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華
摘 要: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將生活教育視為教育的重心和核心,也是現(xiàn)代教育改革的精神支點。在這個教育不斷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教師可以吸取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經(jīng)驗和思想,在此基礎上轉變教學思想,改革教學模式,實現(xiàn)課程的有效改革,本文將重點講述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生活教育落實的現(xiàn)狀和未來的創(chuàng)新路徑。
關鍵詞:初中歷史 教學 生活教育
引言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包含了許多學習資源,學生完全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各種現(xiàn)象來進行自主學習,并且老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充分利用“生活教育”式思想,在課堂上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將初中歷史課堂創(chuàng)造成一個開放的課堂,在生活式教育的影響下,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學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教師的教學難度,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課堂效率。[1]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生活教育”的現(xiàn)狀
在以往的初中歷史課堂上,大多數(shù)教師受到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都會在課堂上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只重視自己講解的是否清晰、是否全面,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往往教學效果都會差強人意,與此同時,給學生營造一種教師、課本即真理的思想,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不敢質疑課本內容,不敢在課堂上發(fā)表自己真實的想法,嚴重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心中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封閉了整個的學習空間,使學生完全處于學習的被動狀態(tài),只能機械地接收教師教授的課本知識。而且,初中歷史課程的難度也也相對較大,不管是在時間還是空間上跨度都比較大,使知識比較散,缺乏集中性,這就使學生在學習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歷史事件時很容易出現(xiàn)區(qū)分不出來的現(xiàn)象。學生沒有感性的經(jīng)驗對所學的歷史知識進行整體的構建,而且教師很少用學生比較熟悉的、新穎的像故事、圖片、視頻等這種形式來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使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習難度大大增加。[2]
二、生活教育理念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路徑
1.緊扣歷史和生活的紐帶
在現(xiàn)在的初中歷史教學中,不管是在教學內容還是教學形式方面大都遠離生活,使學生不能將所學的知識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初中歷史知識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和抽象性,學生不能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感受和感性體驗對所學知識進行知識體系的構建,導致學生大多對歷史學科并不感興趣,反而有些抵觸歷史知識,不能深入地去分析所學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發(fā)現(xiàn)歷史知識和日常生活中的關系,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并在此基礎上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生活的基礎上更加了解歷史,并且愛上歷史這門學科。[3]
例如:在進行《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相同學們播放“南京啊,南京”的影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影片激發(fā)愛國情懷,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戰(zhàn)爭帶給我國同胞心理和身體上的災難和折磨,勿忘國恥,并且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真實的抗戰(zhàn)故事,并在課堂上進行分享,通過這些真人真事讓學生更加真實地感受我國人民在抗爭中的錚錚鐵骨和不屈意志,從而引發(fā)學生積極學習和探索相關知識的積極性,加深學生的記憶,除此之外,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意識,珍惜現(xiàn)在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與此同時,教師還要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來幫助學生構建歷史知識體系,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相關的歷史紀念館,使抽象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更加生動立體,有助于初中歷史教學的發(fā)展。
2.追求教學方式的生活化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方式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要及時轉變以往落后的教學思想,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采用更加生活化、簡單化的教學形,讓學生更高效地接收知識。而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更加自然、輕松地將所學知識和生活常識相結合,更加促進學生歷史知識結構的構建,使學生得到全面得發(fā)展。
例如:在進行《“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這一課中,其中的關于科舉制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出日常生活中學生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比如,設置考試有什么作用,取消考試有什么好處等,這時由于學生受到中考、高考的壓力,都會回答取消考試會有很多的優(yōu)勢和自由,但是學生又會思考在我國這個人口大國中如果沒有考試如何才能實現(xiàn)人才的篩選和甄別,怎樣才能督促學生積極學習,從而考慮考試制度的作用和優(yōu)勢,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出教學內容即科舉制度的由來、發(fā)展和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科舉制的興趣和積極性,更加主動地投入到相關知識的探索中。
3.將課堂擴展到生活中
生活化的教學思想對現(xiàn)在的初中歷史教學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教師也在生活化的思想的影響下更多地將課程內容擴展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學生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熟悉的、常見的、真實的事物對引起歷史抽象知識的學習積極性,學會用歷史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4]
例如:在進行《改革開放后家鄉(xiāng)的變化》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通過訪問自己的家人、在網(wǎng)絡上搜索等方式調查自己家鄉(xiāng)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的變化,并通過照片、演講、視頻等形式闡述自己家鄉(xiāng)的變化、變化的原因、變化后產生的影響等,讓學生通過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事物來體會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發(fā)展和變化,使學生對改革開放有一個更加全面、真實的認識。
結語
從上述我們知道,初中歷史文化教育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因此,生活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最豐富地學習資源,因此,教師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和知識來進行歷史知識的講解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的影響,所以,教師要加強課堂生活化的研究力度,緊扣教育和生活的紐扣,促進學生歷史知識體系的構建,讓學生更加輕松、簡單、高效地接收歷史知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許秋峰.試析初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策略運用[J].新課程·中學,2016,(2):117.
[2]崔佳靜.以生活化教學為手段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J].中學教學參考,2016,(28):106
[3]覃秋嬋.新課改下初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策略初探[J].考試周刊,2017,(65):131.
[4]王賀強.淺論生活化教學讓初中歷史課堂更精彩[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8,(3):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