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特展序廳以古埃及金字塔為主要元素進行了展陳設(shè)計。
古埃及人認為,人死之后,靈魂會從身體中解脫出來,像太陽一樣沉入西方,墜入被稱為“雅盧”的死亡世界,并接受冥王奧西里斯的審判。奧西里斯用真理和正義的象征—羽毛,來判斷逝者的品德:逝者的心臟如果輕于羽毛,將被判定為正義之軀,便可輪回轉(zhuǎn)世得以永生;如果心臟重于羽毛,則意味著逝者是道德敗壞之人,靈魂便會被怪獸吞噬。
為了讓亡靈能夠順利到達死亡世界,古埃及人為死者隨葬《亡靈書》、眾神塑像等,祈禱眾神護佑亡靈安全通過障礙重重的荒野,抵達“雅盧”。
奧西里斯青銅塑像
《亡靈書》是古埃及一部宗教性詩文集,它包括190章祈禱文和準則,告訴逝者在其死后如何克服所有的障礙,通過危險之地,反映了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以及征服自然的愿望。這本書最初被稱為《白晝通行書》,每段文字的標題用紅色墨水書寫,并配上裝飾圖案。古埃及人通常將《亡靈書》寫在莎草紙上,放入墓中?!锻鲮`書》為我們提供了了解古埃及人來世觀念的詳細依據(jù)。
奧西里斯是古埃及神話中的冥王,也是植物、農(nóng)業(yè)和豐饒之神。相傳,奧西里斯生前是一個開明的法老,教導人民耕種、使用農(nóng)具、控制尼羅河水,創(chuàng)造出文學、數(shù)學、音樂等知識教化人民。在他的治理下,古埃及國泰民安,繁榮昌盛,他也受到了古埃及百姓的愛戴和擁護。不幸的是,他被嫉妒自己的弟弟—沙漠之神塞特用計害死,后來有幸被眾神復活,并被任命為冥世之主,主持審判死者靈魂。奧西里斯的形象一般為通體綠色,留著胡須,手持曲柄杖、連枷及象征至高無上權(quán)力的權(quán)杖,頭戴象征上埃及的白色王冠,王冠周圍插滿了紅色羽毛。他在做法老時教會了埃及人耕作,因此他的皮膚為綠色,代表著植物。
在古埃及人的世界觀里,“生”與“死”同尼羅河的潮漲潮落一樣是循環(huán)的而不是絕對的?!翱ā薄鞍汀焙汀鞍⒖恕笔枪虐<叭擞^念中死者之靈的三種形式,其中前兩種為主要形式。“卡”在古埃及人通過死亡到達來生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guān)重要的角色。“卡”被認為是真正的靈魂,在人出生時即被創(chuàng)造。人死之后,“卡”被想象為居住在木乃伊之中,并在墓室中接受他的祭品?!鞍汀笔墙鹕娜祟^鳥身形象,被古埃及人視為靈魂或生命的本質(zhì)。“巴”象征著死者仍然活著:白天,靈魂離開身體遨游,延續(xù)其在人世間的一切行為,晚間返回自己的木乃伊中居住?!鞍⒖恕笔恰懊阑撵`魂”,是一種對死后的人有幫助的超自然力量。
莎草紙亡靈書
展廳中不同類型的古埃及木乃伊
古埃及墳?zāi)棺罹哂袠酥拘缘囊粋€元素就是被稱為“假門”的石碑,通常為石質(zhì),由一系列排列錯落的門框組成,上方有卷起的門簾和記錄著墓葬品的石碑。門框的裝飾一般呈現(xiàn)逝者的形象,或者其親屬送葬的情景。古埃及人認為,假門石碑為死去的人和活著的人建立一種聯(lián)系,通過假門,死者的靈魂可以與親屬進行溝通,獲取祭品。
古埃及人認為,靈魂轉(zhuǎn)世需要有肉身依托,因此,古埃及人通過精湛的解剖技術(shù)和防腐手段制作木乃伊,以保持肉身不朽。古埃及貴族死后,尸體經(jīng)過解剖、清潔消毒、脫水、化妝整形、包裹等復雜步驟被制成木乃伊。普通百姓的木乃伊制作則較為簡單,制作時直接清洗腹部,再用堿粉浸泡身體,取出風干即可。木乃伊制作期間,專業(yè)祭司會舉行各種儀式并禱告,祈求神的護佑,有時還要戴著死神阿努比斯的頭顱面具。古埃及人不論貧富貴賤,死后被制成木乃伊是永不變更的特殊習俗。
