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軍
[關鍵詞]紅色文化;中共四大紀念館;社會教育
[中圖分類號]D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28X(2019)03-0032-04
上海市虹口區(qū)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各種文化遺址故居優(yōu)秀建筑有283處,其中紅色文化遺址遺存70多處,居上海各區(qū)前列。近年來,中共四大紀念館的籌建與發(fā)展成為虹口文化工作中最有代表性的名片。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在國內召開的中共一大至中共七大唯有中共四大沒有建紀念館。由此,在多方的籌措和努力下建成開館的中共四大紀念館,客觀上彌補了中共黨史紀念場地和黨史文化研究宣傳工作的一個空白,也標志著虹口紅色文化挖掘研究宣傳上了新臺階。這不僅為虹口文化強區(qū)建設、發(fā)展紅色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也為凝心聚力的虹口黨建工作賦予了新的時代特點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1925年1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長期以來在中共黨史上很少記載,特別是中共四大會址,解放后幾經尋訪,一直未有確切下落。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共四大會址才又重新進入黨史研究者的視野。1981年6月8日,《人民日報》刊登文章《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到中共四大召開的地址為上海橫浜路6號;1982年第9期《解放軍畫報》刊登了中共四大會址的照片與說明,照片的主體是橫浜橋北岸的數間民房,文字說明是:中共四大會址——上海閘北橫洪路6號(四川北路橫浜橋邊的一座居民住房)。這立刻引起虹口區(qū)地名志編輯組的關注,因為照片上拍攝的民居是虹口,而不是閘北。經過廣泛的調查,發(fā)現上海并不存在“橫浜路6號”這個地址。
幾經周折,最后終于由當年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中共四大會議記錄者鄭超麟揭開了謎底。他斷然否定“橫浜路6號”是中共四大會址的提法,并在虹口區(qū)地名志編輯組有關人員的陪同下,進行實地辨認,尋找當年的遺址。最后,經實地勘察,他確認虹口區(qū)東寶興路254弄28支弄8號處為中共四大會址遺址。該處原建筑上世紀30年代被侵華日軍的炮火所毀,現在的六層居民樓為80年代所新建。
為慎重起見,虹口區(qū)委黨史辦公室開展了大量的調查考證工作,取得了不少佐證材料。1987年11月,經上海市政府批準,正式公布虹口區(qū)東寶興路254弄28支弄8號處為中共四大遺址,并在中共四大召開70周年之際,予以勒石紀念。
中共四大會址考證確定后,虹口區(qū)委、區(qū)政府非常重視中共四大史料的發(fā)掘和考證,多次到北京、天津、唐山等地以及上海各類機構征集、考證。2003年10月13日在中央檔案館,又發(fā)現一批有關中共四大的重要史料。如中共四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對于民族革命運動之議決案》《對于職工運動之議決案》《對于農民運動之議決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修正章程》等14個文件全文,以及相關的通知和地方匯報提綱等。在此基礎上,為紀念中共四大召開80周年,2003年5月,虹口區(qū)成立中共四大史料陳列室(中共四大紀念館前身)籌備小組,從而正式啟動了中共四大史料陳列室籌備工作。
征集工作還得到了革命后代們的大力支持。陳潭秋、羅章龍、瞿秋白、陳獨秀等人的后代都表示愿意把家中收藏了多年的珍貴實物捐獻給籌備小組。比如,羅章龍生前使用的一支鋼筆、一頂帽子、一副老花眼鏡以及作品等,張?zhí)捉o妻子的一封家書,周恩來1925年從德國寄回國的一張明信片及帶回來的火柴盒子,李維漢使用過的箱子,尹寬使用過的刷子,莊文恭手跡等,都是征集中的重大收獲。這些后來都成為中共四大史料陳列室的展品。
中共四大會址考證、陳列和建館等工作,受到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方面的關心重視。2007年7月12日上午,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到虹口調研時興致勃勃地來到多倫路215號,參觀了中共四大史料陳列館。他仔細觀看一件件珍貴文物和一張張歷史照片,指出“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精神是歷史賜予我們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開拓未來的豐富資源和不竭動力”。在聽取虹口區(qū)委、區(qū)政府匯報后,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除對虹口北外灘地區(qū)經濟建設發(fā)展提出希望外,還花了大量時間談了對虹口區(qū)歷史文化的認識了解,尤其是對虹口歷史文化方位作出了虹口是“海派文化發(fā)祥地、文化名人集聚地、先進文化策源地”的重要論述。
此后,建設四大紀念館成為虹口區(qū)委、區(qū)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目標,其建設過程主要體現在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以及組織領導三個方面。
