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
日本皇室是世界上傳承最久遠的皇室。對于日本國民來說,千年皇室宛如完成了歷史的穿越,“退位”“上皇”等早已陌生的詞匯突然回歸現實,在相隔兩個世紀之后再次進入天皇與上皇同在的時代。圍繞對天皇退位的關注與爭論,不啻于一場對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回顧與歷史知識的普及。
在日本皇室的歷史上,因天皇去世而發(fā)生皇位繼承的是少數,生前退位反倒是常態(tài)。從公元645年皇極天皇首開退位先例起,到江戶時代最后一位天皇孝明天皇(明治天皇的父親),在總計87代天皇中(北朝天皇除外)有58代是生前退位的。最初百年間退位的四代天皇(皇極、持統(tǒng)、元正、孝謙)都是女性天皇。公元749年,篤信佛教的圣武天皇突然出家,把皇位讓給女兒阿倍內親王——孝謙天皇,圣武天皇把只有女性天皇退位的習慣擴大到男性天皇,此后,退位便屢屢發(fā)生。退位后的天皇稱“太上天皇”(簡稱上皇),而皈依佛門的太上天皇被稱為“法皇”。1817年退位的光格天皇是歷史上最后一位退位的天皇。
天皇退位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出于天皇自身愿望的退位,如最初退位的幾代女天皇都是在皇嗣年齡幼小,或登基機會不成熟時以皇后或準皇后身份繼承皇位,然后伺機讓位于皇嗣。還有在年老體衰或健康狀況不佳,難于繼續(xù)從事公務的情況下主動退位。
第二類是出于信仰因素的退位,古代日本人相信天命,往往在發(fā)生災異現象時,通過天皇退位禳災祈福。還有因忌諱天皇在位中“駕崩”,便讓病篤的天皇匆忙退位。
第三類是在強權操控下的被迫退位。日本歷史上天皇親政時間并不長,從平安時代(公元8?12世紀)開始地位漸趨下降并處在各種政治勢力的掌控之中,繼位與退位都很難自己決定。1221年后鳥羽上皇舉兵討幕的“承久政變”失敗后,天皇的廢立都要由幕府決定。在這種情況下,天皇的繼位與退位亂象迭出。
公元645年,首位退位的皇極天皇是在其子中大兄(后來的天智天皇)發(fā)動剪除豪族蘇我氏的勢力的“乙巳之變”之后退位的。此后,中大兄作為皇太子主持了意在加強天皇中央集權的“大化改新”。但是,大化改新的成果并未持續(xù)長久,從平安時代開始便重演了皇權失墜的歷史,退位的頻頻發(fā)生正是對皇權衰落的最好詮釋。
天皇恣意退位及各種強權勢力干預皇位繼承造成天皇退位現象頻發(fā),歸根結底在于一直沒有形成嚴格有序的皇位繼承制度。表現在一是繼承皇位的未必是皇子,在前述87代天皇中,繼承人的身份既混亂又復雜,有45人并非皇子皇女,而是皇孫、皇兄弟姐妹、皇兄弟之子孫、皇叔父伯父之子孫及其他遠親;二是始終沒有形成嫡長子繼承制,在42位皇子皇女中,嫡子女只是少數,嫡長子僅有六人。繼承制度的無序正是皇室內部藐視皇位及外部勢力得以插手其間的重要原因。
在幕末倒幕過程中,長期受武家壓制、遠離民眾視線的天皇在“王政復古”的旗幟下被重新推向前臺,明治維新后建立起近代天皇制,并通過《大日本帝國憲法》的形式將天皇制度推向極致。明治政府在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的同時,參考歐洲君主立憲國家的王室制度,也著手制定皇室法典。經過多年的起草與反復修改,《皇室典范》于1889年2月11日與《大日本帝國憲法》同日生效。《皇室典范》的核心是維護皇位的穩(wěn)定,在歷史上首次明確規(guī)定了皇位繼承的原則:皇位“以祖宗皇統(tǒng)之男系男子繼承之”,繼承順序為“皇位傳于皇長子”,“皇長子不在則傳于皇長孫,皇長子及其子孫皆不在則傳于皇次子及其子孫”,同時規(guī)定“皇子孫繼承皇位以嫡出為先”,確定了嫡長子繼承的原則,這就使皇位繼承有了明確的制度依據。明治《皇室典范》還規(guī)定,發(fā)生皇位繼承僅限于天皇去世,從而否定了長期以來的天皇生前退位傳統(tǒng)。關于天皇退位問題,在起草《皇室典范》過程中,由于內閣總理大臣兼宮內大臣伊藤博文的反對,天皇“當精神或身體有不治之重患之時”而讓位的條目最終被否決。伊藤博文是根據權臣強迫導致皇位繼承秩序紊亂的前車之鑒反對天皇退位的。這樣,“父死子繼”的原則得以確立,延續(xù)千余年的天皇退位傳統(tǒng)就此終結,由此保障了近代以來皇位的有序傳承。
