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一線美術教師當以新課標精神為指導思想,在教學中自覺承擔起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育人使命。自油畫《父親》誕生30年多來,筆者感覺到,在中學的美術教育教學中,對于該作品本身所蘊含的深層的思想價值和教育價值我們重視得不夠,挖掘得很不夠,這件撼人心魄的優(yōu)秀作品的育人功能還發(fā)揮得不夠。
【關鍵詞】中學 美術 油畫 德育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0-0217-02
一、美育者的育德責任
自羅中立的油畫《父親》誕生30年多來,筆者感覺到,在中學的美術教育教學中,對于該作品本身所蘊含的深層的思想價值和教育價值我們重視得不夠,挖掘得很不夠,這件撼人心魄的優(yōu)秀作品的育人功能還發(fā)揮得不夠。而今,在高中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美術教育界的精英們及時而正確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在各種版本的高中《美術鑒賞》中都無一例外的選擇了這件作品,其目的是顯而易見的。改革開放使中國逐步走向繁榮富強的同時,外來文化、多元文化中的各種思想也逐步影響著我們,尤其是我們的“獨生一代”,一些庸俗的、落后的、甚至腐朽的人生觀、價值觀侵蝕著青少年的心靈,部分人迷茫困惑、人性扭曲,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淀的、優(yōu)秀的主流精神文化價值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作為一名從事學?;A美術教育30年的教者,筆者深感憂慮和不安。國家美術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尹少淳教授曾多次大聲疾呼,美術應當發(fā)揮其教育功能。教者仁心,美術教育在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的方面有著獨到的優(yōu)勢,作為一線的美術教師,我們當立足于課堂,深鉆教材,用我們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用我們的良知和仁愛,積極發(fā)掘美術課程中的育德資源,培養(yǎng)學生關注人存在的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tǒng)的思想態(tài)度,使之成為具有人文精神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
二、該課的育德滲透實踐與驗證
1.從教育的目的和本質出發(fā),確立教學設計思想
教育的目的和本質是育人!
2011年筆者有幸參加“第六屆全國中小學美術課評選活動”,這是課程改革十年來對中小學美術教學的一次大檢閱。筆者確定以《品析<父親>》一課參賽。本著對經典作品負責,本著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把“涵養(yǎng)人文精神”作為本課的指導思想,全身心投入到這節(jié)課的設計與實施中。賽后,本課榮獲一等獎,對全國中學美術教育教學產生了較大影響。
2.“美術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的理念
在熟讀分析《國家美術課程標準》及有關專家論著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了美術學科的“人文學科性質”,確立了本課的設計理念:“美術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lián),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fā)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霸趶V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
3.感恩父親、關注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的課堂目標
依據(jù)美術課堂三維目標的要求,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為:感恩父愛,關注社會,增強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及對社會的責任感。這樣的設定顯得具體可感,與學生的人生經歷和情感體驗相符合。
4.創(chuàng)設極富感染力的情境導入
德育需要融入感人的情境之中,才能作用于被教育者的心靈。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情境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成為本課成功的關鍵!因為,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結合自身的成長歷程,在回憶了與父親的點點滴滴的基礎上,確定了“感恩父親、真情永恒”為主題、“以父親一生的變化”為線索來打動學生心靈的構思后,從數(shù)百張“父子”圖片中精心挑選、在數(shù)十首“感恩父母”的音樂中聆聽、比較,終于完成了“無數(shù)次打動我自己和身邊人”的原創(chuàng)導入。這段兩分三十秒的導入,在世界著名鋼琴大師班得瑞的《童年記憶》的優(yōu)美舒緩音樂聲中、以一張溫情的父子攜手的圖片、以“有一個名字叫父親,有一種大愛叫父愛”的詩文漸出開始,就緊緊的抓住了學生們的心。接著是帶有幽默、可愛意味的動物間的父子情,然后遞次出現(xiàn):父親的吻——很深情,父親的臂彎——很有力,父親的肩——我的馬鞍,父親的玩——很童趣,父親的懷抱——很溫暖,父親的擁抱——很給力,十年背女兒上學的父親,供養(yǎng)了兩個大學生的父親,播放到“父親的脊梁……”時,背景音樂驟然轉換成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的插曲——低沉、悲情的《終曲》,畫面出現(xiàn)了一個個挑山工父親重壓下的脊梁圖片,“父親”逐漸變得年邁、脊背變得佝僂,還在為生活辛苦勞作,這時屏幕全黑,黑色背景中打出了“奉獻堅強寬厚承擔,父親的脊梁撐起了我們的家”,(這時不少學生的眼眶濕潤了,我能聽到低低的啜泣)?!詈蠖ǜ裨凇案卸鞲赣H真情永恒”的溫馨畫面上。
5.在審美體驗中提升道德與思想
在本課的重點教學中,圍繞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設計了“讓我們凝視父親的雙眼,你感受到什么?”的問題,學生以自己的情感體驗談出了感受后,進而又以視頻中“使人感受到逼人的灼燒感”發(fā)問:“為什么會使人感受到逼人的灼燒感?”這些問題的設計,不光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作品“反映了藝術家的人文情懷”,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學生在深刻體驗作品人物形象的情感基礎上,逐步養(yǎng)成“關注人”的人文意識。
6.震耳發(fā)聵、促人反思的結束語
本課臨近結束,“感恩父親、真情永恒”視頻重現(xiàn),在觸及心靈的音畫播放中,用了這樣的結束語:
同學們,當我們再次面對這幅撼人心魄的油畫《父親》的時候,我們沉積已久的對父親的情感是否被喚醒?當我們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這樣的父親的時候,我們的良知、尊重、敬意和強烈的責任感是否會油然而生?
重視對學生道德情感、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高,貫穿在了本堂課的整個過程中!這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根本任務的要求。
課后,上海市閔行區(qū)教育學院李教授這樣評價:“教學設計充滿深情和人性,……整節(jié)課充滿歷史人文的意味,教師語態(tài)親切自然,教法平實樸素,側重講授引導,設計問題有思想深度,品析作品緊扣細節(jié),聯(lián)系名作和社會背景,能抓住有助于學生探究的關鍵點,課中洋溢著師生用心靈與《父親》對話的情感,令人回味無窮?!?/p>
三、德育滲透是美術課堂方向性的必然選擇
在現(xiàn)代美術教育教學中,德育走進美術課堂是現(xiàn)代中國學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選擇。我們美術老師要牢固樹立“大德育”觀念,在日常美術教學實踐中全方位地滲透德育,發(fā)揮美術的獨特魅力,深挖美術中的德育資源,使學生在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的同時,完成文化的洗禮、心靈的凈化、責任的蘇醒、道德的提升,實現(xiàn)教育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方昆.《父親》新解——以意境審美解讀羅中立油畫《父親》[J].藝術教育,2008(7).
[2]孫健.生活視域下的美術與德育——美術學科教學與德育相融例析[J].中小學德育,2013(7).
[3]萬莉.試論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
左斌(1966-),男,中學高級教師,重慶西藏中學美術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