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陽
摘要:從古至今,婚俗都是人類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婚俗隨著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方式的轉(zhuǎn)變而不斷轉(zhuǎn)變。滿族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對婚俗亦十分重視,在滿族說部文本中,存在著大量對婚俗的細(xì)致描寫,本文將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滿族說部文本,對其中的婚俗進行梳理分析,從而折射出滿族先民文化心理的變化。
關(guān)鍵詞:滿族說部 婚俗 文化心理
中圖分類號:K28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6-0085-02
婚戀是人類繁衍的基礎(chǔ),隨著生產(chǎn)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滿族民眾的婚戀觀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在被稱為“百科全書”的滿族說部文本中,對于婚戀方面的描寫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
一、遠(yuǎn)古時期的婚俗
根據(jù)滿族說部文本《女真神話故事》的敘述,“早先年女真人,就是一群一群女人聚居在一起,相依為命,那時男人很少,而且男人都怕女人,見著女人就跑,總是躲避女人?!盵1]就這樣,早期女真人經(jīng)歷了群婚、兄妹配婚、姐弟配婚等原始的婚姻形態(tài)。自九仙女始,立約法廢除群婚,但兄妹、姐弟婚配的情況還普遍存在。
這一時期的“婚禮儀式”特色明顯,《女真神話故事》文本中對這一時期婚禮儀式的描寫十分詳盡,賀喜當(dāng)夜,九仙女端坐在上,人們磕頭參拜后圍坐在篝火旁,兩對新人雙雙走到九仙女面前跪拜,九仙女先后喂他們吃蜜和杏,寓意甜蜜幸福。儀式過后,人們點燃篝火,圍坐篝火旁,一邊吃著烤肉,一邊唱歌,并由成親的男女跳“合歡舞”。在極具特色的合歡舞結(jié)束后,人們分成兩幫,一幫裝扮成野獸,藏在暗處,一幫扮成獵人,玩起捕獵的游戲。
二、“蒙昧?xí)r期”的婚俗
根據(jù)《東海窩集傳》文本內(nèi)容所寫,按照東海窩集部祖?zhèn)鞯幕樗?,男女方必須在神樹下自由結(jié)合才行。文本中對于祭神樹儀式的描寫十分詳盡。首先由二十七位戴著虎皮帽子穿著鹿皮裙子,點燃八十一盆年祁香,并在神樹周圍燃起篝火,擊鼓跳神,唱誦神歌,并由鍋頭宰殺用來祭祀的八十一只鹿及所有牲畜。擺放好祭品后,全體歸鄉(xiāng)向神樹祈福。[2]
對神樹的祭祀分兩次完成,在第二次祭神樹時,依然由二十七位女薩滿跳神并頌唱神歌,眾人跳舞。參與人員圍成一圈,各部落中共選出八男八女,隨著木鼓聲跳舞。
“這時候烏蘇里部和薩哈連部跳的是宣舞,有的是跳痞子,就是把牛皮繃起來,在上面跳,跳九張皮子,即從這張皮子上,跳到另一張皮子上,連續(xù)跳九張,跳的花樣那就更多了,跳到一定的時候,各部落的牛角號授,隨著東海老女王的牛角號聲,吹起來。這時人們就明白了,擇婚選偶時辰開始了,這時男的找女的,女的找男的,找各自心目中情投意合的伴侶,雙方一對對都到東海女王面前去跳,意思是讓女王認(rèn)同?!盵3]
這一時期的婚俗相比于遠(yuǎn)古時期已經(jīng)有很大進步,舍棄了群婚,并實現(xiàn)了自由擇偶。在儀式方面,信奉薩滿的滿族先民選擇祭神樹,北方森林中罕見的原始參天大樹,具有世界起源的意義[4],在薩滿信仰中,樹的神格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婚俗中祭祀神樹,也是薩滿信仰的一種體現(xiàn)。
三、封建社會的婚俗
在滿族說部文本《佟春秀傳奇》中,描寫了佟春秀出嫁時的細(xì)節(jié)。
