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孫玉林,江祖彬,童光森,馮明會*
1. 嶺南師范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湛江 524048);2. 四川旅游學院(成都 610100)
雞肉為傳統(tǒng)的肉類品種,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等特點,國內對雞肉的烹調方式多樣,北方多以燒、燜、炸、烤等烹調方法較多,南方多以煲、燜、白切等烹調方法為主。在兩廣地區(qū)有“無雞不成宴”的說法,這里的雞通常做法就是白切。白切雞是兩廣家喻戶曉的一道傳統(tǒng)名菜,其色潔白帶油黃,皮爽柔滑,原汁原味,深受食者喜愛,但除嶺南部分地區(qū),白切雞在其他地區(qū)比較少見[1]。通過文獻分析與實地訪談,發(fā)現(xiàn)其主要原因是受飲食習慣以及成品口味影響。隨著飲食文化多元發(fā)展,白切雞在非嶺南地區(qū)的接受程度逐漸增加,但是由于受食材限制,成品口味差異較大。
兩廣地區(qū)烹調注重食材的選取,相對其他地區(qū)對食材的品質要求更嚴格,由此可以看出雞的品種對白切雞成菜品質的重要性?;诖?,研究選用傳統(tǒng)制作工藝,對比非食白切雞地區(qū)的北京油雞、浙江仙居雞與食白切雞地區(qū)的廣西三黃雞、廣東清遠麻雞、海南文昌雞制作的白切雞成菜效果,通過分析成品的產品得率、保水性、pH變化規(guī)律、質構分析、感官評價、菌落總數(shù)等指標,科學地分析不同品種雞烹制白切雞出品品質的差異性,對白切雞菜肴食材的選擇提供參考依據(jù),也為相關菜肴制作加工食材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jù)[2]。
1.1.1 材料
北京油雞(北京百年栗園生態(tài)農業(yè)有限公司)、浙江仙居雞(壹娘生鮮官方旗艦店)、廣西三黃雞(廣西玉林生鮮)、廣東清遠麻雞(自然鏈生鮮旗艦店)、海南文昌雞(永達孚食品專營店)、食用鹽(中鹽成都公司)。所有藥品為國產分析純,營養(yǎng)瓊脂培養(yǎng)基依據(jù)GB/T 4789.23—2003配制。
1.1.2 主要設備
低溫冰柜,粵海牌HX-55-30 BN;真空包裝機,鼎業(yè)機械 DZ 400-2 SB;電子天平,上海越平電子精密天平JA 1003 B;質構分析儀,勞埃德LLOYD TA 1型;Scan 1200自動菌落計數(shù)器,上海書俊儀器設備有限公司;無菌超凈工作臺,蘇州金大凈化設備有限公司;電磁爐,九陽C 21-SH 820;其他烹飪加工器皿均由四川旅游學院實驗室提供。
1.2.1 試驗設計
試驗主要通過不同品種的雞在相同工藝環(huán)境下進行加工,對比不同品種雞的成品效果的差異性。雞的選取考慮到南北差異,分別選取北方地區(qū)代表的北京油雞、長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浙江仙居雞,以及在食用白切雞地區(qū)比較有代表性的海南文昌雞、廣西三黃雞、清遠麻雞。制作工藝在傳統(tǒng)工藝基礎上,通過咨詢行業(yè)專家結合工業(yè)化生產手段確定。在成品品質對比方面,除了選用常規(guī)理化分析成品產品得率、保水性、pH、質構分析、菌落總數(shù)等指標外,還增加了感官評價,將理化指標與人感官評價有效結合,更清晰分析不同品種雞的成品差異[3]。
1.2.2 白切雞加工工藝流程
原料初加工→漂水→預煮→浸煮→冰水冷浸→包裝→成品
1.2.3 白切雞加工操作要點
1) 原料初加工:選取日齡120 d,光雞凈質量1 kg的雞,將整只雞去毛成凈料,腹開,去除雞內臟及表面油脂。
2) 漂水:將初加工處理好的雞放入清水中漂洗10 min,漂去多余血污等,并充分吸水。
