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潔文 陸妙
在心血管臨床中, 冠心病屬于常見疾病與多發(fā)疾病, 是中老年人較容易發(fā)生的一種疾病, 發(fā)病原因多為冠狀動脈發(fā)生栓塞, 從而導致患者心肌缺氧缺血[1]。有相關(guān)的資料表明, 對冠心病患者實施他汀類藥進行治療, 能夠?qū)ζ溲右哉{(diào)節(jié), 同時又能對患者的炎性癥狀起到抑制作用, 進而使得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癥狀獲得顯著緩解, 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2]。但是, 在具體治療過程中, 藥物劑量不同, 獲得的臨床效果也存在不同, 因此, 選擇合適的劑量顯得十分關(guān)鍵[3]。鑒于此, 為了進一步分析辛伐他汀不同給藥劑量對冠心病老年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對其血氣指標的改善情況, 此次研究將2016 年1~12 月本院心血管內(nèi)科臨床接受治療的患者中抽取150 例實施詳細的分組分析, 并分別施予不同劑量的藥物進行治療, 現(xiàn)將具體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150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A 組和B 組, 每組75 例。A 組患者中男41 例, 女34 例;年齡44~76 歲, 平均年齡(60.55±5.58)歲;疾病類型:心肌梗死17 例,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29 例, 穩(wěn)定型心絞痛29 例。B 組患者中男40 例, 女35 例;年齡44~77 歲, 平均年齡(60.58±5.56)歲;疾病類型:心肌梗死15 例,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30 例, 穩(wěn)定型心絞痛30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的臨床資料均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與批準, 患者及(或)家屬知情同意;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確診為冠心病, 且具備良好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惡性腫瘤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存在過敏患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guī)對癥處理, 采取硝酸酯、β 受體阻滯劑以及抗血小板等藥物進行治療。A 組患者給予小劑量辛伐他汀(浙江京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00009)進行治療, 口服, 1 次/d, 20 mg/次, 連續(xù)治療2 個月。B 組患者給予大劑量辛伐他汀進行治療, 口服,1 次/d, 40 mg/次, 持續(xù)治療2 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氣指標水平進行比較, 包括PaCO2與PaO2;②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約2 ml 的靜脈血并實施常規(guī)的離心處理后分離出血清,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水平進行比較, 包括TC、TG、HDL-C、LDL-C;③對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進行比較。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PaO2、PaCO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PaO2、PaCO2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改善, 且B 組優(yōu)于A 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TC、TG、HDL-C、LDL-C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TC、TG、HDL-C、LDL-C 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改善, 且B 組優(yōu)于A 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比較 B 組患者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為9.33%, 與A 組的6.67%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水平比較, mm Hg)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水平比較, mm Hg)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A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PaO2 PaCO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組 75 43.21±3.52 62.01±2.39a 83.12±2.39 62.98±1.33a B組 75 43.20±3.42 78.24±2.17ab 83.11±2.40 53.65±2.03ab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水平比較, mmol/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水平比較, m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A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TG TC HDL-C LDL-C A組 75 治療前 2.51±0.62 6.32±1.41 0.92±0.21 4.21±0.82治療后 1.92±0.40a 4.62±1.12a 1.12±0.31a 3.62±0.71a B組 75 治療前 2.62±0.32 6.41±0.93 0.80±0.21 4.32±0.92治療后 1.63±0.21ab 3.63±0.51ab 1.30±0.42ab 3.12±0.41ab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比較[n(%)]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 具有很高的臨床患病率, 相關(guān)資料提示其發(fā)病原因多與患者自身脂質(zhì)代償紊亂有關(guān), 發(fā)病后導致患者心臟的血管壁沉積大量脂質(zhì)后使得冠狀動脈逐漸粥樣硬化, 甚至堵塞血管, 導致心肌缺血缺氧[4,5]。不僅如此, 冠心病患者的發(fā)病原因還與其自身的遺傳因素、生活習慣以及居住環(huán)境等因素有密切關(guān)系[6]。近年來, 臨床上多通過他汀類藥物對冠心病展開治療, 辛伐他汀即為其中常用的一種。
以辛伐他汀對冠心病患者展開治療時, 其劑量不同, 產(chǎn)生的效果也存在差異。本次研究分別予以兩組患者20、40 mg的辛伐他汀治療, 結(jié)果顯示, 治療后, B 組PaO2、PaCO2、TC、TG、HDL-C、LDL-C 均優(yōu)于A 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實施辛伐他汀大劑量給藥治療, 對于血脂、血氣的調(diào)節(jié)效果更優(yōu)于小劑量給藥治療。辛伐他汀可對血管內(nèi)皮功能進行改善, 達到改善血氣指標的效果。不僅如此, 辛伐他汀可對膽固醇的合成產(chǎn)生競爭性的抑制作用, 并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延緩, 達到改善血脂水平的效果[2,3]。辛伐他汀劑量增加后, 其降脂、抑制炎癥反應(yīng)、穩(wěn)定斑塊的作用隨之增強[7]。但有研究認為, 通過大劑量的辛伐他汀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展開治療后, 大劑量給藥治療可能增加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yīng)的風險[8]。但是本次研究提示:B 組患者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為9.33%, 與A 組的6.67%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辛伐他汀大劑量給藥治療老年冠心病患者, 存在不良反應(yīng), 但是不良反應(yīng)較少, 不會對患者機體造成較大影響, 故此療法的安全性較高, 值得推廣。
綜上所述, 通過大劑量辛伐他汀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展開治療可促進血氣、血脂指標的有效改善, 且不良反應(yīng)不會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