首先由雙方通過媒人傳信定下迎娶的日子,并將日期裝在通書匣中送至女家,稱為過禮,也稱納微、納聘禮。一般由男方家有年紀(jì)的女人帶著禮物領(lǐng)著仆人到女方家去,親手為女方戴上過禮的首飾,并將禮物全部留給女方。過禮的禮物也有約定俗成的講究:“禮物中有茶葉,所以過禮又叫下茶的。塔克世依女真習(xí)俗,過禮時還送了兩口‘他哈豬,兩只羊,兩只鵝,豬、羊、鵝都是活的,這三樣不能宰殺,或放生或送人。此外,還有四壇子金銀酒(就是燒酒和黃酒),金酒銀酒各兩壇,每壇子酒都十來斤。兩只鵝的頭、翅膀、脊背,全用紅顏色或是胭脂紅涂抹上?!盵5]
過禮之后,要開始準(zhǔn)備新娘結(jié)婚時的穿戴和首飾了。那時出嫁要穿大紅棉襖,一般多是借用,當(dāng)時認(rèn)為上轎襖越是經(jīng)人多穿過日子越好;上轎時穿的軟鞋,也多為借用,越經(jīng)人穿過越好,因鞋與邪同音,所以拜完堂由送親太太偷偷帶回,不讓男方家看見。除了這些,還要準(zhǔn)備四十八或二十四個銅盤子以及食盒,用來裝茶葉、紅糖、白糖、棗、胭脂及新娘成親時所用的衣服首飾等物品,并用兩條紅紙貼成十字封條樣送到女家。最重要的是龍鳳喜餅,送到女家。將盆中裝上清水,放入雙數(shù)的活鯉魚,叫作魚盆兒,代表著“財”,因此女家要將魚和水都退回男家一半兒。女家收到禮物后,每一盒中必留一點兒在盒里,不全倒出來[6],用來自食或分送親友,收到禮物的親友根據(jù)禮物多少贈送新娘喜歡的東西,叫作“添箱”。
到了成親這一天,轎子鋪的老板清早就打發(fā)轎子和轎夫等執(zhí)事人等到女家,請家長看轎子,這個習(xí)俗叫“亮轎”。“亮轎”之后,便是“鋪床”“壓床”。這時外面開始“照轎”,即一人拿一本歷書、一面鏡子、一柱點燃的九合香,在轎子里轉(zhuǎn)探幾圈兒。[7]喜房內(nèi)一切就緒后,點起長壽燈,一個十來歲的小男孩站在炕中間,敲響三下鑼,名為響房。[8]
新郎這邊的迎親隊伍,遵從女真舊俗,使用牛角燈在前面走,后跟吹鼓手。隊伍行到女家門前,女家關(guān)起大門,吹鼓手使勁吹打,娶親的人一邊叫門,一邊往門檻上扔錢,稱為“閉門禮”。
花轎進門后,要從火盆上抬過去,到了喜房門前,新郎操起弓射三箭后,新娘下轎,新人來到天地桌前,桌上供著香、蠟、紙、馬等,新人男左女右站好,開始行禮拜天地,禮畢后將桌上供的香、蠟、紙、馬放入火盆焚燒,新人送入洞房。入了洞房后,新人在炕上男左女右盤腿坐下,由新郎將新娘的蓋頭揭下,接著喝交杯酒,吃子孫餑餑。至此,婚禮儀式算基本完成。
四、結(jié)語
滿族先民不同時期的婚俗差別較大,從遠(yuǎn)古時期的群婚到在九仙女的主持下舉行婚禮,從兄妹婚到“蒙昧?xí)r期”在神樹前自由擇偶,再到封建社會規(guī)矩繁多的婚俗儀式,一方面彰顯著生產(chǎn)力的提高和生產(chǎn)方式的轉(zhuǎn)變,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滿族先民文化心理的變化。首先,遠(yuǎn)古時期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人們掙扎在溫飽問題上,所謂“婚俗”僅僅是為了解決生理需求,因此出現(xiàn)了群婚,這一時期的繁殖水平也是極低的。到了蒙昧?xí)r期,雖然野人女真的生活方式并不先進,但人們基本上已經(jīng)解決了溫飽問題,因此在婚俗上有了很大改變,人們在神樹前自由擇偶,并在祭祀神樹的儀式中完成婚禮,可以說是早期婚俗的雛形。到了《元妃佟春秀傳奇》中所描寫的封建社會的婚禮,已經(jīng)滲入了很多漢族文化,婚俗開始變得有趣而繁瑣,在佟春秀和努爾哈赤的婚禮中,既保留著女真人的婚俗,又加入了很多漢族的婚俗,可謂是“滿漢融合”。這三個文本中描寫的三個時期的婚禮,無不彰顯著滿族先民文化心理的嬗變。
參考文獻:
[1]馬亞川講述,王益章,黃任遠(yuǎn)整理.女真神話故事[M].長春:吉林出版社,2016:8,88.
[2] [3]傅英仁講述,宋和平,王松林記錄整理.東海窩集傳[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6-7.
[4]烏丙安.薩滿信仰研究[M].長春:長春出版社, 2014:64.
[5][6][7][8]張立忠講述,張德玉,張春光,趙巖整理.元妃佟春秀傳奇[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63-68.
責(zé)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