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生
寶塔近瞻涌幾重
松子長得有個性,又叫松子仁、海松子、新羅松子。棕褐色,三角形狀,堅實的硬殼,殼內(nèi)是白色的種仁。每年秋天的松樹冠上,結(jié)滿球形的果,其外層呈鱗片狀,中間包裹一粒粒種子。
許多資料上介紹,人參、貂皮、鹿茸、東珠是向朝廷獻的貢品。想不到的是松子,這種小野果也是貢品。
滿族祭祀陵寢和供奉九祖佛堂,有用松子的習俗?!敖窆в鰤刍实?,安佑宮淥供,高親純皇帝圣容位前,每逢朔望,各供干果九大碗,內(nèi)應用松仁。” (《打牲烏拉志典全書》)可見朝廷對山野之果的重視。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第三次東巡,曾寫下《盛京土產(chǎn)雜詠》十二首,并賦有《松子》一詩:
窩集林多各種松,中生果者亦稀逢。
大云遙望鋪一色,寶塔近瞻涌幾重。
鱗砌蚌含形磊落,三棱五粒味甘濃。
屋佺曾遺堯弗受,小矣子房學步蹤。
沈陽故宮院內(nèi),進入大清門沿御路北行,正面就是崇政殿。它有兩種柱子,廊柱是方形,殿柱為圓柱形。一條龍連接兩柱間,龍頭威嚴地探出檐外,龍尾伸入殿里。凸字形堂陛,殿內(nèi)四根金柱,為瀝粉貼金的金龍蟠柱。
乾隆八年(1743),乾隆首次東巡,參加慶典的滿蒙王公大臣、盛京官員和朝鮮使臣,事先在崇政殿前按品級排列。所有的程序準備好,詔書交給禮部官員放入云盤內(nèi),官員小心地捧出大清門,再放到“龍亭”,移交校尉護送到大政殿前。禮部堂官將詔書接過,恭敬地捧出,放在殿前的黃案上。早已恭候階下,按序排列的王公大臣官員,聽鳴贊官宣布“有諭旨”,立即面北跪倒。
中和韶樂奏《元平之章》,君臣盛大的宴會開始?;实墼诖笳钌?,參加宴請的大臣行禮,然后按次序分別入座。在飲宴期間,歌舞為宴會助興,演奏乾隆皇帝填詞的《世德舞》樂曲,增加歡樂的氣氛。
宴會的食品名稱中記載,皇帝主桌“松仁一斤八兩”,跟桌是“松仁一斤”,這些松子由吉林打牲烏拉總管衙門進貢。近日讀《吉林烏拉皇貢》《烏拉史略》《清帝東巡》,書中都談到松子。
打牲烏拉衙門在宣統(tǒng)元年繪制的《打牲烏拉捕貢山界全圖》,清晰地標注打松子的“最要之區(qū),是為三大阿、埋汰頂子、大小青頂子、梨樹溝、蔡家溝、老黑溝、東西土山、火燒頂子,萬壽、霍倫嶺、平底溝、土大頂子、大王砬子、三岔山、三岔嶺、柳樹河子、四古頂子等處”。乾隆十九年前,采捕松子的辦法十分落后,甚至是毀滅性破壞。打牲丁放倒一棵棵松樹,然后采捕松塔,采過的地方變成一片空荒地。采松塔的方式,對于大自然無疑是災難,生態(tài)幾十年都恢復不過來。乾隆皇帝知道后,曾經(jīng)明令禁止這種惡劣的采捕,嘉慶元年又一次下令重申:“朕聞東三省每年所取松子、松塔,非將松樹伐倒不能采取,若如此,竟將大樹伐倒,不惟愈伐愈稀,尚與情理不合,實屬可憫。將此著東三省將軍總管,嗣后無論旗民采捕松子、蜂蜜,務須設法上樹,由枝取下,不準亂行伐樹?!睆拇艘院?,人們使用長桿,或在桿上綁鐮刀,爬樹時腰圍上羊皮,或穿羊皮叉褲和套袖,沒有人再敢用放樹取果子的原始方法。
紅松生長緩慢,幾十年才能結(jié)果,一兩百年長成棟梁之材,它是長壽的象征。紅松樹王,生長在黑龍江省伊春市五營區(qū)的豐林自然保護區(qū),樹高三十八米,胸徑一點七米,樹齡大約有七百六十年。它是歐亞大陸北溫帶植物界古老的活化石。
