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春花
【摘要】文章論述了馬山縣加方鄉(xiāng)中心小學為了承擔起傳承與保護“扁擔舞”的歷史使命,讓學生從小學階段開始接觸、學習“扁擔舞”,對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傳承民族文化基因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山文化三寶”;扁擔舞;小學校園;傳承;教學模式
馬山壯族扁擔舞是“馬山文化三寶”之一,它具有原生態(tài)性、非遺性、多樣性、娛樂性等特點,有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吉祥如意的寓意,被譽為“廣西民間舞蹈一枝花”,是世界了解馬山的絢麗名片。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馬山縣扁擔舞的傳承和發(fā)展遇到了一些問題,受到了很大的阻礙。作為馬山壯族扁擔舞傳承保護基地——馬山縣加方鄉(xiāng)中心小學,我校為承擔起傳承和發(fā)展“扁擔舞”的歷史使命,積極把“扁擔舞”引入學校教學當中,讓學生從小接觸學習“扁擔舞”,為培養(yǎng)大批民族文化藝術后備力量做出貢獻,為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傳承民族文化基因做出貢獻。
一、壯族扁擔舞的基本概況
壯族扁擔舞是一種流傳于廣西都安、馬山、東蘭、南丹等縣的民俗舞蹈,又稱為打扁擔,其因以扁擔作為道具和節(jié)拍樂器而得名。扁擔舞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特點和地域文化色彩,其歷史悠久,據說起源于唐代的“舂堂舞”。唐朝劉恂曾在《嶺表錄異》中寫道:“廣南有舂堂,以渾木刳為槽,一槽兩邊約十杵,男女間立,舂稻糧。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聲若鼓,聞于數里?!笨梢姡糯聂┨梦枧c今日的扁擔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內容都是反映勞動生產,形式大體相似,只是使用的道具略有不同。舂堂舞是用“杵”(木質舂米棍)為道具敲擊木槽,而扁擔舞則改用扁擔為道具敲擊板凳或槽。但是它們的聲音效果同樣強烈,其聲皆遠揚“聞于數里”。由此推論,壯族扁擔舞很有可能是由古代的舂堂舞演變而來,它是壯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勞動等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廣西壯族文化的瑰寶。它的節(jié)奏強烈有力,聲響清脆高亢,氣氛熱烈歡快而具有感染力,富有濃烈的生產勞動氣息,是深受壯族人民喜愛的一項民俗活動。
壯族扁擔舞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元宵節(jié)期間舉行表演,場地在村前的曬谷場。表演者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大多以雙數的婦女為主。出場表演時,舞者每人手拿一根扁擔,相對而站,圍著一條長一丈多、寬一尺的木槽或者板凳,舞者以口喊呼,上下左右相互打擊,模擬農活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勢動作,邊打邊唱邊舞。舞者時而雙人對打,時而四人交叉對打,時而多人連打;有站、蹲、弓步、轉身打等,強弱、輕重、快慢,此起彼伏,錯落有致,動作剛勁有力,優(yōu)美穩(wěn)健,整個舞蹈清新自然。在扁擔舞中,扁擔不僅是一種普通的勞動工具,而且是舞蹈節(jié)奏樂器。有些地方的扁擔舞,道具不用扁擔也不用木杵,而用竹竿,竹竿兩頭還系上數枚銅錢,敲打起來聲音清脆悅耳。
扁擔舞是壯族人民勤勞勇敢、熱愛生活的情感表達,它傳遞著壯族人民的勞動生活氣息,表達著壯族兒女細膩、真摯的情感韻律。
二、壯族扁擔舞傳承和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
(一)思想上認識不統(tǒng)一
雖然近年來馬山縣委、縣政府對壯族扁擔舞的傳承、保護、發(fā)展高度重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并大力開展“馬山三寶進校園”活動,使扁擔舞這一民族文化煥發(fā)出一些新的生機。但是,仍然有些領導干部和群眾對保護和發(fā)展壯族扁擔舞在思想上認識不足,只看到了經濟的投入,沒有看到它所帶來的社會效益;有的人則擔心壯族扁擔舞的發(fā)展不能保持其原有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對傳承與發(fā)展壯族扁擔舞有不一樣的想法,甚至產生了一些抵觸情緒。
(二)經濟投入不足
馬山縣是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經濟基礎薄弱導致了對馬山縣壯族扁擔舞的傳承與發(fā)展投入明顯不足。經濟投入不足制約了壯族扁擔舞的發(fā)展,使得壯族扁擔舞不能形成產業(yè)化,不能實現演出與經濟利益的良性互動。
(三)后備人才隊伍匱乏
目前,除了馬山縣加方、古寨、里當等東部鄉(xiāng)鎮(zhèn)還有一些扁擔舞演出隊存在,在馬山西部壯族聚居地,扁擔舞已經難覓蹤跡,其主要原因是傳承人的缺乏和后繼人才的不足。壯族扁擔舞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瀕臨滅絕的困境。
(四)外來文化的沖擊
馬山壯族扁擔舞屬于原生態(tài)文化、非遺文化,其弱勢文化的特征突出,非常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在外來文化沒有浸透進馬山縣之前,山山寨寨還能保持著傳統(tǒng)的民族風情和淳樸的民風,壯族扁擔舞有著肥沃的生存土壤。但是,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迅猛發(fā)展,人民的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在外來文化的大力沖擊之下,扁擔舞失去了原有的生存沃土。
