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小學的《科學》教材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家長的關注,明年小學《科學》教材要從一年級開始,也是《科學》教材的一次重大改革,教師作為教學引領者,當然要及時改變自己。但是在這幾年的教學中有許多問題、許多現(xiàn)象會困擾著我們的課堂教學。教師就是引領學生走進科學殿堂向導,盼望著學生早日愛上科學,應用科學。
關鍵詞:科學;教材;相信學生;科學探究
一、 實驗材料要靈活
在剛接觸《科學》教材時,常常因為實驗材料的問題使我的課堂一再陷入僵局。如上《輪軸的秘密》一課時,本因得出“在軸相同時輪越大越省力”這一科學結論,但在演示實驗時,由于實驗材料中的軸與支架之間的摩擦力過大,使得在軸相同時小輪和中輪所承受的重量相同。由于我課前沒有對實驗材料做必要的檢查與實驗,于是造成了嚴重的實驗誤差。我站在講臺面紅耳赤,腦子快速想著對策。直到我在支架上涂了潤滑油,把實驗重新做了一遍。這次教訓是深刻的。
探究活動是科學課的靈魂。在探究過程中所使用的實驗材料要充分考慮實際,實驗設計中對材料的缺陷沒有考慮周全,實驗不但容易失敗,而且會得出錯誤數(shù)據。
如在引導學生做“制造二氧化碳去滅火”的實驗中,由于學生使用的醋不同,實驗中有些學生的瓶子里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量就少,無法使蠟燭火焰熄滅,學生的興趣會大打折扣。
再如,在《拱形的力量》一課教學中,學生所帶卡紙有薄有厚,結果能承載的硬幣數(shù)量也是多少不一。這些實驗結果,都是在我備課時沒有設計到的,所以不但沒有得出應有的結論,反而讓課堂一片混亂。
經過認真反思,認識到上課前的準備過程至關重要,要做的實驗,包括學生的分組實驗都應該提前做一遍,把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都要考慮到,把實驗中的難點掌握清楚,做到課上胸有成竹、有條不紊。
二、 課堂導入的設計特別重要
我在上《滑輪組》一課時,教學目標是結合滑輪組的研究,解釋起重機的工作原理。我是這樣引入本課的。
師問:同學們,我今天給大家猜個謎語。有個怪物胳膊長,抓了東西到處跑,千斤萬斤不費力。(打一機械名稱)
有生答:千斤頂。
師:不對,再想想。
師:大家請看窗外,(窗外不遠處就是一個高層建筑的施工現(xiàn)場)同學們看把那一捆鋼筋送到樓上的是什么?為什么它有那么大的力氣?
生:吊車。
師:對,吊車也叫起重機。今天咱們就來探討其中的奧秘。
在備課時,我是這樣設計導入環(huán)節(jié)的,就是忽視了知識上的連貫性和實際生活中學生的常識。導入應該是將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現(xiàn)在要開展的目標活動多聯(lián)系。
如果我提前問一問學生,也不難知道學生對起重機的結構和工作的具體步驟并不熟悉,應該在引入起重機時,出示自己到工地實地拍攝的圖片和小視頻。一方面學生看到自己身邊的起重機更加親切更感興趣,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觀察到起重機上從來沒有見過的內部結構,學生通過觀察也就自然看到原來起重機上有許多定滑輪和動滑輪,學生興趣一下子激發(fā)起來,本課的內容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來。從而把“研究滑輪組的作用”引導在學生面前,而不是硬生生地推出“滑輪組”。
三、 只有相對的結論
在上《我們的行星》一課時,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太陽系有八大行星,(之前教科書中一直是九大行星)但在本課而言,我們只能說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暫時是這樣的,以后有可能會出現(xiàn)別的結論??茖W探究始終沒有終點,咱們的結論也不難太肯定,一定有不確定因素。尤其在實驗中得到的數(shù)據,在事實不清楚、根據不充分的時候,老師一定要語言精確。盡量使用如“根據本節(jié)課的研究”“一般情況下”“目前是這樣定論的”等類似的語言。
又如四年級科學課中有“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的實驗后,千萬不可馬上得出這樣的結論“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教師引導學生只能說“許多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因此,教師無論是實驗的結論還是探究的結果,一定要注意在總結時語言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不可隨隨便便下肯定結論。
四、 反復實驗出結論
在《杠桿的科學》課堂中學生分組實驗,有的學生心急想發(fā)言,只做了一次,馬上開始發(fā)言:“我們小組的實驗結果是,當阻力點距支點近而用力點距支點遠時,杠桿省力?!?/p>
學生總是浮躁的、好表現(xiàn)的,實驗匆匆做一次就要急著匯報結論,這樣的情況在科學課上很常見。但是作為小學科學老師要想辦法去培養(yǎng)學生的實證意識??墒窃趺磁囵B(yǎng)呢?方法很多,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讓學生清楚認識到,科學實驗是需要重復做,結論需要重復檢驗??墒窃趯嶋H課堂中,往往沒有讓學生多做實驗多檢驗的時間,看到學生完成一次,就趕快總結出結論。怎么不讓多做幾次呢?可能有的因為內容多,時間少;可能有的多做就要多備材料,認為浪費資源等等。是啊,這些問題的確存在,這些理由也很充分。但對于小學《科學》的目標而言,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讓學生對科學的理解和認識,任何教學手段、教學資源都是為了這個目標服務的,一堂課最后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得出實驗結論。如果作為教師認識到位了,科學教學意識提高了,這些問題和理由還能稱之為問題和理由嗎?
總之,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但要給學生充裕時間多做幾次實驗,而且鼓勵學生,實驗的次數(shù)越多,觀察到的現(xiàn)象越接近事實,得出的結論也更準確。
科學教師就是引領學生們走進科學殿堂向導,盼望著學生早日愛上科學,應用科學。
作者簡介:李蕊,甘肅省蘭州市,蘭州市紅古區(qū)海石灣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