(一)硬件建設方面。多倫路上的中共四大史料陳列館體量太小,與中共四大在黨史上的作用、地位很不相稱。因此,中共四大紀念館選址幾經周折,最后決定改建,利用四川北路公園綠地內6000平方米輔助用房建設中共四大紀念館,并征得市委同意定于2011年6月24日舉行開工典禮。以同濟大學童明教授為主的設計團隊,把四川北路公園設計為以石庫門里弄為主要空間特征的紅色革命活動場所,場館建筑面積3100平方米,展覽面積1500平方米,分為主展廳和副展廳。主展廳是中共四大的主要展區(qū);副展廳約150平方米,主要呈現1949年以前中國共產黨早期在虹口轄區(qū)發(fā)生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遺址,展陳內容豐富生動,成為了中共四大主展區(qū)的重要補充。
(二)軟件建設方面。始終把握一個基本原則,即事為魂、史為橋、講述會議過程;以歷史背景與會議成果為經緯,以黨史知識與文化內涵為血脈,凸顯中共四大的重要意義。同時,注重發(fā)揮專家作用,針對布展大綱、立面設計、藝術品制作、紀錄片拍攝等內容多次召開專家評審會,聽取專家意見。在展陳設計上,注重政治性與藝術性相結合,教育性與可看性相結合,歷史性與時尚性(展陳手段)相結合。值得一提的是,中共四大紀念館展陳中藝術品的制作、展覽是一個亮點和特色,不僅大大彌補了中共四大一手展品的不足,也極大地發(fā)揮了藝術品的宣傳作用。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局評價修改后的《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布展大綱》:“政治導向正確,歷史內涵豐富,資料較為詳實,架構較為科學,布局較為合理,比較全面系統(tǒng)準確地反映了中共四大的歷史,可以據此開展布展工作?!?/p>
(三)組織領導方面。在虹口區(qū)“十二五”規(guī)劃中,中共四大紀念館的建設被提上議事日程,中共虹口區(qū)委提出在建黨90周年之前開工建設中共四大紀念館,并成立了由區(qū)委書記親自掛帥的工作組,主抓中共四大紀念館建設,確保一年完成。此外,區(qū)委、區(qū)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聽取匯報,把籌建工作列入年度重要目標任務的督查項目。區(qū)委書記和區(qū)長經常過問進展情況,多次召開現場辦公會,對建館工作研究布置,并提出明確要求。在市、區(qū)領導的關心、指導下,經過一年多的辛勤努力,中共四大紀念館建設和陳列布展工作克服了種種困難,有序推進,最終于2012年7月1日基本完成布展。江澤民同志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為紀念館大大增色。9月7日上午,中共四大紀念館落成典禮隆重舉行。
虹口區(qū)立足打造上海文化品牌和高標準發(fā)展高品質生活,以研究宣傳中共四大為核心,以挖掘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為基礎,多渠道、多方式深化研究和拓展形式以及擴大融合,積極發(fā)揮好中共四大紀念館黨史存史資政育人研究、愛國主義教育引領工作平臺基地和促進地區(qū)經濟文化協(xié)調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不斷提升虹口紅色文化的影響力。
(一)加強研究。一是2004年,由區(qū)委主要領導任顧問,經區(qū)黨史工作者多方考證,由區(qū)黨史辦撰寫的《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一書完成,加上“四大”親歷者鄭超麟的回憶和實地考證,標志中共四大主干史料研究的基本完成和虹口是中共四大召開地的確認。二是2015年紀念中共四大召開90周年,虹口區(qū)在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市檔案局的支持和指導下召開學術研討會,編輯出版了研究文集《力量之源》,把中共四大研究宣傳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三是聚焦中共四大召開前后重要事件來龍去脈研究。比如,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是在中共四大召開后,從1925年到1927年大革命走向高潮的過程中在上海發(fā)生的一次武裝起義。經過一番梳理,發(fā)現起義的領導機關,最重要、最激烈、奠定勝局的戰(zhàn)場全部在虹口,為虹口又增一筆黨史資源。四是組織中共四大代表及參加會議的人員與貢獻的系列研究。比如王荷波、楊殷、阮章等。五是圍繞進步文化的策源地,研究虹口紅色文化的形成起源及中共四大對黨史和現實的價值意義。比如,研究群眾路線、支部建設、中共紀檢監(jiān)察制度孕育與虹口關系等問題。六是組織有關紅色遺址遺存保護。七是2018年舉辦虹口區(qū)文化發(fā)展大會,發(fā)布文化強區(qū)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成立了虹口紅色文化建設專家委員會,召開各種研討會,不斷推出研究成果,切實深化虹口紅色文化尤其是中共四大的相關研究。
