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美美
[摘要]賦權(quán)型性教育一直主張將反校園欺凌、反性別暴力、反家庭暴力等反暴力理念滲透在教學環(huán)節(jié)及家庭教育中。本文從四個方面闡述學校教師如何對被家暴學生做輔導,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現(xiàn)實參考。
[關鍵詞]賦權(quán)型性教育;增能賦權(quán);被家暴學生;心理輔導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06-0021-02
賦權(quán)型性教育的目的是讓受教育者增能賦權(quán),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人類社會中一切與性和親密關系有關的內(nèi)容,都應該納入賦權(quán)型性教育的范疇。防范性和性別暴力包括家庭暴力,一直是賦權(quán)型性教育中一個很重要的版塊。
下文將從四個方面,闡述賦權(quán)型性教育在被家暴學生輔導中的具體應用。
一、家暴的定義及相關立法
家暴是發(fā)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暴力行為,家暴的類型有肢體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行為控制、經(jīng)濟控制。家暴既會以單一的形式出現(xiàn),也會以組合形式出現(xiàn)。例如,語言暴力就屬于精神暴力中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而“關小黑屋”則既屬于精神暴力,又屬于行為控制。
在國際上,有兩個倡導反家暴的節(jié)日。“4·30國際不打小孩日”和“11·25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目前,大家往往有一種刻板印象,就是歐美發(fā)達國家不允許打小孩,但中國可以隨便打小孩。而事實是,國內(nèi)已經(jīng)頒布并實施保護未成年人、制裁家暴的法律及條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刑法》第260條虐待罪、《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簡稱《反家暴法》,以及于2019年1月1日實施的地方條款——《廣州市監(jiān)護困境兒童安全保護工作指引》(以下簡稱《指引》)。這些法律的實施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家暴是犯罪,虐待是犯罪。不過由于我國的一些教育理念“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還根深蒂固,所以法律的執(zhí)行力度尚不夠,而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包括在校教師。2018年12月23日,深圳寶安區(qū)父母虐待親生女兒一案中,寶安區(qū)人民法院的執(zhí)法就非常到位:迅速簽發(fā)對受虐女童的人身安全保護令,并送達至施暴父母。同時,對受虐女童的心理輔導也一并到位。
廣州實施的《指引》中,有一條“強制報告條款”,即本市學校、幼兒園、醫(yī)療機構(gòu)、村(居)委會、街(鎮(zhèn))社工服務站(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gòu)(含各區(qū)救助管理站)、兒童福利機構(gòu)(含社會福利機構(gòu)兒童部)、殘疾兒童康復機構(gòu)及其工作人員,如果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困境兒童的,均負有強制報告責任,應當在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案或舉報。負有強制報告責任的單位和個人未履行報告義務的,其上級機關和有關部門要追責。廣州市民政局負責人介紹,防止兒童因家庭監(jiān)護缺失或監(jiān)護不當遭受虐待、遺棄、意外傷害、不法侵害等導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或侵害問題,是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指引》中的強制報告條款,也正是《反家暴法》的第三十五條。兩者都涉及剝奪監(jiān)護權(quán)及送養(yǎng)的內(nèi)容,但“寄養(yǎng)家庭制度”的出臺尚需時日。
二、如何預防學生被家暴
1.幫助學生建立身體權(quán)意識。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身體自己做主,保護自己的身體不受傷害,維護自己的身體權(quán)。
2.學校要多開展普法教育,多宣傳家暴等相關法律知識。讓學生知道家暴是犯罪,了解家暴不僅包括身體家暴,也包括精神家暴等。
3.教師對身上有傷的學生要格外關注。語氣要溫和,詢問要詳細。比如學生如果說是摔跤或者被貓狗撓了,一定要追問具體細節(jié)。既要表達關懷,也要驗證學生回答的真實性。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是因家暴受傷,在給學生做“家暴輔導”的同時,立即上報,有效預防再次被家暴。
三、對被家暴學生輔導的八步
家暴發(fā)生后,第一步,明確告知學生:家暴是犯罪。
第二步,學生遭遇家暴,無論是目擊者還是被家暴者,都容易陷入“無力感”和“自責”。他們往往容易因為自己無法阻止家暴而陷入“無力感”,對自身的價值產(chǎn)生懷疑。甚至會認為是自己的錯,家暴是因為自己而發(fā)生,從而自罪自責。尤其是被家暴學生,其身體和精神更是受到嚴重傷害。施暴者為了掩飾自己的犯罪行為,常給被施暴者洗腦“一切都是你的錯”。所以,需要將“你沒有錯”“你是有力量的”“你是有價值的”等觀念傳達給學生。
第三步,給學生提供后續(xù)安全保障。讓學生家長知道教師對家暴有強制報告義務,用法律威懾和懲罰家暴者。對學生的身心狀況保持積極關注,杜絕后續(xù)家暴行為的發(fā)生。
第四步,重建學生的安全感??吹阶钣H近的家人家暴另一個最親近的家人,甚至是學生自己被生命中本應該最親近的人家暴。這是一種什么感覺?未成年人還無法獨立生存,他們必須依靠親人才能夠生存下去,但同時他們的生存又受到施暴者的威脅。這是一個兩難的境地,會摧毀學生的安全感。所以,在保障學生身心安全的同時,重復告知他“現(xiàn)在及以后都是安全的”很有必要。
第五步,不帶指責地傾聽。與被家暴學生建立信任關系,告訴他有什么話可以告訴老師,老師愿意做他的傾聽者。如果學生不愿意聊不強求,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如果學生主動找老師聊天,要做一個不帶指責的傾訴者。
第六步,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告訴他要相信自己。經(jīng)歷家暴是一件壞事,但不足以毀掉人生,磨難會令人更堅強。
第七步,根據(jù)實際情況幫助學生樹立目標,例如,制訂當前的小目標:好好學習,擺脫困境;人生大目標:從事與家暴相關的法律、心理、寫作等工作。并幫助學生制訂實現(xiàn)目標的具體方案。
第八步,如果條件允許,給學生提供專業(yè)的心理及法律輔導,紓解學生的恐懼、不安、憤怒等情緒,告知應對家暴的具體法律條款?;蛘呓o學生安排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例如學校的心理咨詢師或者一些公益機構(gòu)、公益熱線的心理咨詢師和律師。
這方面的求助熱線有:兒童保護熱線(12338)、青少年心理與法律服務熱線(12355)、青少年法律援助熱線(010-63835845,63813995)。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撥打熱線,也可以把電話號碼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撥打。
四、教師需要建立心理界限
有的教師可能本身就是曾經(jīng)的家暴目擊者或者被家暴者,甚至有可能是正在進行時的家暴目擊者或者被家暴者。那么教師在做學生的“家暴輔導”時,可能會帶出一些自己的情緒。所以,教師需要保持一份清醒的自我覺察,不時地問問自己:“我在做什么?我的目的是什么?”
教師切忌把“保護學生”變成“改變家長”,切忌因為輔導學生嚴重影響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教師以身作則,做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才是學生的榜樣。
未成年人生活中有兩個最重要的場合——家庭和學校。當他們遭受家暴時,家庭已經(jīng)成為他們的威脅。這時候,學校就是學生最后的希望,教師就是學生最后的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