木乃伊反映了古埃及醫(yī)學水平達到的高度。古埃及人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腐措施處理尸體,他們將熔化的松脂涂在尸體的面部,以保護面部形象。然后使用一系列專業(yè)工具對大腦、內(nèi)臟進行處理。在處理內(nèi)臟時,他們在尸體的胸腔、腹部側(cè)面切口,形成小孔,并將器官從小孔中取出。脫水是木乃伊制作過程中重要的干燥程序。古埃及人用堿粉浸泡使尸體脫水,用防腐樹脂、亞麻繃帶填補尸體上的孔洞,進行化妝整形后,再用亞麻繃帶包裹尸體。整個防腐過程歷時70天,由特殊級別的祭司主持。木乃伊制作過程中的殘存器官也被認為具有儀式的重要性,通常被保存在各種尺寸的盒子里。在制作木乃伊的過程中,埃及人積累了很多解剖學的知識,初步了解了人體血液循環(huán)與心臟功能的關(guān)系,以及大腦對人體的重要作用。
假門石碑
木乃伊面具
在制作木乃伊時,專門用來保存死者內(nèi)臟的器皿叫作卡諾卜罐,即古埃及的“禮葬甕”。古埃及禮葬甕源于荷魯斯,荷魯斯是古代埃及神話中法老的守護神,是王權(quán)的象征。荷魯斯有四個兒子,分別是艾姆謝特、哈碧、多姆泰夫和凱布山納夫。根據(jù)埃及葬禮的信仰,他們四個分別保管著裝在四個罐子里的死者的內(nèi)臟。根據(jù)用途不同,卡諾卜罐分別被雕刻成人頭、狒狒頭、虎狼頭和鷹頭。
在古代埃及,人們將圣甲蟲視為圣物,認為其象征著太陽神“拉”的重生,有“變”“恢復”“再起來”的意思。圣甲蟲雕飾是古埃及最流行的護身符。后王朝時期,喪葬儀式中通常會在木乃伊的心臟上放置石質(zhì)圣甲蟲,其表面刻《亡靈書》銘文,目的是讓死者能夠輕松面對來世的審判。了解“圣甲蟲”的象征意義,有助于我們理解古埃及燦爛的歷史和文化。
護身符一般放在木乃伊的切口上。最常見的護身符是荷魯斯之眼,又稱為烏加特。荷魯斯的兩只眼睛非比尋常,左眼代表月亮,右眼代表太陽。他的眼睛具有神圣的含義,代表著神明的庇佑和至高無上的軍權(quán)。古埃及人也相信荷魯斯之眼能在他們復活重生時發(fā)揮重要的作用。眼睛的造型也是獻給死者的重要祭品之一,祈求亡靈保佑活在世上的親人。
卡諾卜罐器蓋
四個不同樣式的卡諾卜罐
心臟圣甲蟲及護身符
木乃伊制作完成后,為免受褻瀆和變質(zhì),會被裝入棺柩之中,這是亡者的永久居所。古王國時期,古埃及出現(xiàn)了第一副木棺,形似一座平行六面體房屋,上面彩繪了法老的宮殿正面。這種木棺形制一直沿用到后王朝時期。中王朝時期,開始出現(xiàn)了仿造木乃伊形制的人形木棺。古埃及人為了更好地保護木乃伊,往往會準備多個木棺,有的會層層套裝,有的還增加了大理石石棺。后王朝時期,古埃及人開始用亞麻布條和莎草紙包裹木乃伊,制成“木乃伊盒”,上面彩繪逝者生前的場景和神明形象,偶爾也會有鍍金的裝飾物。
展覽特別制作了木棺展具,向觀眾展示其全貌。
在古埃及的喪葬習俗中,棺蓋一般直接放置在木乃伊的上方,這也是古埃及王國第三中間期時的通行做法。此次展覽最中心的位置擺放著屬于祭司帕迪穆特的木棺。這具木棺內(nèi)部裝飾保存完好,描繪了逝者向奧西里斯進貢的場景。帕迪穆特面朝著自己的木乃伊,持有一塊象形文字,象征著致敬自己。木棺的側(cè)面是許多逝者供奉不同神靈的場景。棺蓋上描繪的逝者戴著假胡子面具和烏塞克項圈,身著裝飾衣帶。逝者圖案兩側(cè)有兩列銘文,一直延續(xù)到腳部。帕迪穆特的胸前有交叉的紅色帶子,具有神靈保護的作用,體現(xiàn)了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二王朝末期木棺的一大特征。
