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艷,盧 麗,楊士民,李金婷
腸梗阻是外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發(fā)生原因是由于腸內容物在通過腸腔的過程中堵塞或遇到障礙,導致腸壁形態(tài)發(fā)生改變,使其功能出現(xiàn)障礙,常常出現(xiàn)腹痛腹脹,伴有惡心嘔吐及排氣排便減少或停止等癥狀[1]。腸梗阻病因復雜多變,按病因分為機械性,動力性和血運性,若護理治療不及時,會造成嚴重的后果。老年患者自身生理特點是腸蠕動減慢,運動量不夠,便秘等,是誘發(fā)腸梗阻的原因。我們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護理治療方法對我院65~75歲老年組的病例進行了觀察分析,取得良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160例,男94例,女66例,年齡65~75歲。納入標準:符合腸梗阻診斷標準且均為動力性腸梗阻:患者腹部X光檢查有不同程度的積氣和積便,腸管擴張;臨床出現(xiàn)腹脹、腹痛伴隨嘔吐惡心、肛門停止排氣排便等;患者既往均無腹部手術病史;患者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腸腔內有占位性病變;繼發(fā)性腸梗阻;合并嚴重臟器功能障礙;神志不清;高血壓。采用隨機信封抽簽原則分為對照組(80例)和觀察組(80例)。對照組男46例,女34 例;年齡65~74 歲,平均(69.3±2.7)歲。觀察組男48例,女32歲;年齡65~75歲,平均(70.6±2.9)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治療方法:禁食水,保證每日靜脈補液量;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密切觀察癥狀的變化,如腹痛、腹脹、惡心、排氣排便的情況;給予胃腸減壓,觀察減壓器內的引流液體的顏色及量;防止感染。同時,均給予心理護理:在執(zhí)行各項操作前,耐心講解,給患者充分的時間接受。操作過程中動作輕柔,并隨時與患者溝通,有不適癥狀時及時停止操作,安撫好患者情緒。通過資料及各種宣傳手段向患者介紹腸梗阻的知識,利用簡單明了且便于接受的形式,講解清楚各種藥物的藥效,注意事項,不良反應,增強患者的依從性及自我預防、保護的意識。出現(xiàn)癥狀加重及特殊不適時,建議患者及時至醫(yī)院就診[2]。充分發(fā)揮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同時為出院后做好準備,使護理工作能延伸至家庭[3]。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治療基礎上采用中西醫(yī)結合康復護理治療方案。(1)復方大承氣湯中藥:組方為丹參10 g,木香10 g,牛膝10 g,大黃10 g,枳實10 g,姜厚樸10 g,醋延胡索10 g。藥物先使用涼水充分浸泡20 min,水煎服30 min。藥物煎服后濾去藥渣,保留藥液,灌腸溫度控制在36~37 ℃。每次灌入液體量控制100~200 mL。在灌注過程中,密切觀察,囑患者做深呼吸。一旦出現(xiàn)不適癥狀如心悸、呼吸加快,立即停止灌注[4]。(2)穴位貼敷:貼敷前觀察臍周皮膚的完整性,有無破損、破潰、紅腫等,詢問有無過敏史。常用穴天樞、神闕、氣海、中脘。取炒蒺藜、干姜、肉桂、鹽補骨脂、制吳茱萸各10 g,制成顆粒,用黃酒調制成糊狀,外敷于穴位處。穴位貼敷后4 h,及時清除,并觀察局部皮膚有無灼熱、瘙癢、水泡等。(3)溫灸治療:取穴合谷、天樞、氣海、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操作方法:(1)定穴后,觀察皮膚情況,做好宣教(2)患者取舒適體位,注意保暖,屏風遮擋(3)取無煙艾灸條,點燃后距離穴位4~6 cm處,采取回旋灸或雀啄灸,每穴灸3~4 min,每次20 min為宜。老年患者敏感性差,以局部皮膚微紅,微熱即可。(4)腹部按摩:根據(jù)子午流注 “按時給藥”“按時施灸”,早上5:00~7:00為大腸經最為旺盛;早上7:00~9:00胃經最旺,指導患者及家屬做腹部按摩治療,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逆時針按摩腹部各50次。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療效評價 (1)痊愈:臨床癥狀如腹痛、腹脹、嘔吐消失,出現(xiàn)排氣排便,進半流質飲食。(2)好轉:臨床癥狀緩解,有排氣排便,進食流質飲食。(3)無效:指臨床癥狀未見緩解甚至加重??傆行剩剑ㄈ棉D)/總例數(shù)×100%。