紅松子含油率高,富含蛋白質(zhì),具有豐富的維生素。自古以降,被稱為長生果、長壽果。明朝李時珍關注松子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中寫道:“海松子,釋名新羅松子,氣味甘小無毒;主治骨節(jié)風,頭眩、去死肌、變白、散水氣、潤五臟、逐風痹寒氣,虛羸少氣補不足,肥五臟,散諸風、濕腸胃,久服身輕,延年不老?!?/p>
白露前后,正是采摘松子的最佳時期。進入成熟期的松子,不及時收采,會掉落到地上。碰上靈巧的松鼠,用它的利齒剝落出松仁,搬移到樹洞的窩里貯備起來,在嚴寒的冬天,成為果腹的美食。老人們常講,松子是松鼠和松鴉的口糧,由于它的外殼硬,即使埋在土里幾年,也不會發(fā)芽。當它們意外地讓松鼠或松鴉嗑壞,接受土壤溫度的培養(yǎng)、陽光的照射,就會發(fā)出新芽,形成大自然的秩序,維系著物種間天然的平衡。有了紅松林自然少不了松鼠和松鴉的功勞,森林和動物在大地上和諧相處,形成巨大的生物鏈。
小時候去姥姥家,外面大雪封門,鋪天蓋地的大雪,使山野一片銀白,不能出門玩,只好待在家中。姥姥拿出一笸籮松子,讓我和舅舅們嗑,免得在屋子里亂折騰。松子沒有炒熟,拿起幾粒后,手指粘上松脂味。由于松子殼硬,牙咬不開,只好用鉗子。將一粒松子放入鉗嘴,夾時不能用力過度。握鉗柄的勁兒要適當,否則殼和松仁壓得粉碎,糾纏在一起。姥姥常說:“松子不能一次吃多,要不拉屎都是白色的?!?/p>
山區(qū)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十斤松塔一斤子,十斤汗水一顆塔?!痹诳簧系幕鹋柽?,聽舅舅講進山打松塔的刺激過程,他說七道溝的松林密,遇到大年,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弄一麻袋。因為松樹直徑粗,需要身體條件好,不能暈高,必須會爬樹。人們穿上“腳扎子”,一種自制的爬樹工具,猶如登山鞋,一寸來長的鋼釘扎在樹上,一步步地向上攀。小孩子身體輕,不想后果,全憑力氣爬樹。三舅身材瘦小,渾身是力氣,他膽子大,有豐富的山野經(jīng)驗。
2013年秋日的一天,我和友人走進偏僻的山村。在守山人陪同下,沿著季節(jié)線上進入七號溝。在屯子邊的空地上,我們看到一片堆積的松塔,一只拴著鐵鏈子的黑狗,警覺地注視著周圍,守護新打的松塔。松塔的主人,包了四十坰林場的山地,那年恰逢松塔豐收年。他燃起一堆篝火,扔進新打的松塔。火遇到翠綠的松塔,散發(fā)出彌漫著濃重松脂味的煙氣。從火堆里撥出松塔,找一塊石頭砸開,掉出香噴噴的松子。
三月的一天,朋友從新疆回來,送來一條大列巴,內(nèi)有核桃和松仁,吃起來味道不一樣?,F(xiàn)在超市賣的松子,都是經(jīng)過深加工的產(chǎn)品,每個松子有裂開的口子,美其名曰“開口東北松子”。即使不開口,也不會用過去的笨方法,大都借助松仁夾子,免去手剝、牙咬。
希勒布達
每年春節(jié)前,父親都要收到烏拉街親友寄來的土特產(chǎn)——東北粉條、黏米面、一袋小米。小米不是珍貴的東西,自古以來卻是公認的好食品。烏拉街的小米名氣大,當年康熙皇帝東巡,來到烏拉街時,主食吃的就是小米飯。