(二)擴大宣傳。一是做展覽、做宣講。近年來,中共四大紀念館舉辦了內容多樣、連展不斷的展覽。為紀念抗戰(zhàn)勝利、五卅運動、中共建黨95周年、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分別做了《來者勿忘》《熱血赤誠》《紅色起點力量之源》《上海1927》等展覽。2017年、2018年,在茅盾誕辰120周年、周恩來誕辰120周年的重要節(jié)點,舉辦展覽《彌滿著生命力的人》和《周恩來與上海》,收到了很好的反響。同時,依據近期的研究成果和資料梳理,2018年底,舉辦了《抓鐵有痕鑄黨魂——中共早期紀律建設圖片展》等展覽,至今已有一萬多名觀眾參觀,反應熱烈。同時,配合展覽,切合時機地進行相關內容的宣講。二是分類分層,開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動。如編小故事講中共四大,讓觀眾了解中共四大是怎樣推動中國共產黨從一個小團體變成大政黨的。此外,還創(chuàng)建探尋中共四大奇妙之旅,設計趣味問答,讓中小學生帶著問題參觀聽講,在他們的心里播下紅色文化的種子。2017年,舉行“虹口記憶:國旗禮贊”特色主題活動,把紀念館門前的小廣場命名為國旗廣場,在紀念館所在的四川北路公園建立了主題雕塑《光榮與力量》,以銘記這段光榮的歷史。同時,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上海市委黨校、武警上海總隊、消防總隊等都把中共四大紀念館作為現場教學基地,組織開展專題黨課。通過館內深度講解,讓更多的黨員領導干部對上海紅色文脈和中共四大歷史貢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2017年11月,中共四大紀念館被中央宣傳部命名為上海第13家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二)探索融合。一是推進海派文化與紅色文化的融合。海派文化的土壤和空間,孕育了紅色文化的基因,推動上海成為黨的誕生地,推動虹口成為中共創(chuàng)建早期重要的發(fā)展空間。虹口區(qū)委、區(qū)政府提出要把虹口建設成為開放多元的海派文化傳承發(fā)展區(qū),中共四大紀念館從2016年開始推動參與海派文化中心的籌建工作,策劃“海派/啟·承”主題活動,舉辦展覽《過河看影戲——北四川路與中國電影發(fā)軔》。二是探索紅色文化與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虹口區(qū)提出推進面積2平方公里的四川北路紅色文化生態(tài)示范區(qū)建設,打響“左聯(lián)”文化品牌,提升中共四大紀念館影響力,打造“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充分發(fā)揮國旗文化、國歌文化等區(qū)位優(yōu)勢,促進紅色文化與體育旅游商業(yè)的融合,創(chuàng)新開展特色品牌活動,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白舐?lián)”是虹口區(qū)文化發(fā)展和紅色文化的一張王牌,其中魯迅先生更是民族文化中的杰出代表。習近平同志視察虹口參觀魯迅紀念館時說:“我們這一代都是受魯迅文化熏陶出來的。魯迅文化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民族的靈魂,需要我們很好地學習?!庇纱耍覀儾荒軆H僅從文學和文學社團的角度簡單地去理解“左聯(lián)”,要更多看到“左聯(lián)”是中共第一個規(guī)模性文化組織,是借助文學等方式凝聚進步青年投身革命、為革命集聚力量的重要組織。三是完善文化發(fā)展推動機制。虹口區(qū)成立文化強區(qū)工作領導小組、虹口區(qū)文化建設專家委員會和虹口區(qū)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促進會,把中共四大紀念館、“左聯(lián)”紀念館、李白紀念館、多倫路等連接起來的紅色旅游線路、紅色文化現場教學線路已開通,長三角紅色旅游聯(lián)盟也已建立運行,沈尹默誕辰135周年文獻展系列巡展已啟動,舉辦魯迅文化周,魯迅研究發(fā)展跨區(qū)域協(xié)調合作機制已建立,“魯迅小道”正籌建中。
(四)強化引領。中共四大的引領價值不僅僅是文化意義上的、黨史意義上的和社會教化意義上的,而且更是黨建引領意義上的。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對黨建工作提出新要求,強調要提高基層黨建水平,要高質量開展黨建工作,深化區(qū)域化黨建,加強群眾工作等。而中共四大正是我們搞好黨建的得天獨厚的歷史資源和政治源泉:中共四大提出了革命的領導權問題和革命的階級基礎問題,大會通過的14個文件涵蓋了黨如何開展各個階層、各種團體工作等問題,中共四大后中共黨員由 994名發(fā)展到57967名,帶來了大革命的新高潮;提出黨的工作群眾化,把宣傳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落實到務實有效的細節(jié)環(huán)節(jié),是實踐意義上群眾路線工作的根;提出黨支部、總書記和黨組黨團概念,影響至今,其中黨支部建在基層、每周開一次會的會議等制度設計,成為后來支部建在連上、車間、學校等的先導;等等。中共四大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在中共四大召開后一年半的1926年8月4日,第四屆中央委員會以中央擴大會議的名義從上海虹口發(fā)出了《堅決清洗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這是中共第一個旗幟鮮明反對腐敗、要求加強黨務工作、嚴明組織紀律、強化紀檢監(jiān)察的制度性文件,也是第一個懲治貪污腐化分子的文件,開啟了中共從嚴治黨的歷史先河??梢哉f今天我們抓黨建、走群眾路線、加強支部建設、從嚴治黨等工作的根,或者說基因、源代碼、孕育地,都在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