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兵
課本劇是把課本中敘事性的詩文改編成舞臺劇的故事呈現(xiàn)形式,它以課本為藍本,以校園為載體,屬于教學資源的范疇。從廣義上說,課本劇是戲劇的一種,近乎于古代戲曲中的折子戲和當代話劇中的獨幕劇,且兼具戲文特色與舞臺藝術特征。從本質上說,課本劇是教育戲劇的一種,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把文本改編成戲劇樣式,以高度集中的時空轉換、激烈碰撞的矛盾沖突、彰顯性格的人物語言等進行劇本創(chuàng)作和舞臺搬演。這樣,通過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和師生共同觀賞、品評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完成一次“漸進式教學”和“創(chuàng)造力教學”的跨越。一般說來,課本劇具有學生對文本的探究性、學生自編自演的體驗性和鮮明的校園文化特色性等,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
一、校園課本劇聯(lián)系著戲劇與教育
教育戲劇起源于盧梭的教育理念,它將戲劇方法與戲劇元素應用在教學中,讓學習對象在戲劇實踐中達成學習目標。西方教育界認為,教育戲劇是一種培養(yǎng)學生全面素質和能力的教學方法,是最好的教學手段之一。香港教育戲劇名家黃婉萍認為,教育戲劇是一種“激發(fā)參與者對自身、別人和環(huán)境的認識,從而達到個人成長目的”的教育方法。20世紀末,教育戲劇在國內教育界興起,近年來越發(fā)受到大家的重視。無論從國家層面來看,還是從學校和社會層面來看,都對教育戲劇十分關注和重視。
教育戲劇不以學習戲劇知識和表演技能為目的,而是運用戲劇元素設計各種體驗活動并將其滲透到教育中,重點在于學生通過參與其中領略知識的意蘊。董建教授認為,“在所有的藝術門類里,戲劇是離人最近的藝術,戲劇教育是最便捷、最適當?shù)娜宋乃刭|教育”。校園課本劇緊密聯(lián)系著戲劇與教育,將學生閱讀的文本通過舞臺搬演加以提煉展現(xiàn),讓學生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積淀文化底蘊、深入探究、彰顯自我、樹立自信,從而堅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以更好的狀態(tài)應對未來的每一個挑戰(zhàn)。
當下,校園課本劇追求的是“卓越的教育”。余文森教授認為,卓越的教學是“獨立性教學”,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從“教”到“學”的過程,最后“是學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獨立”;卓越的課堂是“生命性課堂”,教學過程將成為學生“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即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劇中人物形象的舞臺呈現(xiàn),切身體會“我就是劇中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以人為本、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最終目的是讓每個人都能坦然地面對未來。而校園課本劇能讓學生更好地面對未來。教育戲劇天使投資人馮小剛說:“每個人一生中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們都要投入到角色中……小朋友不知道自己一生會成為什么樣的角色,但我覺得表演可以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人生,演好生活中的角色?!弊尭咧猩鷧⑴c校園課本劇的編演,意在讓他們通過扮演課本劇里的角色,能夠更好地“演好”今后人生中的每一個角色。
二、校園課本劇拓寬了現(xiàn)行教學渠道
校園課本劇關乎學科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語文實踐的環(huán)境,對拓寬現(xiàn)行高中語文教學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現(xiàn)行高中語文教材入選的戲劇篇目很少,以蘇教版為例,僅有四篇:《長亭送別》(節(jié)選)、《雷雨》(節(jié)選)、《羅密歐與朱麗葉》(節(jié)選)、《辛德勒名單》(節(jié)選),相較于小說、散文來說是少之又少的。而校園課本劇則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彌補了戲劇文本的不足,創(chuàng)新了學科教學內容。
一是校園課本劇打破了千“課”一律的戲劇文本課堂教學模式?,F(xiàn)行高中戲劇文本課堂教學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不外乎鑒賞式、研究式和應考式等。而“應考式教學”尤為盛行,它固化了戲劇文本課堂教學程式化的模式,抵觸和排擠著“體驗式教學”。而校園課本劇及其表演,得以讓學生從閱讀戲劇文本的課堂走向自編自演課本劇的第二課堂——舞臺。在舞臺上,學生由單一的閱讀者轉變?yōu)榻巧缪菡?。在演繹的過程中,如果“我”是屈原、重耳、荊軻、探春、蘇比……那舞臺藝術形象應該是什么樣的呢?他們的思想、性格要通過“我”怎樣的表演才能在舞臺上得以展現(xiàn)呢?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表達的主旨應通過“我們”如何呈現(xiàn)給觀眾呢?這樣,校園課本劇就為學生由“讀”“學”文本到“寫”“演”劇本的過渡搭建了一個學習延伸和跨越的平臺。學生以“編”戲促學,以“練”戲進思,以“演”戲顯神,以“觀”戲悟道,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