滿語稱小米為“希勒布達”,清宮御膳房里流傳一句話:“松阿里的鱘鰉魚,大烏拉的白小米?!笨滴醵荒辏?682),康熙皇帝東巡,駐扎在吉林的寧古塔將軍巴海為皇帝獻上了一個神罐作為見面禮。罐子上有“唐開元豐谷”字樣,打開一看,里面是金黃的谷種??滴醯郾銓⒐确N一分為二,一半給巴海,余下的帶回京城。他囑咐巴海,這是老天賜的寶物,讓它在烏拉的土地上扎根,來年他要檢驗果實。第二年谷種下地,不知什么原因,越是精心照顧,谷種越是發(fā)不出苗。康熙皇帝回京后,在御花園播上谷種,精心侍弄,開花結(jié)果。
秋天巴海進京進貢,有意回避不敢提谷種??滴趸实蹧]有忘記此事,拿出大谷子穗,讓巴??匆幌?。康熙皇帝摘下大谷穗,賞給巴海、盛京的將軍和黑龍江地方官員,每個人一穗。巴海帶回吉林的谷種,交給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最后在楊屯種植成功,成了進貢的物品。烏拉街的楊屯處于松花江沿岸,那里有一塊油沙地,屬于典型的白漿土地,適合谷子生長,是白小米豐產(chǎn)的主要區(qū)域。這里長出的小米稱為稷米,譯成滿語為“希福百勤塞”。白小米是上品米,吃到嘴里發(fā)甜。這塊地生產(chǎn)的白小米不許百姓食用,一律進貢給朝廷。乾隆十一年(1746)清廷發(fā)布禁止谷米買賣的公告,私賣小米和稗子米,“不及五十石者杖一百徒三年,米互十石者發(fā)附近充軍”。
冬包豆包講鬼怪
一進入臘月,家家戶戶忙起來,有了盼年的心情。老北風大作,大雪一整天不停,積雪覆蓋大地。這個時候殺年豬,包豆包,成為滿族人迎接新年的儀式。殺年豬拉開過年的序幕,農(nóng)歷的臘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jié)。臘月初八,腌過臘八蒜,每個家庭準備籌辦年貨,包豆包講鬼怪從這時開始。
飲食文化研究者王學泰指出:“飲食習俗中,‘趨吉心理表現(xiàn)得更為強烈,特別是年節(jié)和喜慶之日的食品,都帶有祈求平安幸福、向往進步光明之意?!庇幸痪渑牡乃渍Z,“順壟溝找黏豆包”,這句話的意思是勤勞種地,才會過上好日子。飲食文化滲入生活中的每一處細節(jié),人們在喜慶的日子,通過食物表達一種心情。黏豆包色澤金黃,象征日子一天天團圓美好。
包豆包看上去簡單,不是重體力活。但它要花費大塊的時間,一個個手捏,重復機械的動作,既是纏人的累活,又容易使人心煩,干這類活往往有一位老人,她能坐得住,會講一些“瞎話”,我看過多位滿族剪紙家有關冬包豆包講鬼怪的作品。2014年7月,我特意上其塔木,采訪滿族剪紙藝人關云德,在他的工作室,我看到他的一幅剪紙作品——一對母女在包黏豆包,小女孩扎著兩個羊角辮,在聽母親講“瞎話”,露出一臉驚訝的神色。前面是包好的黏豆包擺在蓋簾上,一只小貓在一旁,被鬼怪的氣氛迷住。關云德的剪紙,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其塔木滿語是光桿樹、站桿樹的意思,即一種不長葉的樹。它在九臺市城東六十五華里,是沖積平原過渡地帶,東是開闊的河谷地,南是松花江沖積平原。人們把其塔木說成了“騎倒木”。這是對地名的誤讀。近日朱俊奎講述其塔木的由來:?
