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紅,王蘭蘭,于 晴,楊 杰,王少云
(天津商業(yè)大學 理學院,天津 300134)
當前,手機已經成為最主要的互聯網使用工具,但是各類應用軟件、網站和工具也越來越復雜,而中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因素,影響其互聯網的使用感受。如感官和行動能力的下降都會影響中老年人對互聯網的興趣和使用體驗,削減互聯網易用性體驗效果,而記憶減退更是增大了中老年人網上消費的風險[1]。大多數中老年人對于探索新事物的熱情遠遠低于年輕人[2]。
中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決定了互聯網向中老年人滲透的過程中必定會存在一些科技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身邊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子女作為中老年人家庭生活中的重要角色[3],需要加強責任意識,承擔起鼓勵和幫助父母學習使用互聯網的義務。
國外的大量研究發(fā)現互聯網對中老年人的社會交往、精神健康、生活質量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4],也有一系列研究表明高齡中老年人學習互聯網更有可能感受到互聯網的“數字鴻溝”,降低其生活滿意度。但是鼓勵并幫助中老年人更深入地使用互聯網是社會進步的需要,也是中老年人自身的需求,更是讓老中年人共享科技發(fā)展帶來的社會紅利,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根據CNNIC第41次調查報告,中國網民年齡結構中,我國網民以10~39歲群體為主。截至2017年12月,10~39歲群體占整體網民的73.0%。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0.0%;10~19歲、30~39歲群體占比分別為19.6%、23.5%,與2016年底基本持平。50歲以上的網民占比10%左右,遠低于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但是與2016年底相比,60歲以上高齡群體的占比有所提升,表明互聯網繼續(xù)向高齡人群滲透。調查發(fā)現,老年人點擊數量最多的互聯網內容是如何慰藉心靈和調節(jié)情緒[5]。
課題小組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線上和線下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以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調查子女支持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的現狀。問卷樣本不僅覆蓋不同類型的社區(qū),還涵蓋不同性別、年齡、職業(yè)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中老年人及其子女。課題小組共發(fā)放兩組調查問卷,第一組調查問卷共發(fā)放1300份,收回1300份,其中有效問卷1001份。第一組問卷的調查對象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調查區(qū)域主要為天津市、河北、河南和山東等省市,其中,調查對象中48.7%為男性,51.7%為女性。第二組問卷共發(fā)放400份,收回400份,其中有效問卷320份。第二組問卷的調查對象為20~40歲的子女。
統計320份子女是否支持父母使用互聯網的調查問卷,匯總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子女是否支持父母使用互聯網的受調查對象中,非常支持的有88人,占比27.5%,比較支持的138人,占比43.1%,不支持父母使用互聯網的僅有15人,占比4.7%。結果顯示,70.6%的子女比較支持父母使用互聯網。
結合回收的調查問卷并整理相關數據,繪制了中老年人學習上網的途徑,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73.7%的中老年人學習上網的途徑是自學或者子女教授,與預期結果符合,絕大部分中老年人在使用互聯網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向會子女或者親朋好友求助。
使用專業(yè)數據統計軟件spss對獲取的兩份數據分別進行頻數分析、卡方分析。結果顯示大多數中老年人渴望學習互聯網知識,但是由于隨著自身年齡的增大,記憶力不斷減退,學習起來比較吃力或者想學卻無人教授等等原因,最終并沒有學習到互聯網相關知識。本文主要研究子女的支持在父母學習互聯網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故其余方面不做贅述。
為了解中老年人的居住狀況(此處的居住狀況主要研究老年人的子女是否在其身邊)對是否接觸互聯網有何影響,統計并分析了中老年人是否使用互聯網與其居住狀況的交叉表,如表1所示。
