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郄瑞麗
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自2008年提出以來,掀起了一股席卷全球的“MOOC 風暴”, 顛覆了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學習者可以在開放的學習平臺上自由的選擇課程,靈活的學習形式和豐富的學習內容受到廣大學習者的認可。社會學習理論指出“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交互的過程”,學習者通過“個性交互”與“社會性交互”來實現知識的增長與情感的維系,并且有效的社會性交互可以促進學習者個性交互。社會性交互指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和思想交流,包括“學習者與主講教師或輔導教師、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咨詢顧問,以及學習者與家人、朋友、同事等任何有關遠程學習問題的‘面對面’交流,或者通過技術手段,如郵件系統(tǒng)、音頻會議系統(tǒng)、音頻圖像會議系統(tǒng)、視頻會議系統(tǒng)、計算機通信、計算機網絡等,與上述人員之間進行模擬的‘面對面’交流”。筆者基于中國大學MOOC 平臺,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對MOOC 平臺多門課程的社會性交互情況進行分析,發(fā)現課程成員之間的社會性交互效果很差,通過對主題帖內容以及回復帖數量進行分析,探尋提高社會成員之間交互性的有效方法。
本研究選取中國大學MOOC 平臺的《教你如何做MOOC》課程作為個案進行研究,《教你如何做MOOC》課程開課時間為2018年8月06日——2018年9月25日,該課程的學習內容主要有六章,每章結束之后都有相應的課后作業(yè)需要學習者完成,該課程的注冊人數為3877 人,共有19 個交流討論區(qū),113 個主題帖和1310 條討論回復帖。
王陸教授認為虛擬學習社區(qū)中的學習論壇(BBS)是學習者的第一對話空間,因此,筆者將113 個主題帖和1310 條回復帖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首先利用Excel 2013 對MOOC討論區(qū)教師與學生的行為進行數據統(tǒng)計,并對該數據進行分析。
《教你如何做MOOC》課程討論區(qū)主要由討論區(qū)類型、發(fā)帖主題、回復帖的數量以及討論內容等組成。討論區(qū)根據學習者的職業(yè)以及討論的內容分成不同的類型,每個討論區(qū)里又有很多主題帖,筆者將每一條主題帖作為一個分析單元,共得到113 個討論主題。通過統(tǒng)計分析,將該MOOC 課程討論區(qū)的主題帖按照討論內容,分為學習內容類、教學管理類以及日常交流類,如表1所示。
表1:討論區(qū)主題帖分類統(tǒng)計
表2:帖子回復人數統(tǒng)計表
表3:角色不同發(fā)帖數及回帖數統(tǒng)計
從表1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討論區(qū)主題帖內容豐富,關于學習內容類的主題貼占所有內容的62.8%,其中對于知識點的討論占35.4%,可見大家對于知識點的主題帖非常關注。關于學習內容類的主題帖主要由教師或助教提出,共有19 條,其余的94 條主題帖都是由課程的學習者發(fā)表,可見在教師高質量的主題帖引導下,學習者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能夠認真地對學習內容進行討論。
教學管理類主題帖涉及作業(yè)、成績、證書的獲取以及系統(tǒng)測試,共有19 條,占總主題帖的16.8%,其中對作業(yè)的討論占8.0%,可見學習者對于教學管理類的主題帖也有一定的關注。在該MOOC 課程中,學習內容以視頻、文本的形式展現,學習完一個知識點,會有相應的作業(yè),學完一個模塊會有對應測試,學習者有3 次機會成績取最高值,題型包括選擇題和判斷題,題有一定難度,學習者只有認真學習該內容才能及格。而要獲得課程畢業(yè)證書,需要學習者按照教學計劃一步一步地進行,而整個學習過程需要學習者自身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yǎng)以及自我學習的能力。
在日常交流類主題帖中,尋隊友的主題帖共17 條,占總帖子的15.1%。該MOOC 課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大部分學習者為在校教師,為了構建自己的MOOC 課程而選擇這門課程,如果能遇到和自己專業(yè)一樣的學習同伴,一定會有更大的學習動力。MOOC 課程都是學習者自發(fā)學習的,如果學校能組織教師一起參加MOOC 學習,構建校本學習共同體,教師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具有更強的歸屬感,學習效果和持續(xù)性可能會更好。
在日常交流類主題帖中,灌水帖共6 條,占總帖的5.3%,大部分都是對討論區(qū)討論氛圍不濃的言論,學習者之間的情感交流較少。
通過對113 個主題帖中回復帖的數量以及發(fā)帖者的角色進行統(tǒng)計,得到表2和表3。
分析表2和表3得出以下結論:
回復人數為10 人以上的帖子有20 條,其中教師或助教發(fā)帖數為19 條,回帖數1206條,占總回帖數的92%。課程學習者發(fā)帖數94 條,回帖數104 條,占總回帖數的8%,結合表2,主題帖46 條沒有人回復,占總發(fā)帖數的40.7%,回復人數為1 的主題帖有17 條,占總發(fā)帖數的15.0%,回復人數為2-5 人的主題帖有28 條,占總發(fā)帖數的24.8%,僅有2條主題帖回復人數在6-10 人之間。由此可見教師或助教身份發(fā)的帖子,更容易引起學習者的關注,而課程學習者發(fā)表的帖子不容易引起其他學習者的重視。
從表3中可以看出回復帖總數為1310 條,而注冊該MOOC 課程的人數有3877 人,說明很多人屬于潛水狀態(tài),只是瀏覽學習內容并沒有參與到討論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習者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不僅自己發(fā)帖,而且主動回復別人的帖子,對討論區(qū)的交互起到很大作用。
從表2可以看出,回復數為0 的帖子占總帖子的40.71%,剩下的59.29%的帖子都得到了助教或者其他課程學習者的回復。
本研究以中國大學MOOC 平臺上的《教你如何做MOOC》課程為例,通過對MOOC課程討論區(qū)主題帖及回復帖的數據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討論區(qū)分類詳細,有助于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找到同背景的學習者;
(2)在教師答疑區(qū)的主題帖大部分都得到了學生的回復;
(3)課堂交流區(qū)呈現了課程學習者對教學內容的討論,教師發(fā)的主題帖具有很強的引導性;
(4)參與討論的人數與總人數相比數量較少,學習者之間情感交流較少。
建議課程設計者能開發(fā)多項激勵機制,促進學習者積極參與到課程中,充分發(fā)揮核心參與者的引領作用,消除邊緣參與者。