在新王國時期,埃及人開始在木乃伊的臉上涂畫面具。面具的眼部經(jīng)常用銅或石片鑲嵌,有時也用金葉覆蓋。后來到羅馬時期,埃及才開始在木乃伊臉上描繪個人特征。木乃伊盒由涂飾過的帆布層構(gòu)成,以黃色為底紋背景,將逝者所穿的鞋子涂成紅色。鞋底裝飾有幾何紋。鞋幫左右兩側(cè)描繪著一個蜷伏著的阿努比斯神和亞述犯人的形象,犯人跪在地上,雙臂綁在背后。鞋幫底部飾一系列幾何圖案和花紋。
木棺的頭部細節(jié)
木棺上的彩繪圖案
祭司潘布的隨葬石碑
古埃及人認為“人生只不過是一個短暫的居留,而死后才是永久的享受”。這種“事死如生”的觀念,使得人們不僅注重亡者靈魂的永生,而且更關(guān)心亡者在冥世的生存狀況。亡靈在冥世生存,需要配備一些特殊的器具,這些具有特殊功能的陪葬品被賦予豐富的宗教和禮儀意義,一方面輔助亡者靈魂渡過冥世的各種艱難險阻,順利通過地獄之門;另一方面也可以為來生提供諸多便利。中王國時期,死者的墓穴中開始隨葬大量不同材質(zhì)的俑或雕像,它們有的象征死者的仆人,有的作為護佑的神靈,一起陪葬在木乃伊左右,為死者來世永生提供保障。
古埃及人在墓葬中隨葬石碑的歷史非常悠久,從古王國時期一直延續(xù)到其后的各個時期。在不同時期,石碑的形狀和圖像都各不相同,石碑主要功能是保證在喪葬品遺失或在沒有親人看護墳?zāi)沟那闆r下,死者仍能獲得必需的喪葬品和祝福,這種功能一般是通過石碑上面的文字來實現(xiàn)的。
巫沙布提俑
玄武巖赫納特神像
金字塔被古埃及人視為太陽的象征,它的形狀像一束照射在法老墳?zāi)股系年柟猓碇柹瘛袄钡谋Wo。新王國時期,法老們下令在帝王谷開鑿墳?zāi)?,地面上不再建造金字塔,但是太陽的符號被保留下來,用于其他建筑之上。小金字塔便是在葬禮神堂的頂點上用磚石建造而成的,上面描繪著太陽神崇拜的場面。
赫納特是古埃及文化中非常古老的戰(zhàn)爭女神,又被稱為奈斯。古埃及人認為,在傳說時代,世界上只有無盡的原始混沌之水,在水中誕生了世上第一個女神—奈斯。展覽中這尊赫納特神像是烏加霍若思奈特為他的父親雕刻的,赫納特身穿典型的波斯服裝,上身著短袖襯衫,胸前系長裙。這座神像用墨綠色的玄武巖進行雕刻,立在一座小型臺柱上,并刻有銘文:赫納特。
巫沙布提俑是古埃及人用于葬禮的一種小型雕塑,上面一般寫有死者的名字,是墓中死者的象征性仆人。許多重要的墓穴中都葬有大量的巫沙布提俑,這么做的目的就是讓這些“象征性的仆人”去代替逝者完成他們在冥世中可能需要去完成的各種任務(wù)。巫沙布提俑分兩種:一種是小型的,種類多,數(shù)量較多,常放置在石棺周圍;另一種規(guī)格較大,種類單一。早期的巫沙布提俑用木頭或陶土制成,到新王國時期,出現(xiàn)了石刻、木雕、瓷土和泥塑的俑人,但多以石頭雕刻為主,做成木乃伊形狀的雕像。由于巫沙布提俑在古埃及普遍存在,全球各地的博物館都將巫沙布提俑視為古埃及文明的標志物之一。
古埃及人為了讓死者享受來生,在冥世無憂無慮地生活,會根據(jù)死者生前的地位和財富能力,為死者隨葬一切必需的生活用品,如食品、飲料、衣物首飾、家具和化妝品等。這些隨葬品直觀地再現(xiàn)了古埃及人民的真實生活場景,展現(xiàn)出古埃及人與眾不同的精神世界。為了確保隨葬品為死者享用,古埃及人會在死者的墓碑上描繪所有隨葬品的生產(chǎn)過程,以及死者在人間的生活環(huán)境和曾經(jīng)享受過的歡樂時光,如田間的耕種收割,作坊里的釀酒、制陶,牧場上牲畜的放養(yǎng),貴族官邸的游獵宴飲等。古埃及人相信,通過宗教儀式和巫術(shù),這些圖畫可使墓主重獲人間的生活。正是這些畫面,為我們揭示了古埃及人的生產(chǎn)、生活的場景,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價值。