表1 中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或電腦情況及老年人的居住狀況的交叉統計
由表1結果可知,與子女居住或夫妻居住的中老年人中使用智能手機或電腦的分別占53.8%和59.7%;獨自居住的中老年人中使用智能手機或電腦的占48.3%;養(yǎng)老院居住的中老年人中僅有37.8%的中老年人會使用互聯網,由于p值為0.01小于0.05,因此互聯網的使用與居住狀況存在關聯。中老年人有子女陪伴時更有機會使用互聯網,子女的支持對中老年人學習使用互聯網起到正向積極的作用。被調查者中有73.5%的中老年人非常愿意接受子女教授其互聯網知識,這一現象驗證了上述結論。
接下來研究中老年人居住方式與學習互聯網的途徑是否有關聯,表2為居住方式與中老年人學習互聯網途徑的交叉表。
表2 中老年人學習上網的途徑與居住狀況的交叉統計
由表2可知,與子女一起居住的居住方式中,有39.0%的中老年人通過子女的教授學習互聯網知識;夫妻居住或獨自居住的居住方式中,分別有41.1%和31.9%的中老年人通過自學來獲取互聯網知識;而養(yǎng)老院居住的居住方式中,52.9%的中老年人通過子女教授學習互聯網知識,p值為0.076大于0.05,居住方式與學習互聯網方式之間并不存在明顯關聯。由此表明,當中老年人有意愿學習互聯網知識時并不會只有自己的子女教授這一種途徑,而會尋求各種可以幫助自己的機會來學習互聯網知識,說明部分中老年人已逐漸意識到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并渴望學會互聯網基礎知識。
根據以上結果,課題小組進行了中老年人使用互聯網情況與子女是否支持父母使用互聯網的卡方分析,見表3。
表3 父母使用微信的頻率與子女是否支持父母使用互聯網的交叉統計
由表3發(fā)現P值小于0.05,表明結果顯著,即子女的意見對中老年人使用互聯網存在密切關系,是中老年人使用互聯網重要影響因素。
下面研究愿意接受子女互聯網知識的教授與年齡是否有關聯。在被調查者(中老年人)中,如果子女教其使用互聯網,愿意配合學習的占61.25%,不愿配合學習的占37.75%。即大多數中老年人都想要學習互聯網知識,不想和時代“脫軌”。
基于這一初步結論,下一步分析不同年齡段的中老年人其意愿是否有差異,表4為分析子女教授互聯網知識與中老年人年齡的交叉表。
表4 是否愿意子女教授互聯網知識和中老年人的年齡交叉統計
由表4可知,在45~55歲年齡段的人群中愿意學習互聯網知識的中老年人為71.7%;56-65歲年齡段之間愿意學習的占76.3%;大于65歲愿意學習的老年人占66.8%;總計為70.6%。不愿學習的總計為28.9%??ǚ綑z驗Pearson值為6.750,P值為0.150大于0.05,則說明結果不顯著,即年齡對中老年人使用互聯網無密切關系。課題小組認為其影響因素在于其自身是否接受整個社會的都在學習互聯網知識的這樣一個趨勢,是否能意識到互聯網的積極作用。但是由統計的表格數據可以看出,大于65歲的老年人稍微比年齡低點的老人占比少,課題小組認為其原因多由于是衰老給他們帶來的消極心理。
通過研究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中老年人是否會使用互聯網與其子女是否教授并無太大關系,老年人的主觀學習意向起著決定性作用。
(2)在家庭的支持特征中,子女的幫助與鼓勵對中老年人學習使用互聯網起到正向積極的作用,子女的關愛會提升父母的幸福感和優(yōu)越感,促使老年人接受新事物。
(3)不接觸互聯網的高齡老人由于身體健康的下降和消極的心理因素更不愿意學習互聯網的相關知識。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1)子女需要加強“反哺”意識[6],發(fā)揚中華民族尊老、愛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子女與父母年齡的差距,導致我國眾多子女的家庭觀念淡薄,出現溝通困難的現象,迫于工作壓力可能很多子女沒有時間陪伴父母,更加增加了老年人的孤獨感,對老年人來說陪伴是最好的禮物,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需要家人的陪伴,作為子女應盡自己所能為提高父母的身心健康做出努力,帶父母跟上時代的節(jié)奏,而不是看著他們和時代脫軌。
(2)想要使中老年人更深入地學習互聯網,最重要的一點是為其提供社會支持。社區(qū)可開展老年教育交流會、互聯網講座、志愿者服務等活動來加強互聯網知識的普及;社會可建立老年人互聯網學習機構等專業(yè)化組織。使中老年人想學就能找到途徑,而不是想學無處學。
(3)深入學習并運用互聯網知識并不適用于高齡老人,如何通過科技手段提高社區(qū)服務,將互聯網養(yǎng)老普及運用到人們的生活中是當前科研人員的研究目標。目前,已經出現關于互聯網居家養(yǎng)老服務模式的研究,但是還未建立比較完整健全的體系,還需相關研究者繼續(xù)努力。
研究子女對父母學習互聯網的積極作用,對解決中老年人學習使用互聯網知識、適應互聯網趨勢起著促進作用;對構建和諧社會,踐行互聯網務實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理念有著積極的指引作用,對社會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