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嬋娟
摘 要 小學數學作為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教學課程,對學生邏輯、辯證等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非常重要的發(fā)展作用,也充分體現出了小學數學教學的育人價值重要性。
關鍵詞 小學數學 育人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數學學科所蘊含的育人價值是伴隨著知識的建構過程浸潤到小學生的心田,數學教育工作做到無痕跡地適時滲透,把握育人方向,數學教育的科學性、文化影響力、人生觀、價值觀將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得到最大化的發(fā)揮。
1數學學科的教人篤行價值
教人篤行價值是數學學科社會價值中的一種,新課標對數學教學內容界定為“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學大眾的數學、學有價值的數學”,側重于對數學社會價值的體現,數學課程體系中精選了大量實用性強、視野多元、視角多維的數學內容,旨在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思維品質。掌握數學方法,形成數學思想,富有智慧地去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社會。
學習數學是一項艱辛的腦力勞作過程,大量數學建模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搜集數學信息,運用數學方法,建構數學模式,解決生活問題。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符合數學規(guī)范地演繹數學,數學口頭語言表達的邏輯性、完善性、層次性和書面表達的格式化、嚴密性、相對精確性、階梯方法多樣性等要求無不滲透對學生規(guī)則意識的訓練和意志品質的磨礪。
數學作為小學生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工具,如果沒有數學,學生就很難對世界進行全面而又深刻的認識。數學作為學生的一種思維活動,可以有效的發(fā)展學生在學習過程的思維活躍能力,這也是數學對于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價值。在新教學改革政策下,數學對于學生主動思維的發(fā)展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教師開始為學生提供主動探索、體驗、實踐的時間和空間,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給學生以力量和智慧。因為數學特有的內在的知識結構、數學知識創(chuàng)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以及諸多的凝聚著前人智慧的數學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它可以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提供學生發(fā)現的方法和思維的策略。如果學校數學的教學能夠揭示隱藏在數學知識的背后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能夠提供學生主動的實踐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機會,就有可能使學生真正感受數學思維方式的力量,逐漸形成這樣的思維方式,并將這種思維方式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覺的加以運用。
2利用學生學習中的錯誤資源
數學具有精確性和嚴密性的特點,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言必有據、一絲不茍、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科學態(tài)度。然而,學習中發(fā)生各種各樣的錯誤總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教師要改變以往對待錯誤像對待“敵人”一樣的態(tài)度,應把學生犯錯的過程看成嘗試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要把錯誤視為一種生成性的資源,以新的觀念、新的眼光,站在新的視角對其價值進行重新定位,因“題”制宜地處理好來自學生的錯誤,并讓其折射出德育的光芒。對待犯錯的學生要寬容,但對待錯誤本身決不能放過。不合格的作業(yè),哪怕只是一個錯字、一個小數點也要強調訂正,因為實際工作中點滴差錯都有可能給國家、人民造成很大損失。從而培養(yǎng)學生精益求精、實事求是、謙虛謹慎、認真負責的學習態(tài)度,敢于正視錯誤、勇于改正錯誤的優(yōu)良品德。
3利用教師自身的獨特資源
教師作為最易被學生模仿的對象,言談行為所表露的道德性格和價值觀對學生影響是深遠的。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數學教師首先要有嚴謹、負責的態(tài)度。在進行概念教學時,運用數學語言要完整、精練、確切,板演要有條有理,書寫規(guī)范,如避免“圓”和“園”等的混用。教師以自己的言行時時事事給學生做出嚴謹求實的表率,讓學生體驗嚴謹務實的作風和深鉆細研的科學態(tài)度。好的數學教師,一定是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因為他們在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還教會了學生做人。教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比如,為了上好一堂數學課,教師做了大量的準備,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這樣學生不僅學得愉快,而且在心里還會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并從教師身上體會到一種責任感,這樣對以后的學習、工作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4開發(fā)學生熟悉的生活資源
數學來源于實踐,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是學習數學的活教材,也是進行道德教育的基石。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尋找具有道德教育價值的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觸動學生的心靈。由于近期凸顯的能源危機,使節(jié)約用電成為經常性的話題。然而,不管教師三令五申,教室“長明燈”現象總是不能杜絕。為此,老師設計了“浪費知多少”的數學綜合活動課,要求計算全校每年浪費的電有多少。該教師首先讓學生討論要求出這個結果應知道哪些條件。學生提出:要知道哪些時間亮燈(開吊扇)算浪費,一盞電燈(一個吊扇)亮(開)一小時要用多少電,一個教室有幾盞燈(幾個吊扇),全校有幾個教室等。學生自愿組合,分別調查不同年級的教室每天不該亮燈(開吊扇)的時間是多少,再取平均值,一部分同學去查詢怎樣計算一盞日光燈(一個吊扇)一小時要用幾千瓦電,另一部分收集其他相關的數據。課堂上,當計算結果出來后,學生都大聲驚叫。這時,不需教師說什么,學生早已意識到人離燈熄(扇停)的重要性,紛紛表示要向全校同學倡議,有的學生還指出老師也要做到,因為有時候辦公室也有“長明燈”現象。傳統(tǒng)的數學課程不大注意與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的聯系,對數學應用的處理總留有人為編造的痕跡。本堂課學生綜合運用已學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了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問題,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并且通過數學知識的運用這一載體,對學生有效地進行了節(jié)約能源的思想道德教育,達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朱一然.小學數學探究教學主題開發(fā)[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