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吉波
(云南省德宏州人民醫(yī)院,德宏,687400)
據(jù)統(tǒng)計,當前我國直腸癌(Carcinoma of the Rectum)的發(fā)病率大約在45歲左右,無傳染性。常見癥狀相對較多,其中由以直腸癌術后永久性結腸造口尤為突出。同時由于該癥對患者的生命質量和自我護理能力等均有極大影響因此采取科學、合理、有效的護理方式對其進行護理就更顯重要[1]。借此,本文將選取直腸癌術后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按整群隨機化將其分成2組,對照組行傳統(tǒng)護理,觀察組78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延續(xù)護理在該病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結直腸腫瘤專業(yè)委員會NOSES(NOSES)制定的《直腸癌診斷與治療指南(2017年版)》[2]作為本次研究中納入對象的主要篩選依據(jù),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云南省德宏州人民醫(yī)院普外二科收治的直腸癌術后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以整群隨機化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9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5例,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54.7±8.5)歲;觀察組中男25例,女14例,年齡36~75歲,平均年齡(54.0±9.0)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接受Mile手術治療且出院時間在90 d內者;2)經臨床常規(guī)檢查與生化指標以及實驗室檢查均確診為直腸癌者;3)愿意接受根治性守手術、姑息性手術以及肝轉移治療者;4)有良好的溝通與理解能力者;5)除了直腸癌外無其他嚴重性疾病者;6)愿意參與本次研究和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排除標準 不符合上述標準者。
1.4 護理方法
1.4.1 檔案建立 2組患者在入院確診后根據(jù)患者各項臨床資料建立就診檔案,根據(jù)分組情況執(zhí)行不同的護理干預措施。
1.4.2 健康教育 在患者入組后,根據(jù)延續(xù)護理的相關管理措施與護理管理條例對所有患者實施全面性和系統(tǒng)性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和掌握直腸癌的基本病因、臨床表現(xiàn)、檢查方式、診斷標準、治療方式、注意事項等;向患者闡述延續(xù)護理的相關內容,如生活、飲食、心理、運動指導、睡眠以及造口護理的相關情況,并注重強調直腸癌術后永久性結腸造口護理的重要性。然后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采用延續(xù)護理。
1.4.3 延續(xù)護理 1)電話隨訪:在患者出院后每兩周進行1次全面、系統(tǒng)的電話隨訪,針對患者的心理、生理等問題進行全面的詢問、登記、整理與統(tǒng)計,對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負性情緒以及不良事件反應情況開展有效的疏導與干預,緩解患者負性情緒。2)家庭隨訪:患者出院時制定每月1次的家庭隨訪干預,隨訪期間向患者及家屬提供康復指導與與力所能及的家庭幫助,是患者與家屬樹立積極面對直腸癌,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出院后康復事項的開展;對患者的飲食與日常生活進行相應指導,對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并開展睡眠指導:對于伴有抑郁情緒的患者,護理人員應主動給予心理支持,幫助患者理智對待疾病,控制情緒;創(chuàng)造舒適的睡眠環(huán)境,如室溫和光線適宜、床褥不宜太軟、為運動過緩和僵硬較重的患者提供方便上下床的措施、臥室放尿壺和便器等;指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和方式,建立規(guī)律的活動、休息時間表,增加白天的身體活動量,減少日間睡眠時間,以便于晚上睡眠時間更加集中等。
1.5 觀察指標 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量表(ESCA)進行自我護理能力評價,條目合計43個,0~4分/個總分172分,得分越低自我護理能力越低,反之亦然;采用中文版健康調查表(SF-60)對生命質量進行評價,包括生理機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等4個維度,0~100分/個,得分越低自我護理能力越低,反之亦然;護理滿意率分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3個維度,1~100分,>80分為非常滿意,60~80分為滿意,<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總人數(shù)×100%。采取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量表評價患者睡眠質量,該量表共7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標準0~3分,總分21分,評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
2.1 2組患者ESCA各維度評分比較 從護理效果來看,入組時2組患者自護技能、自我責任感、自我概念、自護知識等SCA評分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半年后組內比較有差異,且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ESCA各維度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入組半年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入組時比較P>0.05;與本組入組時比較,△P<0.05,與對照組入組半年護比較P<0.05
2.2 2組患者SF-36各維度評分比較 從護理效果來看,入組時2組患者生理機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等SF-36評分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半年后組內比較有差異,且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SF-36各維度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入組半年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入組時比較P>0.05;與本組入組時比較,△P<0.05,與對照組入組半年護比較P<0.05
2.3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總滿意率為94.87%,對照組為79.49%,2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2.4 睡眠質量 2組入組時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半年后PSQI評分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更為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睡眠質量PSQI評分比較分)
自我護理能力、生命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睡眠質量均是當前直腸癌術后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臨床護理中的重要指標,它對提升患者術后各項護理工作的開展均有一定的借鑒價值[3]。在本研究中,通過對看2組患者實施分組護理效果來看,2組患者在各自的護理措施干預后各項臨床質保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特別是自我護理能力、生命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睡眠質量4個方面更是如此,但整體而言,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延續(xù)護理(Continuity of Care)的護理內容相對廣泛。傳統(tǒng)護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患者住院期間各項護理服務的開展患者出院后便終止了各項護理服務,這對患者的出院后的康復是極為不利的,而延續(xù)護理正好彌補了傳統(tǒng)護理的缺陷。首先,延續(xù)護理通過信息延續(xù),包括對患者圍手術期間以及發(fā)病期間的各種信息的掌握,給患者的臨床護理提供更加詳實的診斷、治療與護理依據(jù),幫助患者更好的康復。其次,延續(xù)護理通過管理延續(xù),對患者的術后不斷變化的需求制定或做出各種反應,繼而邦正患者的健康狀況在術后能得到一種更科學、合理、有效的連續(xù)和一致性管理,包括制定出院計劃、轉診、患者回歸家庭或社區(qū)后的持續(xù)性隨訪和指導,繼而為患者的后期護理保駕護航。第三,延續(xù)護理通過關系延續(xù),雖然延續(xù)護理自身并不強調出院后給患者提供直接性的長期護理,但卻在積極協(xié)助患者及家屬,尤其是通過提升家屬自我護理能力來對患者的家庭康復期間的各項指標均行干預,根據(jù)患者的病情、飲食習慣、支付能力等提供個性化指導,將患者與衛(wèi)生服務提供者以及醫(yī)護人員之間保持一種能夠持續(xù)的治療關系來達到護理目的[4]。
綜上所述,延續(xù)護理在直腸癌術后永久性結腸造口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效果極佳,能有效的改善自我護理能力、生命質量、護理滿意度及睡眠質量,值得臨床推廣與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