1.3.2 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 總分為100分,80~100分為非常滿意;65~79分滿意;0~64分為不滿意??倽M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分析,以P<0.05為差距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在嘔吐、腹脹、腹痛、首次排氣排便時間、進食時間及胃腸減壓等臨床療效指標方面,完全緩解52例,好22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2%,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2 臨床護理滿意度比較 經隨訪,護理前后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亦有差異,觀察組54例非常滿意,18例滿意,8例不滿意,滿意率達90%,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 2 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比較
中醫(yī)認為,腸梗阻是由于肝郁脾虛,腸失潤,腑氣不通,濁氣不降,通降失調所致。腸為“轉化之腑”,以通降下行為順,濕阻、寒凝、燥屎內結、飲食等,均可以使胃腸道功能失調,寒滯不通。老年人腎臟功能衰退,氣血兩虧,導致胃腸氣滯,引發(fā)腸道干燥,大便不順[6]。加之老年患者自身特點會出現(xiàn)其他并發(fā)癥,給臨床治療和護理帶來難度,給患者身心造成痛苦,加重經濟負擔[7]。
大承氣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諸藥并用,蕩滌胃腸積熱,行氣導滯,活血化瘀,腸梗阻屬濕熱壅滯證,應以通腑泄熱為法[8],改善腸道黏膜的血液供應,使腸道黏膜的屏障得以恢復,腸管潤滑,刺激腸蠕動,恢復排氣排便,同時排出腸道內積存的細菌、毒素等。方劑大黃對腸道內的大腸桿菌、變形桿菌還具有較強的滅活作用。大承氣湯為泄下峻劑,不宜長時間使用,臨床以2次/d、連續(xù)3 d為宜,長時間使用易耗損正氣[9]。溫灸治療主要是通過運用熱力和藥力的共同作用,通過刺激局部皮膚腧穴,可以溫通經絡,祛濕散寒,補虛泄實的功效,同時增加患者舒適度。穴位貼敷可以避免藥物經過胃腸道吸時藥效的降低及食物的影響,穴位貼敷通過穴位對藥物的外敏感性和放大效應,使藥物通過經絡快速到達氣血失調的部位,發(fā)揮作用。常用神闕穴,其與諸經百脈相通,和胃理腸,培元固本,調節(jié)臟腑功能[10]。氣??尚袣馍?,調理胃腸功能。中藥貼敷在穴位后,可形成一個封閉狀態(tài),藥物在穴位上長時間存放。神闕穴皮下血管豐富,皮膚薄弱敏感,通過皮膚吸收進入淋巴和血液系統(tǒng),發(fā)揮藥物治療作用[11]。近年來,中醫(yī)對于本病的認識逐漸深入,護理手段也不斷增多完善,在嚴格掌握適應癥的基礎上實施中西醫(yī)結合護理方案,可以使患者胃腸功能得到恢復,解除腹痛腹脹等癥狀,縮短療程,降低手術治療的發(fā)生率。
腸梗阻也是一種胃腸道功能性疾病,其原因復雜,病情多變,加之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生理特點,尤其老年人往往還伴有其他疾病,如得不到有效及時安全的治療,容易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后果,故在治療過程中更要謹慎。在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配合中醫(yī)護理方法,盡量不影響老年人作息時間,同時避免身體造成二次創(chuàng)傷,影響預后[1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腹脹、腹痛、嘔吐癥狀減少時間均早于對照組,首次排氣排便時間均早于對照組;患者及家屬對治療護理效果的評價也明顯高于對照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和護理老年性腸梗阻,在其癥狀改善及患者滿意度均比單純的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有明顯優(yōu)勢,提高治愈率,增進健康,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可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