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克勤
《民主與法制》久負盛名,但我真正較系統(tǒng)地閱讀該期刊,是近一兩年的事情。
我在基層單位從事人民調解工作,單位為兩位主要領導和法制科分別訂了《民主與法制》周刊,我偶然看過幾期后,如獲至寶,愛不釋手。潛移默化中,學到許多法律知識,調解工作能力不斷提升,可謂受益匪淺。通過《民主與法制》對法律、案例的解讀,我有幸順利解決了我市的“飯店擾民”老大難問題。
2018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55周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發(fā)展“楓橋經驗”15周年。當時《民主與法制》連續(xù)刊發(fā)了大量堅持發(fā)展“楓橋經驗”的文章?!皸鳂蚪涷灐钡木枋恰耙揽亢桶l(fā)動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而人民調解工作正是處于“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前沿陣地”,人民調解員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因而,對于期刊上發(fā)表的有關“楓橋經驗”的文章,我每期必看,并勾畫重點,做好筆記。
《民主與法制》2018年第23期有篇文章的題目是《人人皆警:“親民尚和圖”繪就“楓橋經驗”城市版》,作者巧妙地借用歷史名畫“清明上河圖”的諧音作題目,畫龍點睛,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絕。
恰逢其時,我所在的山西省陽泉市委政法委組織舉辦新時代“楓橋經驗”與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主題征文活動,并在當地黨報上刊登了《征文啟事》。這樣,我從《民主與法制》上積累的資料也就派上了用場。
我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以《學習運用發(fā)展“楓橋經驗” 繪就陽泉交調“親民尚和圖”》為題,撰寫了一篇征文。可喜的是,我的文章作為開欄第一篇“征文”刊發(fā)了;遺憾的是,從文章標題到體裁、篇幅,編輯都作了較大改動,見報時跟我的原作已經相去甚遠,難免黯然失色。盡管如此,我的文章依然獲得了征文比賽的三等獎,并受到較隆重的表彰獎勵。
經常閱讀《民主與法制》,無形中增強了自己對法治建設特別是依法行政的關注度與敏感性。在其影響下,還打贏了“民告官”的行政訴訟官司。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第八十一條第二款規(guī)定:“禁止在居民住宅樓、未配套設立專用煙道的商住綜合樓以及商住綜合樓內與居住層相鄰的商業(yè)樓層內新建、改建、擴建產生油煙、異味、廢氣的餐飲服務項目。”
現狀是,這項禁止性規(guī)定,至今在我國大部分地方都未得到落實。不僅工商部門至今仍然在繼續(xù)為違反以上法律禁止性規(guī)定的餐飲企業(yè)辦理營業(yè)執(zhí)照,特別是食藥監(jiān)部門,作為唯一的餐飲服務業(yè)行政審批機關,還在為違反法律禁止性規(guī)定的餐飲服務項目違法辦理行政許可。
我擔任我們小區(qū)業(yè)主委員會負責人(副主任),住在一幢典型的“未配套設立專用煙道”的商住綜合樓里,二層以上全為居民住宅,樓下一層有兩家飯店。其產生的油煙、異味、廢氣特別是噪聲以及下水道堵塞、蟑螂蚊蠅肆虐等問題,直接影響到樓上居民的正常生活。加之其加劇了空氣質量的下降,居民們不堪其擾,推舉我作為代表,向政府行政職能部門反映,要求行政許可部門不要為“擾民飯店”辦理工商登記和行政許可。
針對以上情況,小區(qū)業(yè)主委員會及樓上居民多次經過社區(qū)同意并加蓋公章后向陽泉市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反映,堅決反對在本商住綜合樓內開飯店。在涉事飯店申請行政許可過程中,樓上居民作為利害關系人,依照《食品經營許可管理辦法》,于2016年4月29日申請組織聽證,遭拒。隨后,包括我在內的5戶居民向陽泉市政府法制辦申請行政復議,依然沒有結果。
2016年9月,5戶居民又向陽泉市郊區(qū)人民法院遞交行政訴狀,立案庭工作人員曲解訴訟法,不同意共同訴訟,后改為由我一人代表大家做原告。一審法官置行政訴訟法于不顧,移花接木,錯誤適用物權法、《物業(yè)管理條例》,制造“原告主體資格不適格”的偽命題,駁回起訴。原告上訴,陷入“被超期”陷阱,連上訴權利也被剝奪,只好申請再審。
陽泉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年7月18日給陽泉市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下達《司法建議書》,針對被告陽泉市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在辦理行政許可審批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三點司法建議。陽泉市城區(qū)人民檢察院也就此事檢察監(jiān)督,于2018年5月21日向陽泉市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出《檢察建議書》,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但被告單位陽奉陰違,不予落實。
2018年5月下旬,筆者致信陽泉市市長雷健坤,題為《建議將飯店污染列入治污范疇》,建議制定《陽泉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陽泉市市場主體禁設區(qū)域清單》。雷市長高度重視,認為該建議“很有建設性”,當即批示,要求有關部門辦理。
7月下旬,《陽泉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征求意見稿)》起草完成,該《條例》最大亮點是,長期以來廣受社會詬病的商住綜合樓底商開飯店被有條件禁止:禁止在未配套設立專用煙道的商住綜合樓、商住綜合樓內與居住層相鄰的商業(yè)樓層,新建、改建、擴建產生油煙、異味、廢氣的餐飲服務等項目。出乎意料的是,2018年9月29日《陽泉日報》公布《陽泉市大氣污染防治法》(草案),再次征求意見,竟然刪除、修改了以上內容。
筆者再次致信陽泉市市長、人大法制委、人大領導及省人大法制委。
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1月1日施行的《陽泉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恢復了“禁止在未配套設立專用煙道的商住綜合樓、商住綜合樓內與居住層相鄰的商業(yè)樓層,新建、改建、擴建產生油煙、異味、廢氣的餐飲服務等項目”的內容。
同時,2018年9月3日,陽泉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fā)的《關于強化措施確保全市環(huán)境空氣質量持續(xù)改善的通知》,明確規(guī)定“禁止在居民住宅樓等非商用建筑、未設立配套規(guī)劃專用煙道的商住綜合樓、商住綜合樓內與居住層相鄰的樓層內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油煙的餐飲服務項目”。牽頭部門為食藥部門(食品經營許可)、工商部門(注冊登記),責任單位是各縣(區(qū))人民政府、開發(fā)區(qū)管委會。
至此,食藥監(jiān)部門(改革后劃歸市場監(jiān)管局)才停止了對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餐飲服務項目的行政許可。
作為一名普通公民,為《大氣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一條第二款得到落實,與行政職能部門多年博弈,奔走呼號,幾經反復,最終力促該條款寫入《陽泉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一名非法律專業(yè)人士,這么多年參加訴訟,能夠始終立于不敗之地,苦辣酸甜不言而喻。
回顧其歷程,艱難曲折,困難重重。每一步的勝利,都得益于法律的支撐,當然,這與孜孜不倦學習《民主與法制》,不斷豐富自身法律知識也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