)、社會和人文等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并與之保持密切互動關系。
此外,西瓜的引種及本土化進程是中外互通、南北交流和民族融合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樣地,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在保持區(qū)域差異性和相對獨立性的同時,也在積極引進或被動接受新的外來元素,是一個多元交匯的綜合性開放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