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波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大數據時代應運而生。著名學者涂子沛在《大數據》一書中指出:“大數據之大,并不僅僅在于容量之大,更大的意義在于通過對海量數據的交換、整合和分析,發(fā)現新的知識,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帶來‘大知識‘大科技‘大利潤和‘大發(fā)展?!痹诮逃I域,大數據的基礎性作用是為課堂教學活動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使課堂教學目標更明確、效率更高。
一、利用大數據準確分析學情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分析學情主要憑借經驗和主觀感受進行,這樣容易讓視野受限,導致課堂效果不理想。
利用大數據可以將學生的日常作業(yè)、考試成績、平時表現等信息進行整理歸納,根據預定的目標統(tǒng)計分析,有針對性地得出結論,為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提供依據。利用大數據還可以做進一步的拓展分析,如家長的受教育程度、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適應能力、學習自主能力、課余時間安排等,對學情做出綜合性更強的判斷和預測。
二、利用大數據實施針對性教學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即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相對應的教育。大數據技術的發(fā)展為這種針對性教育提供了現實依據。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校采用的個性化教學手段比較粗放,如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考試成績進行分層次教學、組織建立學習興趣小組等。對這些傳統(tǒng)方式,我們可以運用大數據將之進一步細化,使之更加準確、高效。在大數據技術的背景下,教師要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式,可以通過“翻轉課堂”“微課”等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要關注學生課堂上的學習動態(tài),可以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獲得學生的實時反饋。教師要鼓勵學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提高綜合學習能力。
三、利用大數據更好地鞏固教學、提升自我
大數據技術的發(fā)展使學案的個性化定制成為可能,教師通過分析學生的知識體系、日常作業(yè)數據,可以及時提供糾錯方案和針對性鞏固訓練,以此為基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教師還可以篩選一些有難易梯度的試題,跟蹤學生的學習軌跡,找出每個學生的學習短板,進而對癥下藥。
借助大數據分析,教師布置作業(yè)更具有針對性,哪些學生需要在基礎題上勤加練習,哪些學生擅長難題攻關,哪些學生需要培優(yōu)訓練,都一目了然。除了宏觀指導,教師還可以對照學生錯題情況進行個別輔導處理,制訂下一步組題計劃。
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網絡平臺進行知識的更新,足不出戶就學到中外名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但要注意的是,大數據并不能取代日常的學校教研、班級教研,不能替代教師對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理性思考。如何有效運用大數據來輔助教學,需要教師根據情況合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