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匡喜歡金庸小說,說查先生的書讀了至少四十遍,每年一次,每次感受不同。金庸原名查良鏞,周圍人稱他查先生,叫金先生他不理。
金庸迷不獨倪匡一個,我也是。他的小說這些年前前后后讀了十來遍,有些段落可以背下來。查先生不止武俠精彩,寫小兒女情態(tài)亦柔懷入骨,令人解頤?!缎Π两酚幸换啬繉懥詈鼪_和儀琳閑聊,說道:
前年夏天,我曾捉了幾千只螢火蟲兒,裝在十幾只紗囊之中……師妹拿來掛在她帳子里,說道滿床晶光閃爍,她像是睡在天上云端里,一睜眼,前后左右都是星星……小師妹說:“螢火蟲飛來飛去,撲在臉上身上,那可討厭死了。有了,我去縫些紗布袋兒,把螢火蟲裝在里面?!本瓦@么,她縫袋子,我捉飛螢,忙了整整一天一晚。
讀了二十幾年的書,與友人談天,引為談資的常是金庸。我的文學(xué)天空,金庸的光環(huán)亮得耀眼。雖懂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道理,然閱讀終究是趣味占了上風(fēng)。
二十多年的事,記不真切了,忘記是一九九幾年,在岳西鄉(xiāng)下讀《射雕英雄傳》。字字傳統(tǒng),字字熨帖,字字古舊,字字傳奇,看得見刀光劍影也看得見敦厚儒雅。那是第一次讀金庸,也是第一次接觸武俠小說,妙趣無窮。院墻外的鄉(xiāng)村仿佛與我無關(guān),牛羊聲比不過刀劍聲、拳腳聲來得快意。
那樣的情味真讓我回味真叫人惦記。
如今再看《射雕英雄傳》,覺得有匠氣,中國傳統(tǒng)小說戲劇的味道多了一些,人物也嫌臉譜化,沒那么喜歡了。有人狐疑,說讀來印象深刻,那才是代表作。是不是代表作且不管,讀小說由著口味,從心從己最輕松。
讀者讓金庸自選作品,老先生回答不了,說自己有一個愿望:不要重復(fù)已經(jīng)寫過的人物、情節(jié)、感情,甚至是細(xì)節(jié)。十五部小說是各不相同的,分別注入了當(dāng)時的感情和思想,主要是感情。為每部小說中正面人物的遭遇而快樂或惆悵、悲傷,有時會非常悲傷。至于寫作技巧,后期比較有些進(jìn)步。但技巧并非最重要,所重視的是個性和感情。但老先生也說:“后期的某幾部小說似乎寫得比《射雕》有了些進(jìn)步。”
金庸早期小說大多如此,人物性格單純而情節(jié)熱鬧,不及后期精彩。金庸也坦白說過比較喜歡《神雕俠侶》《笑傲江湖》等感情濃烈的文字。我傾心的則是《天龍八部》和《鹿鼎記》。
《天龍八部》的好,好在伏筆無數(shù),金庸的筆管似乎是魔杖,杖尖點地,頓一頓,風(fēng)云變幻,巨浪滔天。塑造人物時,任性情發(fā)展安排情節(jié)。《天龍八部》中人物雖多,卻不亂,如一棵樹,旁枝雜出,主干卻兀自立得穩(wěn)。一樹擎天又繁花如星,一朵一世界,枝葉橫逸,機關(guān)無數(shù)。小說如此,真真讓人嘆為觀止。
《鹿鼎記》的好,在于單線式宏大寫作,韋小寶的經(jīng)歷是主線,近兩百個人物紛至沓來。中國長篇大多是復(fù)式寫作,《紅樓夢》的主角不止寶黛,《水滸傳》可謂群英譜,《三國演義》中各路英雄好漢更是不可勝數(shù),《西游記》師徒四人西天取經(jīng),《鹿鼎記》主角只有一個,一個人交織而成大千。
喜歡金庸的,慕其博大深入精彩,不喜歡的,覺得流行而已。負(fù)鼓盲翁的唱詞,到了滿村聽說蔡中郎的程度,自有韓柳歐陽所無的滋味。這村里卻未必能有一二人通曉經(jīng)史詩詞。據(jù)說白居易每作詩,即問老嫗,嫗曰解,則錄入詩稿,不解,再改得平白一些。雖則如此,老嫗懂得樂山之美的依舊寥寥。