二是課本劇的排演過程是一個提升學生審美情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與劇中人深入對話,感受到、創(chuàng)造著并呈現(xiàn)出典雅的美、悲壯的美或荒誕滑稽的美……這些審美體驗、創(chuàng)造美的實踐和表現(xiàn)美的享受,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涵養(yǎng)學生的心靈。此外,道具置辦、舞臺調度等都需要學生用美的心靈去體會,用美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用美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而組織學生觀看、品評課本劇,還能使更多的學生體會到這種“立體的美感”,提升其審美情趣。
席勒說:“從美的事物中找到美,這就是審美教育的任務?!蓖瑯樱寣W生從美的戲劇中找尋美的東西,也是拓寬學校美育的有效途徑。
三、校園課本劇培育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高中階段開展校園課本劇表演活動,能有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培育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奠定基礎。
一是提升文化道德修養(yǎng)。校園課本劇的編演,是學生回歸經(jīng)典、品味經(jīng)典、再現(xiàn)經(jīng)典的一段難忘經(jīng)歷,是學生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的一次藝術享受,更是學生頌揚美好、鞭撻丑惡、陶冶情操的一次靈魂拷問。譬如,在開展“直面人生”的專題教育活動時,可通過對課本劇的編排,使屈原、霸王、周萍、貝爾曼等“劇中人物”都走向死亡,雖然表現(xiàn)出一樣的“死”,卻具有不一樣的“價值”。校園課本劇的選材可跨越古今中外、主題多元化,因此能夠有效開闊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在更加“直面人生”的課堂上提升文化與道德修養(yǎng)。
二是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精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戲劇是集體的事業(yè),一切人員,都應該服從于演出的思想任務,服從于整體演出?!逼┤纾诰幯荨毒炫c贊美詩》時,從初期的劇本創(chuàng)作,到遴選角色,到反復排練,到舞臺演出,以至于道具選配、舞美設計等,都離不開群體的協(xié)商、磨合與協(xié)同完成,離不開每個成員的積極參與和貢獻智慧,其中還包括相互的傾聽、理解、溝通、合作和包容。為了完成共同的目標,學生們表達創(chuàng)意、化解分歧、達成共識,培養(yǎng)了團隊協(xié)作精神。
三是發(fā)展自主創(chuàng)造能力。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校園課本劇注重行為主體的個性表達,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學生在編劇過程中,依托課本,自主參與,對文本內容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實踐證明,學生們能從眾多課文中,自主選取諸如《重耳之亡》《荊軻刺秦》《最后的常春藤葉》等充分體現(xiàn)愛國情懷、崇高精神、人性光輝和反映特定社會時代風貌特色的題材,折射出當代高中生的價值訴求。
四是增強責任擔當意識。一臺戲的臺前幕后,均需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排演課本劇的過程,就是強化責任意識的過程,是學生踐行責任擔當?shù)倪^程。培養(yǎng)學生責任擔當?shù)木瘢切聲r代賦予學校和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而通過課本劇的編演激勵學生,用角色扮演和分工協(xié)作增強學生的責任心,也就是在潛移默化地滲透責任擔當教育。
四、校園課本劇推動學校高質量發(fā)展
學校要想取得高質量發(fā)展,就需要借助高質量的教育手段。校園課本劇作為一種載體,有利于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推動學校的高質量發(fā)展。
多年來,筆者所任教的學校秉持“讓師生成就最好的自己”的辦學理念,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廣開第二課堂,讓師生共同發(fā)展和成長。如學校每年組織開展的藝術節(jié)、歌詠節(jié)、科技節(jié)等,已形成了固本強校的合力;而開展校園課本劇大賽,則是對藝術節(jié)活動形式的一次大膽創(chuàng)新,旨在營造校園文化藝術氛圍,打造校園文化藝術建設品牌,寓教于“劇”,寓教于“演”,立體育人。
2014至2017年,學校共組織了近五千名學生創(chuàng)作、表演、品評了近五十部課本劇。在這些劇目的表演中,教師們積極參與,認真審閱劇本、說戲評戲、積極引導,完成了學科教改的探索實踐,促進了自身的專業(yè)成長。同時,也使學生開闊了視野,提升了人文素養(yǎng),活化了學校的德育路徑??梢哉f,校園課本劇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也成為眾多學子青春記憶中的“珍藏版”,更是家校共同關注和期待的一場文化藝術“盛宴”。
校園課本劇的大膽實踐,深化了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這種具有形象性、開放性和觀賞性的教育形式,極大地豐富了教育教學內容,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建設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形成校園文化精神、高質量地推動學校教育發(fā)展的有效途徑。那些由學生編寫的優(yōu)秀校園課本劇、由團隊演出的精彩影像、由著名特級教師做出的精彩點評、由師生寫出的戲劇教學專題體會文章,都成為了具有學校特色的教育戲劇校本課程的珍貴資料。今后,在立足校園課本劇的基礎上,學校還要大力開發(fā)校園“英語劇”、校園“心理劇”、校園“情景劇”,并成立劇社,為更多精品的打造、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