3) 預煮:將雞用掛鉤掛住雞翅根部,入100 ℃水中浸煮5 s,提起,瀝干腹腔內水分,10 s后再一次入100 ℃水中浸煮5 s,反復5次。
4) 浸煮:將水溫設置為85 ℃,放入雞,浸煮21 min。
5) 冰水冷浸:將浸煮后的雞放入冰水中冷浸15 min,瀝干水分。
6) 包裝:將制好的白切雞用無菌袋密封包裝,置于0~4 ℃冰箱冷藏待測。
1.2.4 出品率測定
按烹飪產品出品率計算方法,即:出品率=食材質量/成品質量×100%。
1.2.5 保水性
離心損失來評價白切雞成品保水性,選取白切雞胸肉,切成20 g的樣品,置于50 mL離心管中,在冷凍離心機中以10 000 r/min離心10 min后將肉樣取出,用濾紙吸干表面汁液后稱質量,計算離心損失率[4]。
1.2.6 pH測定
依據(jù)GB 5009.237—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pH值的測定》進行,測定位置選取成品胸肉[5]。
1.2.7 質構分析
因其胸肉相對均質,所以選取胸肉,切成1 cm×1 cm×0.5 cm的樣品,采用TA-XT2質構儀P35探頭,測白切雞樣品的硬度、彈性和咀嚼性。設定參數(shù):測前2.0 mm/s,測中3.0 mm/s,測后5.0 mm/s,測定時間間隔5 s,壓縮比50%,每組樣品測試3個平行樣,取平均值[6-7]。
1.2.8 感官評定
選取10位不同籍貫且具有烹飪食品專業(yè)背景人員組成感官評定小組,在評定前依據(jù)GB/T 22210—2008《肉與肉制品感官評定規(guī)范》進行培訓,感官評分采用百分制,去掉最低及最高兩個評分,取平均值。在室溫環(huán)境下,取白切雞雞胸肉樣品,切成1 cm×1 cm×0.5 cm的樣品,配5%濃度鹽水蘸食,分別從外觀、口味、氣味、口感四方面進行評分[8-9]。具體標準見表1。
表1 感官評分標準
1.2.9 菌落總數(shù)測定
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頒布的GB 4789.2—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衛(wèi)生微生物學檢驗菌落總數(shù)測定》[10]進行測定。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均值差異性分析,p<0.05。
出品率是餐飲生產的一個重要指標,是餐飲生產品質把控及成本控制的關鍵因素,高品質、高出品率的掌握不僅僅是依靠最佳的工藝,其原材料品質起決定作用[11]。白切雞烹飪從烹飪工藝角度,其出品率受浸煮時間以及溫度影響,在工藝相同條件下,原料品質直接影響出品率,品質越好,出品率越高。研究在相同工藝條件下,分析不同品種雞成品之間的差異,通過分析圖1可知,出品率最高的為廣東清遠麻雞,其次為北京油雞、廣西三黃雞、浙江仙居雞、海南文昌雞。出品率差異較小,說明五種雞品質相當,白切菜肴采用的浸煮烹調方法對食材出品率影響較小。
圖1 不同雞品種出品率對比
白切雞成品的離心損失率能反映其肉的保水性,肉的保水性影響肉的嫩度以及口感,離心損失率越高,其保水性越差,其肌肉纖維機構相對疏松,口感較差[12]。在烹飪加工過程其保水性主要是受原料品質影響,根據(jù)圖2分析發(fā)現(xiàn),北京油雞的離心損失率最高,其次為海南文昌雞、浙江仙居雞、廣西三黃雞、廣東清遠麻雞。說明在相同工藝環(huán)境條件下,北京油雞保水性相對較差,白切雞成品持水力低,口感對應較差,廣東清遠麻雞是五種雞中保水性最好的,其成品口感最優(yōu)。
圖2 不同雞品種離心損失率對比