二戰(zhàn)結束后,在由美國主導的民主化改革過程中,天皇從過去神圣不可侵犯、總攬統(tǒng)治權的國家元首,變成僅履行禮儀性國事職責、不得干預國政的“象征天皇”。1947年5月3日,新制定的《皇室典范》與《日本國憲法》同日開始實施。新典范刪除了舊典范中宣傳天皇神政性及贊美天皇“萬世一系”的內容,但是在皇位繼承方面仍然沿襲了舊典范的基本原則,如舊典范中“天皇駕崩之時皇嗣立即踐祚承祖宗之神器”這條簡化為“天皇駕崩之時,皇嗣立即即位”,再次確認了天皇終身制的原則,正是這一條規(guī)定,成為現在明仁天皇退位的法律障礙。
13世紀(鐮倉時代)《平治物語圖卷》(局部),描繪1159年(平治元年)武士源義潮等人發(fā)動政變,二條天皇男扮女裝乘車逃出皇宮的情景,此后天皇制走向沒落,武士專權代之而起。
2016年8月8日明仁天皇通過電視講話委婉表達了退位的愿望,這是從明治《皇室典范》制定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事態(tài)。據共同社當時實施的輿論調查顯示,86.6%的國民表示接受天皇退位。雖然安倍晉三從2012年底擔任首相以來對從制度上解決皇位繼承人不足的問題一直無所作為,但是在明仁天皇發(fā)表電視講話后還是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只不過是在修改《皇室典范》還是制定僅適用于明仁退位的特別法的權衡上,避重就輕,選擇了后者。2016年9月下旬,安倍政府成立了由六人組成的“減輕天皇公務負擔等有識者會議”探討天皇退位問題,該機構于2017年4月21日提出了旨在實現明仁天皇退位的《減輕天皇公務負擔等有識者會議最終報告》;6月,經過眾參兩院審議,內閣會議提出的《關于天皇退位等皇室典范特例法案》獲準通過,批準明仁天皇退位,這意味著明治以來130多年的天皇終身制被打破,暌違兩個世紀的天皇退位現象將回歸現實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說,古老的皇室是日本歷史與傳統(tǒng)文化的活化石,今年3月12日開啟的共計11項內容的一系列皇位交替儀式、4月1日新年號“令和”的公布、將于4月30日在皇居正殿舉行的“退位禮正殿之儀”、5月1日德仁皇太子的“繼位之禮”等等,使日本國民得以在皇位交替過程中重溫歷史及傳統(tǒng)文化。
但是,伴隨明仁天皇退位的充滿儀式感與歷史感的傳統(tǒng)回歸并不是制度的回歸,所謂“特例法”是僅適用于明仁天皇的法律,并不意味著存在130年之久的天皇終身制被廢除。明仁天皇退位得以實現,更不是簡單的歷史重演,與歷史上屢屢出現、并為當年伊藤博文主張極力避免的“權臣之強迫”不同,是根據明仁天皇的個人意愿,遵循憲法的宗旨,按照法律程序由政府主持實施的?!疤乩ā币?guī)定,明仁天皇在退位后稱“上皇”,美智子皇后稱“上皇后”。鑒于歷史上曾有的教訓,《最終報告》特別強調,明仁上皇的稱號并不是“太上天皇”的略稱,而是“作為在現行憲法之下表示象征天皇的新的稱號”,從而表明與明仁退位與歷史上迫于強權的退位有本質的不同。今年2月25日,宮內廳發(fā)布明仁天皇退位后的英語稱號為“His Majesty the Emperor Emeritus”(“名譽天皇陛下”),美智子皇后為“Her Majesty the Empress Emerita”(“名譽皇后陛下”)。根據“特例法”,明仁天皇退位后不再具有皇位繼承資格及皇室會議議員資格,以此避免退位后繼續(xù)干涉皇室事務,這些都顯示出明仁天皇退位的現代色彩。
在歷史上,天皇的退位與繼位都與平民百姓沒有多大關系。而今在信息高度發(fā)達的現代社會,天皇及皇室的一舉一動都引起日本國民的廣泛關注。多年來,明仁天皇以親民、和平的形象贏得了民眾的尊敬與愛戴,明仁天皇退位之意公布后,進一步形成全社會范圍內的“皇室熱”。2019年1月2日,明仁天皇在皇居接受了在位時最后一次新年參賀,超過15萬人到場獻上祝福,創(chuàng)平成時代最高紀錄,不少人為之淚目。由此可以看出,象征天皇制在未來社會中仍將會發(fā)揮巨大的作用。
(作者為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日本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