傳說一條河上,從這沿生長了一棵樹,這樹貼著水面一直長到對岸。一年細,兩年粗,轉(zhuǎn)眼幾年,這棵樹已經(jīng)盆口粗細。人們都想走近路,就有人騎著這棵樹爬到河對岸。有第一個,很快就有第二個,第三個……騎大樹木過河,就傳開了,長此以往,人們便把其塔木說成了“騎倒木”。
祖母是旗人,我家保持老習慣,一進入臘月要磨水面子,包黏豆包。外面大雪紛飛,炕上熱得燙屁股,孩子們不愿在風雪中瘋玩,在家中又悶得慌,纏著包黏豆包的祖母講“瞎話”。
瞎話兒 瞎話兒
講起來沒把兒
一根羊毛
捻雙氈襪兒
爺爺穿八冬
爹穿八夏
剩下重孫子揀起連一連
又穿八百夏
祖母唱的這個歌謠,我們也學會了。她能講很多故事,什么《百花點將臺》《將軍碑的傳說》《索羅桿子的來歷》,我愿聽她講《畫中人》。
從前啊,這是祖母開場的第一句話,她講的每個故事,都要有“從前”這個帽,否則說不下去。這些故事都是勸導向善,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冬包豆包講鬼怪,主題就是指講故事。一代代人靠口頭文學傳承。漫長的冬季,晝短夜長,夜晚大家湊在一起閑嘮嗑、講一些鬼怪故事。那時沒有電燈,為了節(jié)省燈油,摸黑講鬼怪故事,增添神秘感。
故事簍子的“瞎話”,給夜籠罩一層神秘的色彩。民俗學家曹保明不禁嘆道:
這種活計,往往是“集體”勞動。一集體,人就多,而且多是大姑娘小媳婦,大家到一塊,不講故事光包豆包太單調(diào),于是一定請一個上年歲的老人家。這樣,每一個包豆包的夜晚實際都是一個“故事會”。
世上沒有一種吃食能像東北包豆包和文化結(jié)合得這么緊密了。
一個民俗文化研究專家,面對這樣的生活場景,找不出更多的道理,只能選擇“緊密”兩個字概括。這種民俗,不像檔案資料記載得那么簡單。每一個故事,在不同人家的炕頭,表達出的情感不可能一樣,留給人的感受自然不相似。故事是時間的根須,扎在記憶的土壤中。
我家發(fā)黃米面,使用一個大泥盆。祖母用燒開的水,燙一部分黃米面,再加涼水揣生面子。揉好的面躺在盆中,扣上秫秸蓋簾,為了怕不發(fā)酵,再捂上棉被放在熱炕頭。挑選紅小豆,放進大鍋里,入適當?shù)乃枚桂W。烀好的小豆,拿熗鍋刀搗碎加入糖精。豆餡變涼,團成大小相等的小丸,放到盆里備用,開始包豆包。蒸豆包的大鍋,舀上一定的水,放上簾子。上鋪浸濕的屜布子,有的人家拿干苞米葉子泡濕,鋪在簾子上。包好的豆包,間隔有序的擺好,蓋嚴木鍋蓋防止透氣,用抹布捂嚴實大鍋四周。
如今遠離老家,超市里賣袋裝的紅豆餡,還有糯米粉,不可能買到水面子。大雪飄飛,天寒地凍,屋檐下掛冰溜子的日子,人們坐在熱炕頭,守在一個火盆旁,包著黏豆包,聽老人說“瞎話”,這是記憶中的事情。
日常黃米飯
清寧宮是正寢,五間硬山式房頂,黃琉璃加綠剪邊,正脊為五彩琉璃,有五彩火焰寶珠,兩邊雕的龍、飛翔的鳳凰、含苞待放的荷花浮雕,顯示建筑的與眾不同以及居住者的權勢和地位。當年中宮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哲哲住在清寧宮,崇德八年(1643)九月初九深夜,皇太極猝死在南炕上。
六月初的魯北平原,熱浪一排排地撲來,窗外有鳥兒的叫聲,扯破熱氣鉆進書房。從沈陽回來,梳理路上收集的資料,閱讀《清帝東巡》??滴趸实廴螙|巡,在盛京祭拜祖陵,清寧宮是否舉行過薩滿祭神儀式,不見史料記載。打從乾隆首次到盛京,舉行告成慶典后,必到清寧宮召薩滿祭祀。祭神時,不僅要做糕點,還要釀酒。酒的制作材料,多用黍米,當?shù)厝朔Q小黃米,或用稷米,被人們叫做大黃米?!凹漓胗镁朴袃煞N,一曰清酒,二稱醴酒。清酒是用大黃米蒸飯和酒曲釀制而成,大祭時用,需在祭前四十天釀制;醴酒用料與清酒同,祭前三日釀便可?!?/p>
黍是中國小雜糧的一種,一年生糧食作物,成熟以后是金黃色,在北方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小黃米黏性大,不僅能做米飯,磨成水粉后,使用草灰包干,可做一系列黏食餑餑——黃面餅、黏豆包、蘇耗子、蘇鹽餅。黏食抗餓,是滿族等北方少數(shù)民族在外出行時便于攜帶的好干糧,也是百姓的日常飯食。
每年春節(jié)前,父親的老家烏拉街的親友都會寄來土特產(chǎn),其中就有小黃米。父親珍惜這些東西,吃的時候,叨咕過去的事情,他將一部分給我們兄妹,我明白這個用意。我將小黃米飯做好,切出細蔥絲,因為沒有豬大油,只能用花生油代替。爆出的蔥花油,倒入小黃米飯中挖出的坑。吃法一樣,卻總感覺缺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