pH的變化是白切雞良好品質的標志,其變化受很多因素影響,不僅可以影響肉的保水性和嫩度,還是腐敗變質情況的反映[13]。基于此,試驗在原有工藝的基礎之上,調整浸煮時間,在原有浸煮21 min的基礎之上,增加浸煮23 min和25 min,分別測定不同品種白切雞pH變化情況,具體見圖3。根據(jù)結果分析發(fā)現(xiàn),不同品種的雞經過烹飪加工后,在不同浸煮溫度下,pH相對穩(wěn)定,受溫度影響不明顯,說明試驗選取各個品種的雞品質良好。浙江仙居雞與廣大清遠麻雞pH上升,主要是加熱破壞穩(wěn)定的蛋白質,使白切雞肉質中的酸性基團減少,導致白切雞pH上升。但廣西三黃雞pH呈下降趨勢,結合感官分析,其樣品脂肪含量較多,在延長浸煮時間后,部分脂肪發(fā)生水解,生成脂肪酸,導致pH下降。
硬度與咀嚼性直接反映白切雞口感,從圖4和圖5分析發(fā)現(xiàn),非白切雞食用地的北京油雞、浙江仙居雞硬度較大,口感相對較差,而廣西三黃雞、廣東清遠麻雞、海南文昌雞硬度適中,其中尤以廣東清遠麻雞硬度最低,食用口感最佳。結合咀嚼性分析,其值正好驗證了硬度分析,北京油雞、浙江仙居雞咀嚼性強,給食用者帶來的咀嚼感最為強烈,這與白切雞肉嫩滑的成品效果相悖?;诖?,廣東清遠麻雞質構指標最佳。
圖3 不同雞品種pH變化
圖4 不同雞品種硬度分析
圖5 不同雞品種咀嚼性分析
根據(jù)圖6分析,不同雞品種的白切雞其外觀評分差異不大,其外觀品相評分均在21~24分之間,廣西三黃雞評分略低,主要原因是其皮色較深,影響出品效果;在口味方面,廣西三黃雞評分最高,其次為北京油雞、廣東清遠雞、海南文昌雞、浙江仙居雞,這說明廣西三黃雞受品種影響,其氨基酸含量較為豐富,其滋味最佳,其他雞次之;在香氣方面,廣東清遠麻雞評分最高,北京油雞評分最低,說明廣東清遠麻雞肌間及皮下脂肪含量略高,脂肪香氣直接影響成品香氣;在口感方面,廣東清遠麻雞評分最高,北京油雞評分最低,這驗證了香氣評分及質構分析結論,避免了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硬度小,肌間及皮下脂肪含量高,加之保水性較好,增加肉質爽滑感,相對滑嫩?;诟泄俑黜椩u分及總體得分,廣東清遠麻雞評分最高,最受消費者喜愛,其次為廣西三黃雞、海南文昌雞、浙江仙居雞、北京油雞。
圖6 不同雞品種感官評定
菌落總數(shù)變化是評價白切雞食用安全性的重要指標[14]。通過圖7分析,不同品種白切雞成品菌落總數(shù)變化趨勢相似,在冷藏24 h內均符合國家標準GB 2726—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熟肉制品》規(guī)定:菌落總數(shù)標準限量值為≤30 000 CFU/g[15-16],這滿足當天制作當天銷售的行業(yè)習慣;在相同存放時間,非食白切雞地區(qū)的北京油雞與浙江仙居雞成品菌落總數(shù)均低于廣西三黃雞、廣東清遠麻雞、海南文昌雞,這受其保水性以及肌間脂肪含量影響。
圖7 不同雞品種菌落總數(shù)變化
將非食白切雞地區(qū)的北京油雞、浙江仙居雞與食白切雞地區(qū)廣西三黃雞、廣東清遠麻雞、海南文昌雞在相同工藝條件下經過浸煮21 min、冷浸15 min,制作白切雞,并分析其出品率、保水性、pH的穩(wěn)定性、質構分析、感官評定以及菌落總數(shù)分析,以對比不同雞品種對白切雞的品質影響。綜合分析,廣東清遠麻雞各項指標最佳,說明其在五種雞中其最適合制作白切雞,其次為廣西三黃雞、海南文昌雞、浙江仙居雞、北京油雞。五種白切雞在0~4 ℃冰箱冷藏24 h之內,其菌落總數(shù)符合國家標準GB 2726—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熟肉制品》規(guī)定:菌落總數(shù)標準限量值為≤30 000 CFU/g,具有食用安全性。此次研究為餐飲行業(yè)白切雞食材選取提供參考依據(jù),也為相關食材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