小金字塔
古埃及人隨葬的生活明器中,家具是必備品。古埃及的家具基本是簡單的椅子、三條腿的凳子和桌子。在新王國時期,裝飾圖案使家具樣式變得越來越豐富,出現(xiàn)了十分珍貴的木鑲嵌裝飾,有的甚至鍍金。古埃及家具的裝飾與使用者的社會地位有關(guān),因此地位越高者使用的家具裝飾性就越強。柜子和珍寶箱大多以色彩明快的幾何圖形裝飾,裝飾較為華美的椅子則鑲嵌著象牙或珍珠母。其裝飾圖案多采用風格工整嚴肅的木刻獅子、鷹、柱頭和植物圖案等。當時還沒有出現(xiàn)枕頭,人在床上躺下后頭部主要靠木、鐵或象牙制的頭架支撐。
史前時期,尼羅河流域的土壤和沙漠的沙子為古埃及的能工巧匠提供了制作各種生活用品的原料。日常生活中,聰明的古埃及人用植物纖維、黏土、木材制作出的各類容器、陶器和玻璃制品,被廣泛用于儲存、運輸食物,盛儲液體。這些容器被當作日常生活用器,在使用者死后,會被作為隨葬品下葬。此次展覽中展出了古埃及人利用植物纖維制成的托盤。
古埃及人隨葬的生活明器
古埃及人的美容用品及化妝用具
在古埃及王國,男人和女人普遍都使用化妝品,涂抹眼影、腮紅和口紅是上流社會男人和女人的典型裝扮。古埃及人之所以喜好化妝品,并不是單純對美的追求,也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油類和動物油脂能夠阻擋尼羅河三角洲的酷熱和陽光,保護皮膚。古埃及人將各種各樣的化妝品保存在小罐子或碗里,比如裝眼影粉的容器形態(tài)各異,特別有趣。梳子往往是雙齒的,并裝飾有簡單的線形幾何紋。鏡子在古王國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它們一般有長長的手柄,上面裝飾著愛之女神哈索爾的面部圖像。古埃及人認為,在他們死后,化妝品也要伸手可得,因此眼影棒、眼影膏瓶子、梳子、鑷子、剃刀是常見的陪葬品。
早在史前時期,古埃及人就會用陶器和瑪瑙、綠松石、青金石等寶石制作配飾,最主要的則是黃金首飾。古埃及工匠的高超技術(shù),尤其是制造奢侈品的技術(shù),是人們公認的。他們制作的珠寶飾物非常精致。身著全白色服飾的古埃及人佩戴著五光十色的珠寶首飾,其中最有趣的飾品是由無數(shù)串珍珠、小圓柱和花卉組成的烏賽克大型領(lǐng)飾,古埃及人無論男女都會佩戴這種裝飾。他們還經(jīng)常佩戴裝飾著圣甲蟲的手鐲、耳環(huán)和戒指。
古代中國和古代埃及是世界兩大重要文明古國,兩國的文化內(nèi)涵頗有相通之處,如古埃及“事死如生”的觀念和厚葬之風與中國漢代極其相似,無論是歷史的偶然還是文化的相連,都反映出兩國文化的燦爛和歷史的厚重。自羅馬時代以來,古代絲綢之路作為溝通交流的橋梁將古代中國與古代埃及乃至西方文明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東西方世界的人民共同見證了駝鈴聲聲、舟楫相望的絲路歷史,譜寫了友好往來、相知相交的歷史篇章。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如“奔騰的尼羅河水”,數(shù)千年來不曾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