三、扁擔舞在校園中傳承和發(fā)展的策略
(一)思想上足夠重視
“馬山文化三寶”進校園是馬山縣委、縣政府為了更好地傳承、保護、發(fā)展馬山民族文化制定的政策。因此,學校領導、教師都要在思想上有足夠的重視,在深入了解“馬山文化三寶”( 扁擔舞、壯族會鼓、壯族三聲部民歌)歷史的基礎上,正確理解和認識“馬山文化三寶”進校園的重要性和歷史意義,正式將壯族扁擔舞教學納入本校的日常教學。
(二)加大壯族扁擔舞在校園的宣傳推廣
壯族扁擔舞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是壯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產生的、獨具壯族文化特色的舞蹈。它蘊含了濃郁的勞動氣息,表達了壯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期盼。針對校園學生對壯族扁擔舞了解不足的現象,學校要加強壯族扁擔舞在校園中的宣傳,激發(fā)學生學習壯族扁擔舞的熱情,引導學生主動了解和走進壯族扁擔舞,讓學生在學習扁擔舞文化的同時體會壯族扁擔舞帶給人們生活、事業(yè)的快樂,從而在扁擔舞的熏陶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三)授課時間的充分保障
扁擔舞是一種非常具有特色的民間舞蹈,也是一種特色民間體育運動項目。學校要把對壯族扁擔舞的學習列入課程安排,制定出具體的課時,讓學生受到系統(tǒng)的教學和訓練,確保壯族扁擔舞的教學質量。例如,學??梢悦總€星期給每個年級固定安排壯族扁擔舞教學,讓學生初步學習扁擔舞的基本打法;也可以把扁擔舞的教學融入體育教學中,讓學生可以在學習扁擔舞的過程中感受壯族扁擔舞相互配合的快樂,同時還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四)舉辦校內壯族扁擔舞比賽
有競爭才會有進步,學??梢悦磕暝谛纫园嗉墳閱挝慌e辦壯族扁擔舞比賽。在扁擔舞比賽中,通過對每個班級扁擔舞的動作編排形式、技術運用、思想感情、舞蹈表現力及感染力、舞蹈創(chuàng)意、服裝等方面進行評比,了解學生學習壯族扁擔舞的基本情況,及時發(fā)現不足之處并予以改進,為壯族扁擔舞在學校更好地傳承與發(fā)展鋪平道路。
(五)組建本校壯族扁擔舞舞蹈隊
學??梢赃x出跳得比較好的學生,組建本校壯族扁擔舞舞蹈隊。壯族扁擔舞舞蹈隊作為本校的一張?zhí)厣?,通過參加校外的聯(lián)誼活動、藝術展演及舞蹈比賽等活動,達到樹立本校形象、宣傳本校特色文化、弘揚壯族文化等目的。例如,我校組建的扁擔舞舞蹈隊參加了第十四屆南寧市中小學生藝術節(jié),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反響很大。所以,組建本校的壯族扁擔舞舞蹈隊不僅可以培養(yǎng)扁擔舞精英,保證扁擔舞的人才傳承,而且能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提高學生的精神修養(yǎng)。
(六)注意保留壯族扁擔舞的地方特色
馬山壯族扁擔舞是由壯族傳統(tǒng)民間娛樂活動“舂堂舞”演變而來,是一種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民族舞蹈,又稱為“打榔”,壯語稱為“特榔”,是壯族人民在平日的勞作休閑、農忙假日、豐收季節(jié)、歡慶節(jié)日中都會跳的舞蹈。壯族扁擔舞在馬山縣古寨、加方、古零等地方都有流傳,但是因為流傳地域不同,扁擔舞在打法、道具和形式上也有所不同。在進行壯族扁擔舞的傳承時,要注意保留地方特色,保留當地的特有風俗。
四、扁擔舞教學融入學校教育的途徑
(一)增設扁擔舞的專門授課時間
為了使壯族扁擔舞更好地融入學校教育中,學??梢云刚埉數貕炎灞鈸璺沁z傳承人作為任課教師,增設壯族扁擔舞專門授課時間,為學生講解壯族扁擔舞的起源、歷史,教授壯族扁擔舞的打法等,讓學生在扁擔舞的授課時間里接受專業(yè)系統(tǒng)的扁擔舞教學。
(二)把扁擔舞融入學校大課間活動
學校大課間活動是為了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精神而開設的大型集體活動,其宗旨是為了引導和鼓勵廣大學生積極參加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健康向上的體育健身活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的目的。壯族扁擔舞是集體性舞蹈,集娛樂與健身為一體,非常適合在學校大課間活動中開展。因此,在學校大課間活動中融入壯族扁擔舞,不僅可以達到傳承壯族扁擔舞的目的,而且可以讓學生強健身體,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三)學校體育課學習扁擔舞的基本打法
壯族扁擔舞不僅是一種民間娛樂活動,而且是一種集體運動項目。利用體育課教授學生扁擔舞的基本打法,讓學生進行集體練習,不僅可以增強體育課的趣味性,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扁擔舞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壯族扁擔舞在校園中的傳承與發(fā)展任重而道遠,學校領導、教師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時間上和精力上有足夠的投入,在經濟上有充足的支持,確保壯族扁擔舞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生根發(fā)芽,確保壯族扁擔舞這支民族之花永開不敗。
【參考文獻】
[1]李妮娜.淺談廣西壯族扁擔舞的起源與發(fā)展[J ].電影評介,2011(08):107-108.
[2]鄧如金.壯族《扁擔舞》樂舞析[J].民族藝術,1989(01):17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