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艷梅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興安縣國有摩天嶺林業(yè)總場,廣西 興安 541300)
摩天嶺林場位于廣西的北部區(qū)域,林場總部位于興安縣城,有10個分場,分布在興安縣的興安鎮(zhèn)、界首鎮(zhèn)、嚴關鎮(zhèn)、溶江鎮(zhèn)、高尚鎮(zhèn)、崔家鄉(xiāng)、漠川鄉(xiāng)、華江鄉(xiāng)等9個鄉(xiāng)鎮(zhèn)。適合進行杉木良種推廣造林處理,造林的增產效益很高,為了更好地開展良種推廣造林等工作,應遵循造林工作的原則,采用正確的方式推廣良種造林,提高增產效益。
摩天嶺林場的地貌主要以中、低山為主,丘陵次之,西北區(qū)域有越城嶺山脈,東南區(qū)域有海洋山脈,湘桂走廊貫穿于兩山脈之間,海拔高度500~800 m的居多,相對高度200~500 m,最高峰是黑玉嶺王山,海拔高度為1463 m。坡度一般在16°~35°左右,地形較為復雜,呈現(xiàn)出群山環(huán)抱、溝谷縱橫的態(tài)勢。當?shù)刂饕菬釒Ъ撅L氣候,年平均溫度為17.7 ℃,極端的最高溫度為38 ℃,極端的最低溫度為-5.6 ℃,年有效積溫為3000 ℃左右,年平均的降水量為1800 mm左右,年相對濕度為79%。土壤以砂頁巖、砂巖、花崗巖發(fā)育而成的紅壤、黃紅壤和黃壤為主。土壤表土層有機質含量較豐富,土壤厚度在60~100 cm左右,呈酸性反應,質地為壤土,土壤較疏松,通氣性、透氣性較好,較肥沃。非常適合杉木的生長。林場區(qū)域之內,漓江屬于主要的河流,并且有小型水庫等,有助于杉木的造林供水。
摩天嶺林場上一次森林經(jīng)營方案的編制時間是2013年,經(jīng)理周期為2013~2018年,主要方針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科學開發(fā)、綜合使用與全面發(fā)展等,需要合理地培育森林資源,促使產業(yè)經(jīng)濟的良好發(fā)展,同時,森林的蓄積量也開始逐漸增加,至2017年的年底,林場的森林蓄積量為37.35萬m3,與2013年相較增加了8.11萬m3,與2015年相較增加了14.86萬m3。為更好地發(fā)展林場經(jīng)濟,增加產量,應遵循科學化的工作原則,采用杉木良種推廣造林的方式完成相關增產效益的工作,全面提升產量與經(jīng)濟效益,為其后續(xù)發(fā)展夯實基礎。
杉木主要為經(jīng)濟類型的林木,經(jīng)濟價值很高,再生的速度也很快,雖然對自然條件的要求很高,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力資源與成本,但是,在合理栽培的情況下,有助于從根本上提升林場的經(jīng)濟效益,滿足當前的工作要求。具體技術措施如下。
杉木良種的生長對環(huán)境要求很高,所以需要在合理選擇樹種的基礎上,針對自然環(huán)境進行改造,以滿足杉木的實際生長需求。在人工造林之前,應當對品種進行嚴格的選擇,開展栽培處理工作。在杉木栽培方面,主要選擇的樹種為軟葉類型與灰葉類型,灰葉類型的杉木對生長環(huán)境所提出的要求很嚴苛,而軟葉類型的杉木對生態(tài)環(huán)境所提出的要求很低,所以,可以選擇軟葉杉木品種進行人工栽培處理。在大面積進行栽培以前,應當采集多年生的母株,主要目的就是確保杉木有著良好的遺傳因素,可以利用分子標記類型與高科技生物類型的技術,開展母樹枝條與種子的分類處理工作,創(chuàng)建信息化的種子培育體系,保證種子的質量符合要求。
對于杉木良種育種而言,應當將高新育種技術作為主要方式,正確分析良種育種方法,充分發(fā)揮技術的積極作用。在傳統(tǒng)育種工作中,主要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進行處理,育種效果較低,而使用高新技術進行育種,需要合理的選擇良種,提取母株中的優(yōu)質基因,打破傳統(tǒng)培育技術方式的局限性。與此同時在育種過程中,可以將常規(guī)與高新的育種技術有機整合,提升整體工作效率,保證育種技術應用效果。