武俠小說繼承中國古典傳統(tǒng)。金庸說,中國最早的武俠小說是唐人傳奇《虬髯客傳》《紅線》《聶隱娘》《昆侖奴》,其后是《水滸傳》《三俠五義》《兒女英雄傳》等等。實則《燕丹子》更早,說的是燕丹子謀歸、求賢、反秦及刺秦之事,終因輕敵而功虧一簣。其文據(jù)民間傳說編寫而成,內(nèi)容與《戰(zhàn)國策》《史記》相關(guān)敘述大體相符。孫星衍認(rèn)為此書是燕太子丹死后由門下賓客所撰,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說《燕丹子》是漢前所作。倘或如此,成書比《史記》早。
司馬遷有名可考,《史記》某些篇章近乎武俠小說,故事精彩,人物個性鮮明。《水滸傳》更是俠義話本的典范,珠玉在前,武俠小說入得殿堂入得太廟。民國時候,宮白羽的武俠小說極為暢銷,宮先生始終抱著強烈的自責(zé),不窮到極點,不肯寫稿。更發(fā)狠話,說這些無聊的文字能出版,有了銷場,這是今日華北文壇的恥辱。
宮白羽與魯迅有過交往,自感名花墮溷,負(fù)了大先生的期望,無顏再見,后來自動絕了聯(lián)系。他并不知道,魯迅千里迢迢從上海寄往北京給老母親看的書,并非《吶喊》《彷徨》,而是張恨水的《金粉世家》和《美人恩》。
金庸先生一生敏而好學(xué)、好求不倦,晚年還去英國讀博士,那是他的抱負(fù)他的心愿,也是為了讓武俠小說作家進(jìn)入更高層次的脈流。實則不必任何光環(huán)護(hù)持,金庸就是金庸。
開始讀金庸,皆坊間私印本。好在是原貌,字字金庸,插圖也在,線條畫或水墨畫,衣袖飄飄,江湖兒女真秀氣,壞人也生得英武,不像戲劇舞臺的臉譜。那些插畫因文字而生,見得出金庸錘煉詞句的功夫:
月光之下,竹篙猶似飛蛇,急射而前。但聽得瓜管帶“啊”的一聲長叫,竹篙已插入他后心,將他釘在地上,篙身兀自不住晃動。
山崖上一條大瀑布如玉龍懸空,滾滾而下,傾入一座清澈異常的大湖之中。瀑布注入處湖水翻滾,只離得瀑布十余丈,湖水便一平如鏡。月亮照入湖中,湖心也有一個皎潔的圓月。
入世太深,庸常生活消磨得人四肢無力,看看金庸最好,丟開繁瑣,與令狐沖笑傲江湖,和韋小寶游戲人間,看蕭峰塞外牛羊空許約,為虛竹拍案驚奇。
金庸是說事高手,文字不冷不熱,松弛快慢輕重緩急之間,骨子里裹著中國古典文化的溫厚淳樸。他的作品,單選部分章節(jié),可能也平平無奇,讀上一百頁,才覺出大器之美。
金庸筆力最佳狀態(tài)是一百來萬字,浩繁作品中,長篇比中短篇好。題材的限制,武俠小說似乎只有在五十萬字至一百萬字的篇幅,才可以鋪陳出故事的曲折復(fù)雜與詭譎多變。這一點異于女人的短裙,林語堂說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武俠小說太短,故事沒能張開匆匆收場,往往少些曲折失了回蕩,所以金庸的《白馬嘯西風(fēng)》《鴛鴦刀》《越女劍》三個短篇相對乏味一些并不奇怪。
金庸三四十萬字之間的那些小說,像《書劍恩仇錄》《俠客行》《飛狐外傳》《碧血劍》也嫌平穩(wěn)?!哆B城訣》倒是例外,我最偏愛。
倪匡說《神雕俠侶》寫情,《連城訣》寫壞,一個壞字似乎太淺,《連城訣》該是世情之書。盡管沒有《天龍八部》浩渺肆意,也不及《鹿鼎記》爐火純青,缺了《笑傲江湖》般快意恩仇,因為對世態(tài)人心入木三分的描摹,自有一份超過江湖世界恩怨情仇的珍貴。寫狄云悲憤交加,在獄中自暴自棄,叫人肝腸寸斷、悲從中來。
《連城訣》的版本,經(jīng)年里一冊冊收集了不少,文人的偏執(zhí)從來沒道理可言。去年偶得兩本舊版,深夜把玩,作有兩則題記:
此遠(yuǎn)景舊版,故主人一九七七年購于臺南。四十年后歸得我手,書亦飄零如此,人何以堪。
金庸小說,幼時喜歡《射雕三部曲》,稍長,喜讀《天龍八部》。二十多歲時,讀《鹿鼎記》可忘寢食,三十歲好《笑傲江湖》,今愛讀此書。本集得自臺北舊書肆,為我所存之第六個版本。
金庸、梁羽生、古龍?zhí)柗Q武俠小說三大家。梁羽生小說前工后拙,開篇驚人,隨后情節(jié)越來越淡,頗有些虎頭蛇尾。梁先生不像查先生“雜學(xué)入武”,旁征博引,好在打斗華麗,情節(jié)激烈,人物豐滿,故事與史實契合度高,可圈可點。古龍小說以奇取勝,連環(huán)套,計中計,真真假假,變幻莫測,令人喘不過氣來。可惜為稻粱謀,成名之后,寫得太多,作品縝密度打了折扣。金庸背后有泱泱《明報》,寫小說胸有成竹,或者開篇平平,隨著故事的展開,人物紛紛涌現(xiàn),情節(jié)盤根錯節(jié),懾魂奪魄,回腸蕩氣,才思如爐火煎茶,火旺而茶開,繼而一屋子濃香。
金庸迷排球,懂外語,喜歡古典音樂,年輕時還學(xué)過芭蕾舞,格外鐘愛圍棋,收藏棋書,搜羅各類名貴的棋盤、棋子。一副千年老樹原木特制而成棋盤,一尺多厚,珍若拱璧。那是老先生知黑守白的襟懷,那是老先生爭取維持自由與法制的操守。這樣的人寫起政論定然不差,擲地有聲,關(guān)心世道人心,關(guān)懷國運前途。小說也多見深意,皆有心之作,不只供人消遣?!堵苟τ洝穼懮颀埥毯湍墙讨鞣驄D,諷刺和譴責(zé)的目標(biāo)顯然。《笑傲江湖》刻畫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現(xiàn)象,書諸多人物,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
金庸也喜愛書畫,宅府滿壁古人墨跡,淡的濃的繁的簡的都有,諸多精品。友人說,查先生書齋,存有珍貴的古書法殘片,幾件齊白石更絕妙,還有大幅的吳昌碩。
金庸好借筆下人物論及書法,《倚天屠龍記》中,俞岱巖被奸人所傷,骨骸寸斷,師父張三豐悲憤難眠,憑空寫起《喪亂貼》?!渡竦駛b侶》中,朱子柳用一陽指書寫真草隸篆對戰(zhàn)霍都,分別使用了楷書《房玄齡碑》、張旭草書《自述帖》、隸書《褒斜道石刻》和大篆。毛筆搖晃,書法之中有點穴,點穴之中有書法,當(dāng)真是銀鉤鐵劃,勁峭凌厲,而雄偉中又蘊有一股秀逸的書卷氣。
《俠客行》中俠客島上的石洞以古蝌蚪文寫成的《太玄經(jīng)》,竟然含有劍法、輕功、拳掌、內(nèi)功。《倚天屠龍記》寫張翠山在王盤山上展現(xiàn)書法武功:使出“梯云縱”絕技,右腳在山壁一撐,一借力,又縱起兩丈,手中判官筆看準(zhǔn)石面,嗤嗤嗤幾聲,已寫了一個“武”字。當(dāng)真如李白詩云:“飄風(fēng)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p>
金庸的書法也好,一字一行是以手寫心的執(zhí)著與看破,蘸墨出筆,意在筆先,書藝儼然劍術(shù),氣息鏗鏘,夾雜著渾金璞玉的書香。友朋處零星見過一些金庸墨跡,收縱有力,字結(jié)中宮,一副好筋骨,鐵畫銀鉤是劍氣是俠氣,碑帖功力那么深。啟功先生當(dāng)年勸金庸不要臨古太深,那是怕碑帖淹沒了心中的才氣學(xué)識,沖撞了腕底的文采風(fēng)流。
越到年邁,金庸字跡越呈硬朗,落墨如滾石,筆走長槍,是玲瓏的俠骨,八十歲之后,筆畫兀自成骨,筆法更硬,不事彎曲。
金庸的字寫成條幅更見寬博,結(jié)體更見嚴(yán)密,氣韻更見駘蕩,有大江東去的氣概,難得還存了春江水暖的悠游。那是一身書卷氣熏染出來的,也許只有查慎行的后人才供養(yǎng)得起那一瓣脫俗的古典心香。一門十進(jìn)士,叔侄五翰林,祖蔭如此,沒得說的。當(dāng)年康熙南巡到海寧,御賜對聯(lián)給查家,至今懸掛在查氏老宅:
唐宋以來巨族
江南有數(shù)人家