在栽培之前應當做好整地工作,合理的設計梯帶栽植坑穴,長度0.5 m、深度0.5 m、寬度0.4 m,然后回填表土。之后需要進行定砧處理,選擇混系子代秒定植作為砧木,平均高度為45 cm,平均地徑為0.47 cm。
在良種出苗之后,應于傍晚時間清除場地中的雜草與谷殼,然后在種植區(qū)域之內設置遮蔭網(wǎng),確保光照以及濕度符合種苗的生長需求。在杉木種苗實際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將除草次數(shù)設定為9次,除草工作盡量在下雨之后或是澆灌之后進行。如若林場的氣候較為干燥,需要開展?jié)补喙ぷ?,積極建設基礎的排水設施,以免出現(xiàn)種苗的澇災問題。在種苗實際生長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地老虎亦或是猝倒病等病蟲害問題,對于地老虎而言,可以將糟糠與敵百蟲藥物融合在一起,藥物設定為1 mL/株,以此防治地老虎。對于猝倒病而言,可以采用波爾多藥物進行防治,藥物劑量為3 g/株,預防病害蔓延。杉木的造林需要將春季為主,造林期間應確保密度符合要求,密度設定為每畝30株左右,為了更好地防治病蟲害,應遵循科學化的工作原則,提升各方面工作效果。
應做好修剪與除蔭工作,在每年4~10月份的時候,修剪帶有病蟲害的枝條與長勢較差的枝條,提升透光性,增加結實量。同時,應合理進行盤碟類型樹冠的改造處理,在偏冠接株選擇留下生部粗壯并且直立的萌芽條,留下一根生長很好的萌條,以便于培育主干。如若誘芽無效,應當進行樹干截留,也可以選擇粗壯的砧木萌條,重新開展嫁接工作。在花粉管理工作中,應開展部分控制授粉工作,在每年3~5月份之間,開展各方面的花粉管理工作。
在杉木造林之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蟲害問題,嚴重杉木的良好生長。因此,應當樹立正確的觀念意識,合理地采用良種推廣技術方式進行處理,全面提升杉木的生長水平。
(1)采用生物類型的防治方式,在每年3月份的時候可以利用白僵菌進行松毛蟲的合理防治,也可以利用蘇云金桿菌防治蟲害。與此同時,采用病毒類型的防治方法,多角體病毒對于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有助于防治杉木松毛蟲害蟲,將0.1億孢子/mL的白僵菌加入相關的病毒液當中,采用噴霧防治的方式進行處理。另外,可以在其中釋放寄生蜂、益鳥、引移螞蟻的方式等開展蟲害的防治工作。
(2)采用化學方面的防治方式,將馬拉硫磷藥物、敵百蟲藥物與二線油有機融合,比例為1∶1∶3,也可以將敵百蟲+馬油融合在一起,能有效地預防蟲害問題[1]。
(1)需要設計示范對比林,全面考慮到杉木的良種應用特點,結合造林年度與地點的差異,合理設計示范對比林。在造林期間,重復使用3次對比方式,調查杉木的高度與胸徑指數(shù),結合公式計算立木的蓄積指標。在統(tǒng)計分析的過程中,應開展小樣本配偶成對的測驗工作,對不同等級的良種水平推廣造林的相關增產效益合理的計算處理,而在總平均增產效益方面,需要結合不同良種水平的造林面積,開展加權平均處理工作[2]。
(2)針對推廣林進行合理地設計,認真計算樹木高度與胸徑,了解1畝立木的蓄積量。
(1)針對單位面積的產量進行評估處理:在對大面積杉木推廣良種造林監(jiān)測以后,結合單位面積的立木蓄積量平均超標率等開展計算工作,根據(jù)速生豐產林的標準特點,在生長為25年主伐時間之后,單位面積的良種推廣蓄積量在25 m3/畝左右。
(2)單位面積之內新增加立木蓄積量與木材材積量的評估:在分析相關示范對比鄰的調查結果以后,良種推廣造林的平均蓄積增產效益需要將21%作為主要標準進行計算,生長為25年主伐時期,單位面積增加的立木蓄積量可以達到4 m3/畝左右。在此過程中還需全面分析人工杉木主伐的平均出材率,利用70%的標準計算,可以發(fā)現(xiàn)增產木材的材積量為3 m3/畝。
(3)針對單位面積的新增產值進行合理評估:結合當前時間段之內的市場價格進行計算,按3550元/m3計算,新增產值在1684元/畝左右,凈增產值1500元/畝左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