金庸其人,文妙一世,心雄萬夫,名下那些小說像名貴的銅刻石雕。從筆下字體結(jié)構(gòu)可以看出,他是認(rèn)認(rèn)真真一絲不茍地活過了一輩子,無論為人、行文、做事,嚴(yán)謹(jǐn)扎實。朋友與金庸有過交往,說本人既不瀟灑,也不伶牙俐齒,中等身材,不高但壯實,國字臉方方正正,不怒自威。評價他遠(yuǎn)觀不茍言笑,相處如坐春風(fēng)。古人說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即此番風(fēng)度啊。
可惜金庸生前無緣與之通問,不勝惆悵。有年去香港,托朋友約了相會,臨了還是緣慳一面,老先生身體欠安。金庸的作品讀了幾十年,想存老先生一幅片言只字的墨跡,找了許久遇不到愜意的,到底緣淺。
一九七二年,寫完《鹿鼎記》,金庸封筆。此后散散淡淡寫過一些隨筆序跋之類,驚艷如曇花,不見江湖氣,智慧心家常心越來越多。懷舊散文《月云》柔腸百結(jié)、亦慈亦悲,想到全嫂與月云在井欄邊分別的那晚情景,窮人家骨肉分離,千千萬萬的月云偶然吃到一條糖年糕就感激不盡。月云常常吃不飽飯,挨餓挨得面黃肌瘦,在地主家里戰(zhàn)戰(zhàn)兢兢,經(jīng)常擔(dān)驚受怕,那時十歲不到,她說寧可不吃飯,也要睡在爸爸媽媽腳邊,然而沒有可能。金庸說他想到時常常會掉眼淚,這樣的生活必須改變。文章結(jié)尾夫子自道:
金庸的小說寫得并不好,不過他總是覺得,不應(yīng)當(dāng)欺壓弱小,使得人家沒有反抗能力而忍受極大的痛苦,所以他寫武俠小說。他正在寫的時候,以后重讀自己作品的時候,常常為書中人物的不幸而流淚。他寫楊過等不到小龍女而太陽下山時,哭出聲來;他寫張無忌與小昭被迫分手時哭了;他寫蕭峰因誤會而打死心愛的阿朱時哭得更加傷心;他寫佛山鎮(zhèn)上窮人鐘阿四全家給惡霸鳳天南殺死時熱血沸騰,大怒拍桌,把手掌也拍痛了。他知道這些都是假的,但世上有不少更加令人悲傷的真事,旁人有很多,自己也有不少。
令人悲傷的真事,金庸一件也不說。五十二歲那年,得知長子自殺。掛了電話,金庸呆坐椅子上,愣了半個小時。提起筆,將社論寫完,才走出辦公室。忍性如此,不輸筆下人物。
參不透生死謎題,金庸想去另一個世界問兒子為什么要自殺?為什么忽然厭棄了生命?第二年,他在《倚天屠龍記》后記里寫:
張三豐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金庸開始信佛,希望得到解脫。
金庸是一九二四年生人,四八年去了香港,做編輯,兼職翻譯、記者,一度出任編劇,寫過不少文藝小品和影評,一九五九年,創(chuàng)辦《明報》。一介文人闖出這樣大的名堂,多不容易。非怪老先生不相信有人能充分了解他,那是身享文化高位的自尊自信,也是歷經(jīng)滄桑歷經(jīng)世事的寂寞孤冷。
香港友人說金庸老幼咸宜,一生希望做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懂得容忍,能受委屈,是非問題上從不會猶豫不決,人家對不起他,也無所謂、不在乎。
金庸仙逝的那一日,我在北京。老先生順生應(yīng)命,已臻上壽,走得安詳,我還是覺得二○一八年十月三十日那夜的風(fēng)真冷,秋意太濃,濃得化不開。
《神雕俠侶》中那一日早晨,陸無雙與程英煮了早餐,等了良久,不見楊過到來,二人到他所歇宿的山洞去看時,只見地下泥沙上劃著幾個大字:“暫且作別,當(dāng)圖后會。兄妹之情,皓如日月?!标憻o雙心中大痛,哽咽道:“你說他……他到哪里去啦?咱們?nèi)蘸蟆蘸筮€能見到他么?”程英道:“三妹,你瞧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fù)如斯。你又何必?zé)??”她話雖如此說,卻也忍不住流下淚來。
胡竹峰,作家,現(xiàn)居合肥。主要著作有隨筆集《空杯集》《衣飯書》《中國文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